关闭引导
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成立,专题展揭秘艺术品如何“重获新生”
2024-07-26 21:35:09
广州日报新花城

7月26日上午,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仪式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举行。


(点击观看现场视频↑)

该中心依托广东美术馆,对标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旨在打造华南及大湾区艺术品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高端平台,推动粤港澳地区艺术品预防性保护研究、艺术品修复技术研发、艺术品保护修复专业水平提高、艺术品修复人才队伍建设、修复领域国际合作交流、普及公众对艺术品修复认识。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广东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的重要收藏机构,有责任进一步依托自身研究基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艺术品保护和修复工作。”


成立仪式现场

展览:揭秘艺术品“新生”,展示保护修复工作价值

中心成立之际,“跨越时空的守护——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在广东美术馆二沙岛馆区展出。该展览是中心成立后广东举办的首个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

展览共展出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清华海峡研究院、广东美术馆8家机构的四十余个修复案例,涵盖油画、中国书画、陶瓷、雕塑、壁画、古籍文献等多种类型,通过“揭示油彩的秘密”“重现国画的光彩”“溯古求新的技艺”“透视立体的世界”四个板块的内容,为观众揭秘修复师们如何使艺术品“重获新生”。


展览现场

展览中,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修复师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展厅里,和家人前来观展的小王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在美术馆里看到画作的修复过程,“之前只是看画,对画作的保护和修复了解不多,感觉为我提供了另一种看画的视角”。

“这次展览是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正在学习修复相关专业的吴同学告诉记者,看展过程中她把每一件案例作品的修复报告都拍了下来。“每一家机构修复中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不一样的,以后我们在修复中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机构的材料和方法。”她说道。


展览现场

在胡一川代表作《挖地道》的修复案例前,修复师、广州美术学院材料技法·修复研究室主任许炀介绍,《挖地道》是一件以科学、历史等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修复作品。在许炀看来,技术只是修复画作的一部分,此外还要去挖掘画作留存的历史信息;“我们修复师可以接触、研究到很多珍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所以我更愿意把修复作品做成研究型的案例。我觉得修复师有责任去研究画家的生平、作品的创作环境、画中人物是谁、作品的流传过程等等,这是一个更大的修复概念。”他还表示,修复给予了画作第二次生命,“并且是更丰厚、更立体的生命”。

“修复师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实践者、保护者。”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认为,“艺术品是有生命尽头的,很多材料会降解、粉化,最终完全消失。修复师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延长艺术品寿命,让后代能够看到前世文明的传承。”

广东拥有丰富而绚丽的艺术品资源,但地理气候条件为艺术品的防潮、防霉、防虫等保存工作带来了特殊难题。王颖生告诉记者,相较北方,南方的潮湿天气更易加快艺术品的老化速度,如果保护的速度与老化速度不相匹配,艺术品很快便会不复存在。因此他提出,每个地区都应该根据各自文物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修复师,让具有专业优势的修复师共同参与到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中。

“希望这个展览让更多人关注到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工作,让观众意识到修复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形成保存、保护的意识,同时培养更多青年修复师,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王颖生说道。


展览现场

中心:填补区域业态空白,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据了解,该中心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目前区域内艺术品保护和修复业态的空白。中心特别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标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平,旨在打造华南及大湾区艺术品修复和保护工作的高端平台。

中心成立后,将推动国际国内特别是大湾区各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文博单位的联动互通,推动华南地区艺术品预防性保护和修复技术的提升,助力修复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各修复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同时加深公众对艺术品修复的认识和重视。

“中心的成立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王颖生认为,集中力量在美术馆系统内设立一个专业修复机构在国内比较少见,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更是第一次。在他看来,在广东省建立这样的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中心,覆盖辐射的范围不仅是大湾区,甚至可以是全国的。同时他还认为:“艺术品的保存和修复,应该成为美术馆除展示、收藏工作外的一个重头工作。”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师李涛认为,中心的成立将会为文物保护提供很好的平台,“除了文博机构的文物外,还有大量珍贵文物在民间收藏家手里,中心的成立构建起一个平台,不仅有利于文博系统内的文物保护,也会在社会上产生更多好的影响”。


展览现场

该中心依托广东美术馆成立。

广东美术馆自1997年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艺术品的保护、修复及相关科研工作,是国内较早推动艺术品保护和修复的美术馆之一。2017年,广东美术馆成立了“广东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科学检测室”;2019年,专门设立艺术修复部,将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工作从典藏部分离出来,进一步提升藏品保护和修复的规格和力度。经过多年努力和积累,广东美术馆现已拥有一批基础检测与修复设备,设有中国画装裱修复室、油画修复室、古籍文献修复室、陶瓷器物修复室、科学仪器实验室和作品修复拍摄室,成功修复过李铁夫、冯钢百、关山月、司徒乔、汤小铭等一批画家的重要作品,在艺术品保护与修复技术实践、实验室运作及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修复水平在国内美术馆中走在前列。

今年5月,全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落成开馆,为广东美术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也为进一步做好艺术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契机。“我们一直在思考二沙岛、白鹅潭两个馆区的发展定位。”王绍强介绍,广东美术馆将形成“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馆方将把国际性、全国性的大展以及品牌展览、现当代展览主要放在白鹅潭馆区;二沙岛馆区主要关注20世纪以来的岭南名家名作,以及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


展览现场

据悉,“跨越时空的守护——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题展”将持续至10月8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陆漪蔚 通讯员 刘丹妮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由主办方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