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独家专访吴一龙:两个“30%”,晚期肺癌活过五年
2024-07-26 16:13:21
广州日报新花城

晚期肺癌患者能活过五年吗?

近年大热的免疫治疗到底是如何帮助患者的?

在肺癌大咖吴一龙教授教授看来,有哪些认知误区会导致肺癌治疗“跑偏”?

……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接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的独家专访,对肺癌诊治、早筛等热点、焦点问题答疑解惑,深入浅出,比喻精妙,就是一堂精彩的肺癌科普公开课!让我们一起来听课——

晚期肺癌长期生存的两个“30%”

“得了肺癌,我们没有一年的朋友。”这是吴一龙教授很多很多年前说过的话,那时对付肺癌的办法少,肺癌多数发现得晚,仅5%-7%患者化疗后活过五年,人们自然谈肺癌色变。不过如今,面对我们的镜头,吴一龙教授说:“情况大大地改变了!我们医生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患者朋友。”

对癌症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对“五年生存率”不陌生,恶性肿瘤五年没有复发,意味着“临床治愈”。吴一龙教授介绍,医学临床将肺癌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有恶性肿瘤驱动基因突变的,经过靶向药物的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1/3,也就是说,3个人里有1个可活过5年或以上;一类是没有恶性肿瘤驱动基因突变的,现在通过免疫治疗,患者五年生存率也接近30%。

晚期肺癌长期生存的这两个“30%”,被吴一龙教授自豪地归纳为近20年肺癌临床医学取得巨大进步。

免疫治疗为患者“开锁”

很多人听说过肺癌进入免疫治疗新时代,如何理解免疫治疗对肺癌患者的帮助?吴一龙教授形象地用“开锁”比喻来科普。

我们常常听到的PD-1、PD-L1,指的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大家非常熟悉的K药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而重新激活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

“把PD-1/PD-L1表达看成是我们人体体内控制免疫系统的一道开关,开关越多,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越好。”吴一龙教授指出,对PD-L1表达高达50%的部分患者临床用药研究发现,他们的五年生存率甚至可达到40%-50%。

不过为患者“开锁”不能是盲目的,他提醒,有恶性肿瘤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不好,肺癌治疗一定要区分是腺癌还是鳞癌,PD-L1表达如何,还要看有没有基因突变等等,才能有效个性化施策,精准综合性治疗。

四大误区可导致肺癌治疗“跑偏”

作为肿瘤著名专家,吴一龙教授亲历并推动着肺癌诊治科学的一步一步向前,体味着既埋头苦干又仰望星空的快乐。与此同时,他不断呼吁人们提高认知,“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面对肺癌,四大误区不可闯。

误区一:“能不能给我最新的治疗方案?”

移动互联网时代,患者、家人能轻松获得最新治疗手段的报道,但吴一龙教授请大家注意的是,“最新”不意味着“最好”,“最新”需要经过检验来验证是否“最好”、怎样做才达到“最好”。比如有的研究采用联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效果不错,报道出来了,但实际上患者得益并未超越标准疗法,用多了药物反而带来更大的副作用。

误区二:“能不能不给我做化疗?”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里,化疗“歼敌一千,自损八百”,动不动希望“去化疗”,但事实上,在特定的病人里,单药治疗真的不如化疗联合。“我想通俗地比喻一下,明明我手上有十八般武器对付敌人,用哪些、几时用……靠的是精准施策,一概地拒绝某一种治疗,相当于医患自废武功啊!”吴一龙教授说。

误区三:“无症状,何苦治疗受罪?”

这是吴一龙教授临床碰到很普遍的大误区,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患者,怀疑甚至确诊罹患肺癌时,“我不做治疗,我坚决不做,我现在身体好好的,没什么症状,我为什么要做治疗受罪呢?”当真令人气结又无奈。吴一龙教授直言,癌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花费越少;等到很严重了再治,疗效糟糕不止,花费还大,人更受罪,后悔亦为时已晚。

误区四:“能不能给我上所有手段?”

与误区三完全不同的是,有的患者贪多求全,要求用上所有的药物,期盼得到最大的效果,其实医学临床要强调的是合适的方案给患者,达到个性化精准治疗。

一起努力让“拐点”早点到来

肺癌如今依旧占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的第一位,无数人盼望听到肺癌发病与死亡出现从升到降的“拐点”,它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来?

“不知道肺癌真正的病因是什么,无法真正有效预防,因此真正的‘拐点’很难出现,预测也非常难。”在吴一龙教授看来,在早期筛查上做得更好,可能出现非全社会人群的“拐点”。

具体来说,肺癌的发现从晚期提早到早期,越来越多的患者从早期就发现,治疗效果好了,长期生存率就高了,“这样的小‘拐点’,我个人觉得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他分享说,根据部分医院的统计,以往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早期的仅占20%-30%,而如今这个早期患者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50%。

对于个人预防肺癌方面,吴一龙教授强调,哪怕不吸烟,也不能对肺癌掉以轻心。吸烟是肺癌某种类型的高危因素,并不是所有肺癌的高危险因素,“最近我们提出来且越来越获业内公认的新情况,就是不吸烟而罹患肺癌的比例越来越高”,他认为,个人预防与社会环境污染是缺一不可的,让环境更好,每个人都有责任,也是更好预防肺癌的必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甘彬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