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这种病比肩恶性肿瘤!拯救衰竭的心脏,非“换”不可吗?
2024-07-26 11:16:11
广州日报新花城

有约君说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其健康往往牵动全身。近年来,青壮年人群在运动中突然倒下、因心脏问题酿成悲剧的事件屡屡发生,让人们对心脏健康愈发关注。

提到心力衰竭,不免让人有种“命不久矣”的无力感。发生心衰后到底有没有办法力挽狂澜?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除了心脏移植,还有什么办法?现代医学如何再造一颗科技感的“人工心”?如何保养维护,让人体的“发动机”活力满满,预防衰竭?

在新一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专病诊疗中心健康科普圆桌会,心衰诊疗中心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王晓武教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宋旭东教授对一系列“心病”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点击这里回顾全场微课

心衰——

一种“集大成”的“心病”

危害程度比肩恶性肿瘤

为什么心力衰竭给人感觉是一种十分危重的致命疾病?

“其实是因为心力衰竭的危害性被长期‘低估’。根据疾病的进展阶段,以往在心衰发生的早期阶段(A、B阶段),这一疾病很少被关注,往往都是到了中期、末期的C、D阶段,症状已经十分明显,患者才会就诊接受治疗。而目前心衰终末期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整体死亡率可达4%-5%,终末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50%,比恶性肿瘤的死亡率还高,危害程度不可小觑。”王晓武教授介绍,相关数据显示,心力衰竭在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大概在1.4%- 1.5%,人群中存在心衰患者约有1500万人。从这两个方面看,心力衰竭都值得更高的重视。


王晓武教授

实际上,心力衰竭作为心脏疾病的终末期阶段,并不单是人们重症病房里心电监测缓慢变成直线的“那一刻”,它也有进展的过程,需要长期管理治疗。

临床上,大部分心衰患者的首诊也是在心血管内科。宋旭东教授介绍说,心衰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心脏的“集大成”综合性疾病。


宋旭东教授

心力衰竭就是各种类型心脏疾病造成的心功能下降、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情况,所有影响心脏功能的疾病,包括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都可能最终造成心衰。

心力衰竭根据心脏功能出现问题的不同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其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左心负责血液的输出,左心衰竭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走路气喘、心悸等;右心则负责血液循环中的回收环节,如果发生右心衰竭,症状则可表现为双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脸部浮肿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说明心脏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其实心衰的起病远早于症状的出现。”宋旭东教授说。

同时,心衰也有急缓分型,慢性心衰发展缓慢,伴有心脏扩大或肥厚等结构性病变,急性心衰则通常容易与急性重度心肌损害、心律失常等并发。

预防心衰——

“莫等房子着火再去灭”

宋旭东教授提出,从干预初期的心脏基础病开始,就要开始关注预防心衰。“心脏就像一座房子,要把预防心衰当作防火,当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已经是心脏结构发生破坏,相当于房子已经着火了要灭火。在治疗理念上,防火当然要先于灭火。”

国际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进展情况,将心力衰竭划分为A、B、C、D四个阶段。

王晓武教授说,心衰发展到真正的终末期通常这种“终极之战”,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都将会非常之大。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付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手段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也依然希望能够通过早期积极干预,来尽力避免拖进最后的“战局”。

强调从早期就开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管理和干预。 “我们成立心衰专病中心,也希望借此能够整合心内、心外科资源,尽量将心衰的干预提前到A级的预防阶段,探索规范的全程管理和治疗方案。对于临床上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人,关注疾病是否已对心脏结构造成影响,尽量减少、延缓其影响,避免进入终末阶段,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依然治不好疾病。”

干预心衰——

内外科联合施治有这些“招”

王晓武教授介绍,心力衰竭的治疗需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内外科联合施治,探索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从祛除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和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等维度去进行治疗。而这也是珠江医院成立首个内外结合的心衰诊疗中心的目标。

具体来说,中早期治疗手段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除颤仪(ICD)、起搏器等。在这些手段仍然无法控制病情进展等情况下,则需要在心脏外科进行机械辅助治疗,也就是“人工心脏”派上了用场,在心脏外科,心脏移植也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

宋旭东教授介绍,最近50年来,针对心衰的治疗手段从药物到器械辅助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药物主要是依托原有的心脏功能,首先采取对症治疗,使用利尿剂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负荷,尽量维持现有功能,早期延缓进展;在中期,同步化治疗(CRT)、最新的心肌调节力起步器(CCM)治疗等,都能帮助改善心脏的功能。在B至C的阶段,大约有1/3的患者能够在全面评估后综合各种优化治疗手段,慢慢恢复心脏功能的良性循环,实现自我修复。

心力衰竭的尽头

如何“力挽狂澜”?

当心力衰竭到了终末期,心脏扩大严重,无法收缩,功能已经“无力回天”的时候,就需要“再造”一个心脏才能力挽狂澜了。是选择“人工心”还是心脏移植呢?跟中期的治疗手段有什么不同呢?

王晓武教授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心衰的B、C阶段,CRT、CCM等手段是为人体增加一个“发动机”,实现“双动力”,来满足人体的需求,而D阶段的人工心、心脏移植,则是用另外一个发动机彻底代替原有的发动机来工作。

“人工心”在医学上称为左心辅助装置,这样的装置能够代替心脏实现“泵血”的功能,从而使人体的“原装心脏”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好消息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甚至还有部分心肌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心衰病人,心脏在一段时间的休养之后,还能实现逆转,重新“上岗”。

在人工心技术出现以前,终末期心衰患者则只能寄希望于心脏移植。但供体的来源往往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患者需求,加上等待合适供体需要时间、异体移植可能出现排斥等问题,能够真正获益于心脏移植的患者数量十分有限。

人工心无疑是最近数十年科技发展给予心衰患者最大的馈赠。数据显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人工心脏治疗,其五年生存率都和心脏移植并无差异。患者使用国内自主产品的话,还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减轻负担。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心的体积越来越小,如今体外部分只需要佩戴一个巴掌大的小挎包。患者戴着人工心,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运动,并不会造成极大的不便。未来,心脏移植很可能‘退居二线’,而‘人工心’将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衰的主流手段。”王晓武教授说。

建议:

保养“发动机”

至少进行一次心脏超声

王晓武教授说,无论如何,心衰发展到C、D阶段,救治起来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使生活质量降低,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

专家呼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甚至有以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群体,应尽早关注心衰的预防,定期体检,控制好血压血糖指标,维持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使心衰尽可能维持在风险因素的A阶段。

宋旭东教授建议,有条件的人群,在常规体检中增加心脏超声检查。年轻阶段至少做一次心脏超声,及时筛查发现先天性、隐匿性的心脏结构问题;患有一种以上心脏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或有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也应至少做一次心脏超声;中老年人也要定期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每三至五年一次,了解心脏的变化;若已出现结构性问题,则至少需要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评估、调整用药方案,全方位地关注心脏健康,从而尽量延缓心衰的发生和进展。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马彦、韩羽柔、伍晓丹

部分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宏斌、罗知锋、周洁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