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州26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广东牵头项目广州占八成
2024-06-25 08:04:35
广州日报新花城

25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会上,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揭晓。记者梳理发现,获奖项目中由广州科研单位、科技企业或个人牵头主导的有11项,参与的有15项。

据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广州地区获奖22项,占全省61.11%。本次评选相较上一次评选,广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增加了18.2%。

另外,广东共斩获53个奖项,其中作为牵头单位完成14项,参与及合作完成39项,获奖总数较上一次评选增长了47%。

广州科研单位参与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广州大学、广州航海学院、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等机构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

广州学者牵头主导的科研项目共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分别为胡建勋(中山大学)和李卫平(香港科技大学)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闫俊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人的《陆表固碳生物与非生物过程及环境响应机制》;曾木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人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黎孟枫(南方医科大学)等人的《炎-癌转化和癌前病变的分子基础和干预策略》。

华南理工大学杨中民等学者牵头主导的《高效发光玻璃复合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另有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由广州科研机构、科技企业或学者牵头主导。

除了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外,广州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学者还参与并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骆昌威-微信图片_20220702173710-FZ10028683462_副本.png

港珠澳大桥。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岳青

记者了解到,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由广东省牵头的共14项,广州占据11项。

中山大学5项科研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全球推广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5项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

4f5e5bd3ba544c3fe60093de597324f.jpg

资料图:中山大学校园。

中大数学学院胡建勋等完成的“数值几何不变量在双有理变换下的变化”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聚焦辛拓扑与数学物理研究热点,建立了辛流形的双有理等价的二分法分类理论,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数学杂志Invent.Math.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推动人们对由模空间定义的数值几何不变量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等完成的“EB病毒致癌分子机制与靶向干预”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组围绕我国华南EB病毒相关鼻咽癌高发但缺乏高效筛查手段和上市疫苗的难点展开攻关,阐明了EBV诱导肿瘤细胞可塑性的致癌新机制,构建EB病毒疫苗设计分子基础。同时在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相关企业合作,正在推动EB病毒预防性疫苗研发上市。

中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仇荣亮等完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聚焦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工矿场地的土壤绿色修复及安全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历经20余年联合攻关,研发了“植物阻隔—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地貌重塑—土壤重构—生态重建”等技术,创建了完整覆盖污染农田和工矿场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利用模式,成果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用推广。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马骏等完成的“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建立了鼻咽癌筛查新方案及增效减毒治疗新策略,显著提高了筛查效率与治疗效果,被纳入国家卫健委癌症早诊早治规范。多项治疗方案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国际标准,在全球推广应用,每年受益患者逾4.5万人。

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等完成的“膀胱癌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首创膀胱癌人工智能数字化诊断新技术,研发了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系统,打破了技术壁垒和外国垄断,目前已在全国600多家医院应用。

华工牵头1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产品已批量用于高精尖科学大装置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5日上午在京召开。华南理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完成的1项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华工也是2023年度广东省唯一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单位。

该获奖成果为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中民教授团队完成的“高效发光玻璃复合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斩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激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已成为各类激光装备的首选光源,其中,产生激光的玻璃光纤是激光装备的核心材料。针对长期以来玻璃光纤增益低、带宽窄导致激光功率小和噪声高,从而制约了光纤激光器发展的国际难题,团队发明了利用微观结构单元设计发光玻璃组分、纤芯熔融和反应法制备高增益大带宽玻璃复合光纤、基于玻璃光纤制备大功率低噪声光纤激光器等新技术。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展,产品已批量用于多种激光装备和高精尖科学大装置。

华农获4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研发多种技术修复污染土壤

在25日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华南农业大学与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4个项目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图来源于学校。

华农资源环境学院仇荣亮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黎华寿教授作为第八完成人共同完成的项目“重金属污染土壤绿色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基于重金属定向调控修复理论,研发了高效稳定的生态修复技术、减污增产的植物修复技术以及绿色靶向的化学修复技术,形成了覆盖金属矿山、污染农田和工业场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模式。

华农兽医学院刘健华教授参与的项目“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畜禽源细菌多黏菌素耐药率快速上升但机制不明的现象开展研究,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可转移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发现了质粒介导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遗传多样性。

华农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李吉跃教授参与的项目“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解析了楸树和闽楠高质量基因组和种群遗传结构,分生态区建成核心种质库13个;揭示了高生长、耐腐性等育种目标性状分子机制,建立功能标记辅助种质创新技术。

华农资源环境学院卢瑛教授参与的项目“中国土系志与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构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首次建立了我国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鉴别了覆盖全境的典型土系4351个,出版了1760万字的《中国土系志》,创建了中国土壤光谱库,参与创建全球土壤光谱库,提出了地理环境—光谱特征自适应匹配的土壤光谱预测新方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林霞虹 
通讯员:李建平 廖思媚 邱清萌 华轩 郑雪宜 费思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