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疫苗“有戏”吗?乳腺癌转移后,救治机会有多大?在机器人辅助下,如何精准微创地切除乳腺肿瘤?在破解“乳腺癌遗传之谜”方面,以广东省人民医院为代表的中国团队有哪些新进展?来听著名乳腺癌诊疗专家廖宁教授解惑!
6月21日-22日,由广东省人民医院举办的2024国际乳腺癌论坛暨“周三见”乳腺癌国际分子会诊平台成立五周年活动在广州举行。会议间隙,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行政主任廖宁教授携手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名医大讲堂微课”,带来乳腺肿瘤领域诊治最新进展,并回答粉丝的疑问。
名家“交锋”五载,首次线下相见
本次论坛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后会,来自5大洲的国际、国内乳腺癌专家共聚羊城,通过专题报告、MDT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学科交流,对乳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探讨,专家们分别就相关领域内热点、难点问题的诊疗理念和临床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
“我们关注着乳腺癌遗传基因、乳腺癌疫苗、乳腺癌诊治新技术新药物、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等方面”,据廖宁教授了解,与会者纷纷反馈收获良多。
国际论坛上,一个小型仪式让在场人士非常感动。原来,今年恰逢“周三见”国际乳腺癌基因分子会诊平台开办五周年,来自国际、国内20多位平台会诊专家,同台共庆这一乳腺癌顶尖智库的美好时刻。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从2019年12月12日开始,1800多个日夜的坚守,累计直播262场,讨论病例524例,中外专家每周三为疑难病例诊疗保驾护航,带动200多万人次在线上汇聚,守护女性健康。
廖宁教授动情地分享说,由于时差关系,国际专家往往需要清晨五六点上线,被太太笑问“你是不是又去中国啦?”“是的,我要参加重要的中国的活动”,而每周三都有数名中国顶尖专家与外国名专家线上交流“交锋”五年,他们有的还是第一次线下相见,在廖宁教授看来,大家的“周三见”国际性多学科团队会诊MDT情谊,只能用“感人、感谢、感恩、感激”来形容。让她更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以为是“绝症”的患者,在中外名医的保驾护航下实现不放弃。
乳腺癌疫苗“有戏”吗?
“目前已取得一定突破”
乳腺癌发病上升,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防治乳腺癌关系到每一个女性的切身利益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如何远离乳腺癌这个“粉红杀手”的威胁,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乳腺癌疫苗“有戏”吗?这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有非常大的(成功)可能性,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突破。”廖宁教授指出,人体的免疫力非常重要,在面对癌症时人体免疫细胞里最重要的T细胞,目前可见有抗癌前景的是树突状细胞(DC),被称为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有很强的免疫刺激能力,遇到肿瘤抗原时可激发产生更多CD4+/CD8+T细胞,从而启动强大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识别、打击癌细胞。“目前已知有多个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在廖宁教授看来,以免疫细胞制备乳腺癌疫苗,将有望成为人类抗癌的未来。
当前远离“粉红杀手”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早筛早诊,方可避免发病高峰出现”
乳腺癌疫苗的未来可期,但进入临床应用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当前远离“粉红杀手”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
“当前能做的,是在乳腺癌刚发生时揪住它,因此当前阶段,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远离乳腺癌最重要的手段。”廖宁教授指出,乳腺癌居目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据统计学预测显示,我国新发乳腺癌病例将于2040年达到400万,需要6.8亿女性与临床医生一起投入更大努力,通过早筛早诊直面挑战,乃至避免发病高峰出现。
“早期的乳腺筛查真的真的非常重要”,廖宁教授一再呼吁女性高度重视乳腺检查,包括乳腺超声检查,40岁后进行乳腺钼靶检查,以及必要时的乳腺核磁共振查。
她还分享了今年乳腺早筛一个重要的新理念——乳腺癌遗传基因检测筛查,约1/3的乳腺癌患者伴有癌症家族史,呼吁所有女性在一生当中要做一次和女性恶性肿瘤相关的遗传基因检测,做好针对性预防。
“现在我们发现,人体潜藏的与乳腺癌相关的遗传性基因,并不局限在人们之前所知道的BRCA1、BRCA2”,廖宁教授说,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前瞻性纳入530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了三条重要突变通道:HRR、FANC和DDR,可能正是基因遗传性致病或致病性基因,可导致未来乳腺癌发生。一旦检测出这样的基因携带,就提示需要通过保持更良好的生活方式,警惕乳腺癌。
乳头状瘤能否做微创保乳手术?
多发型患者建议手术切除
一位粉丝拜托健康有约向廖宁教授请教,发生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央型)伴血性溢液,BI-RADS分级为4A,多发型,恶变风险大吗?需要尽早切除吗?微创保乳机会大吗?
廖宁教授非常耐心地解答说,乳头状瘤是导管内发生的一个良性疾病,往往双侧乳房都会发生,且往往发生在多个导管,乳头出血其中是首发症状。“我们一般建议多导管乳头状瘤的患者,接受手术切除被侵犯的导管,但不需要切除乳房。”但廖宁教授提醒,随着年龄的增大,肿瘤直径增大,假如乳头状瘤达到5厘米,患者应该接受外科开放性手术进行切除,否则不能排除乳头状癌的可能,“虽然它是一个低风险癌,但仍需高度关注”。
乳腺癌骨转移/脑转移后,还有治疗机会吗?
已有药物预防乳腺癌转移风险
有些乳腺癌亚型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骨转移、脑转移,患者容易陷入消极,担心再无治疗机会,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廖宁教授看来,临床医生确实需要更重视提早预防乳腺癌的转移风险。目前已经有相关指出给出明确的指引,根据60万人的研究数据显示,完成乳腺癌外科手术后,应直接进行双膦酸盐或者地舒单抗的注射,二者可预防乳腺癌骨转移,是指南明确预防方案。
而远处脑转移,往往发生在HER2阳性乳腺癌,一旦基因检测发现阳性突变,且肿瘤负荷很大的时候,临床医生就要重视脑转移防范。目前已有数种药物可用于预防HER2癌细胞穿透血脑屏障,比如小分子靶向药物吡咯替尼,由我国自主研发并在全球上市使用。此外,目前已有多款抗体偶联(ADC)药物,如DS8201,化疗药物和抗HER2抗体通过连接体形成抗癌治疗药物,能穿透血脑屏障预防脑转移。
廖宁教授还针对“耐药性乳腺癌”指出,现有数据显示乳腺癌有了专门靶向药物,且药物研发在不断进展中,即使是携带遗传性基因突变的患者,也不必过于顾虑或担心。
乳腺深部肿瘤切除,有无最新技术进展?
机器人辅助实现乳腺外科手术“历史性进步”
廖宁教授坦言,临床上不时见到乳腺深部的肿瘤,“我们摸不到,但其实肿瘤已经很大,3厘米、5厘米”,尤其是年轻女性发生的纤维腺瘤,容易见到深部巨大瘤体。这样的良性肿瘤,如果进行开放性手术,那将会遗留长长的手术疤痕,令患者身心受创。
不过,现在廖宁团队的机器人辅助下的先进手术,在腋窝入口,切口小,在四个机械臂的辅助下进行微创操作,手术时间仅30分钟,术后第二天就能出院,患者乳房上没有任何的手术疤痕,腋窝切口也会变成一条皱纹,廖宁教授认为“这是外科手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历史性进步。”
大咖说
“很高兴带领着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团队,致力于让我们的病人获得与全球领先的乳腺癌方案一致的诊治。我们同步地,让每一项治疗保持国际水平,乳腺癌治愈率达到九成以上患者获得五年以上生存期。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检查检测、靶向免疫药物等创新性、可及性很好,是我们与乳腺癌患者共同的强大支撑。”
————广东省人民医院外科-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任珊珊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