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学生禁带手机入校 有商家贩卖“饭卡手机”
2024-07-25 00:09:44
广州日报新花城

《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已于近日结束征求意见和建议,其中规定: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对于新规,市民普遍表示支持。心理咨询师表示,那些患有抑郁、焦虑、强迫症、多动症等心理障碍或情绪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与过度使用手机、沉迷网络有关。也有家长建议,学校可考虑取消或减少线上作业,防止孩子在家以“写作业”为由长时间使用手机。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与生活联系愈发紧密的当下,家校应该如何把握好孩子与手机之间的“距离”?还有哪些新情况值得注意?记者进行了调查。

校园对手机“禁入”家长支持

律师:新规让学校能够有理有据管理

根据《条例》第十四条“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规定,中小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对于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孩子应当规范使用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内容、功能、权限等事项,并配合学校禁止或者限制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依法依规对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作出规定。

在网络上,有媒体发起投票“您认为中小学校应该禁止学生带手机吗?”其中65.2%受访者认为“应全面禁止”,21.2%认为“不禁止但应加强管理”。市民李女士的大女儿就读高中,她所在学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学校。李女士介绍,女儿每周日在返校前会向她上交手机,不带回学校使用。“对于自控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手机会干扰其学业。因此,我对广州立法赋予学校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措施表示坚定支持。”

而李女士小女儿所在的学校目前也禁止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李女士认为,低龄的孩子往往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难辨真假,也容易沉迷于综艺等娱乐内容。她说,尽管小女儿也渴望拥有自己的手机,但她只为其配备了电话手表,以此满足基本的通信需求。她认为,家长和学校的严格管理对孩子至关重要。

不过李女士也认为,学校也不必全面禁止所有电子产品进校园,比如不限制只有基本通话功能的电话手表。“家长为孩子配备电话手表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能够满足家长与孩子保持联系的需求。”

对于新规,有律师表示,“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纳入地方性法规,为学校管理手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这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反抗情绪,使学校能够依法、有理有据地进行管理。“不过在执行手机管理政策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潜在的风险,建议学校应该考虑设置专门的手机保管场所和设施,并且保管设施应置于监控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内,以确保手机的安全。”

线上作业“离不开”智能终端

家长:建议取消或减少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

对于广州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也有部分家长建议,学校可考虑取消或减少线上作业,防止孩子回家后以“写线上作业”为由长时间使用手机。家长杨女士认为,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盯着,基本没时间玩手机,反而回家之后才是要重点关注的时段。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下班回家经常看到自己孩子拿着手机在玩,却美其名曰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

“之前为了方便孩子做线上作业,我将自己淘汰的旧手机给了孩子,但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却越来越长。”

对于线上布置作业一事,也有不少家长找过老师,但有老师表示“课堂上只有40分钟,每人听1分钟都不够,线上软件可以帮助老师更好了解孩子的英语发音,帮助孩子纠正。”也有老师认为,一般录视频作业就几分钟,录完就可以上传完成,家长不必专门给孩子配备手机等智能产品。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林同学介绍,他和同学们现在课外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话手表等,“这已经成了我们社交和娱乐的一种方式。”林同学表示,家里的平板是他做作业的重要帮手,像老师布置的网络打卡作业、拍背诵视频、在线朗读等作业都需要借助平板或手机完成。

林同学表示,他身边有些同学确实存在使用电子产品过度的问题,比如打游戏成瘾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自己父母在平板上设置了密码,不能随心所欲下载游戏,对他而言平板就只是学习助手。“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电子产品还能成为检查作业的帮手,比如做数学作业,只要用App扫一扫就知道错在哪。”不过他表示,有同学的电话手表也能安装短视频App和游戏。为了限制电话手表的使用,前段时间他所在学校也发了通知,要求学生带电话手表进学校也要家长签署同意书和写明理由。李女士也表示,电话手表如果功能太多孩子确实容易沉迷,建议后续立法限制电话手表功能的开发。


正在拍摄视频的学生

心理咨询师:沉迷手机影响身心健康

家长管理手机时应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广州市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谭素怡表示,“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规定很有必要。“一些高中学校是寄宿制,过度使用手机会明显导致孩子们的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她表示,过度使用手机对孩子们的认知功能也会造成损害。

谭素怡介绍,在中小学阶段,有的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而过度使用手机,试图通过玩游戏、网上聊天等方式缓解现实压力。但这种行为可能使他们无法积极面对问题,反而增加了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谭素怡表示,在她的咨询案例中,患有抑郁、焦虑、强迫症、多动症等心理障碍或情绪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与过度使用手机、沉迷手机游戏等行为有关。“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表现出冲动、自我价值感低和自我封闭等问题,这些都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困扰。” 谭素怡告诉记者,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情绪问题在初中至高中阶段尤为突出。她接待过一名初中女生阿狸(化名),原本在小学阶段与父母关系融洽,性格开朗活泼,但进入初中后,阿狸变得易怒,开始出现无法按时上学的情况。母亲认为她是因为晚上玩手机导致睡眠不足,于是没收手机以调整她的作息。但这一做法引发了阿狸的强烈反抗,并表现出各种极端行为,她甚至趁母亲熟睡时偷偷拿走手机并带到学校,多次被老师发现并给予处理。

此次《条例》也从立法上将责任落实到家长身上,那么家长应如何做呢?谭素怡表示,在处理家长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时,需要特别关注孩子心理层面上的因素。“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谭素怡介绍,在家中,如果家长也频繁使用手机,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诱惑,使他们也渴望使用手机。她建议,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而是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

谭素怡认为,家长需要深入了解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厌学情绪、情绪困扰或其他方面的问题。”了解清楚后,才能明确孩子为何会选择逃避压力而沉迷手机。针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途径。

谭素怡建议,家长可以委托孩子对自己的手机进行管理。“例如,规定在特定的时间段,如晚上10点半或11点后,大人小孩都应停止使用手机,并将其放在客厅或其他公共区域。”谭素怡表示,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共同遵守规定。“这有助于营造一个公平、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谭素怡还表示,家长的心态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还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只有全面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避免他们过度依赖手机。”


谭素怡

“伪装”需留意:

“饭卡手机”带来新挑战

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一些商家却从其中嗅到了“商机”。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电商平台上都有商家在销售“饭卡手机”——商家将一些老旧手机进行“伪装”改造,让其外形看起来就是一张普通饭卡,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记者咨询了其中一位商家,对方表示,哪怕这款手机的屏幕是开启状态,但肉眼看上去也是空白一片,用户只有戴上偏光眼镜才能看清屏幕内容。

该商家表示,这种“伪装”手机在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在一家手机维修店,记者询问是否能改装“饭卡手机”时,一位维修师傅表示,其关键在于移除了手机屏幕上的偏光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任何一家手机店都能轻松做到。这位师傅表示,这种“手机”的隐蔽性确实很高,屏幕发出的白光也易于与饭卡“融为一体”。不过,对方提醒道,这类改装手机的电池保护往往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存在电池鼓包、起火等安全隐患。

李女士表示,她女儿学校的一些孩子对电子产品较为依赖,也会偷偷携带这类“饭卡手机”到学校玩。她担忧这会更加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种难以察觉的‘饭卡手机’无疑给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饭卡手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伟良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