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青年肠癌患者出院 写篇“小论文”感谢医生
2024-07-26 18:41:42
广州日报新花城

日前,今年确诊为直肠癌的42岁李先生(化名)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写了一篇精心的“小论文”,作为感谢信送给救治他的医生团队。有着博士学历的他以十年科研经历为背景,将与中山六院骆衍新医生团队相遇、患癌治病的经历写成了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论文”,表达了他对医生团队在他人生至暗时刻以人文关怀给予鼓励、以专业技术给予救治的感激之情。


看到患者的“小论文”,中山六院也幽默地将其“发表”在设计的刊物上,作为对患者的回应。

“小论文”以《基于多维度感知空间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效果评价研究》为题,包含了绪论、背景、内文、致谢等部分,甚至文献索引特意引用了一些该医生团队发表过的科研文章。收到这一构思独特的感谢信,骆衍新坦言既惊喜又感动。“在治疗过程中,我能从医生团队身上感受到朝气蓬勃的力量,这股力量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帮助。”“小论文”作者李先生告诉记者。

年轻的IT工作者突然确诊肠癌

今年5月,在深圳从事IT行业的李先生经历了年初一波持续加班、高强度的工作后,感觉胃部有些疼痛,于是来到了当地医院消化内科求诊,准备做胃镜检查,“当时医生建议,既然都做胃镜了,何不连肠镜一起做,于是我就顺便也做个肠镜。”没承想,胃镜没检查出问题,肠镜发现了大问题:直肠癌。

肿物附近有较大的淋巴结,肺部结节性质未定,未知是否已发生癌细胞转移,当地医生建议先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完成化疗后再行手术。一瞬间,李先生和家人的心情跌落到冰点。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今年6月,李先生来到了中山六院院长助理、结直肠外科一区主任骆衍新主任医师的门诊。经过细致的阅片,骆衍新表示,淋巴结以及肺部结节不一定是转移的癌细胞。经过入院后影像资料检查的完善以及医生团队的评估,李先生选择了直接手术的方案,医生团队为其进行了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的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李先生在当地医院进行化疗治疗。

一场互相信任的医患对话

李先生介绍,在中山六院治疗的过程中,被骆衍新医生团队的专业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所打动,于是想给他们送一封感谢信。有着本硕博的求学经历,长达近十年的科研历程,李先生于是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论文形式,打造一封别出心裁的感谢信。

据其介绍,这篇结构完整的“小论文”,“整个写作过程是两个小时左右。”


“小论文”的致谢环节。

值得留意的是,这篇“小论文”还有一位通讯作者郭女士(化名),是李先生的太太,对于这一做法,李先生解释,癌症带来的影响不仅作用在患者本身,也会极大程度作用在患者的家庭上,“罹患癌症,是患者和家属要共同面对的一次从精神到现实的残酷考验。”

这一构思巧妙的感谢信给骆衍新医生团队带来了深深的感动。作为李先生的管床医生,中山六院刘彬彬主治医师表示,第一次收到这种形式的感谢信,科研也是医生工作的一部分,看到“小论文”感到既惊喜又熟悉。骆衍新表示,能与患者相处成朋友一样,来自于从医越久,越能理解患者,“鼓励病人,是非常重要的。”

对话——

患者李先生说:“患癌症这个事情,对于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都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我幸运遇到的医生团队,专业、干练,同时又活泼、温暖,有一股朝气蓬勃的氛围,渗透在日常查房、术前谈话、术后回访这些工作里,我能感受到来自医者的人文关怀,这种感觉,就像本来被扔进井底,突然有人从井口用光亮照亮了你,扔下一根绳子给你,让我一下子有了信心和勇气。”


手术中的骆衍新(左一)

骆衍新说:“我们接触大量的肠癌患者,绝大部分从外地辗转而来,有时患者患病并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有的晚期治疗效果无法达到所愿时,可能会心生愤怒,作为这么多年的临床医者我也收到过投诉,现在我越来越能理解患者,理解他们的心情。不管患者处于哪个癌症分期,鼓励他们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医学在进步,结直肠癌得到规范治疗,效果是很好的,我们病房之间患者也会互相鼓励,作为医生看到这一幕是很欣慰的。”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张婷婷、戴希安、简文杨、乐虞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