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清远探索“水稻+禾虫”  绿色生态又增收
2024-06-16 17:31:56
广州日报新花城

近段时间,清远的90多万亩早稻进入了拔节孕穗期,今年采用新的“稻虫共作”种植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这项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还受到央视等媒体的关注。

在清远市清城区的大连村,眼下这里2000多亩的早稻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已进入拔节孕穗期,眼下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无人机给水稻施肥,让它有足够的营养。远远望去,田里还有工作人员正在往这个稻田里的土里面去添加一些东西,这些远看是一些泥土,里面还混着一些禾虫卵。那为什么要在田里加禾虫卵呢?

“稻虫共作” 绿色增产

农技人员介绍,一方面是这些禾虫在田里生长的过程中,会以土壤的微生物,比如腐烂的稻根和茎叶为食,这样可以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另一个方面是禾虫到了田里面会钻洞形成气孔,它的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起到活化土壤、改良土质的作用,禾虫和水稻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共生的关系。

随着工作人员的钉耙落下,稻田里翻出的泥土中有数条禾虫在慢慢蠕动。禾虫这种食材一斤能卖上好几十元,像这样一块板里面禾虫卵大概在3000多尾,一亩地会有30万的禾虫,等到它们长成的时候,如果管理得好,水稻田每亩大概能产100斤的禾虫。

“2023年试验田禾虫亩产达到90斤。”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学院副院长、农村科技特派员黄自通介绍,从2023年3月开始,源潭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在大连村委会开始研究有机水稻田内禾虫高产养殖技术。据了解,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清城区积极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强“校地共建”。清城区工信局在源潭、龙塘、石角、飞来峡4个镇分别派驻了由高校教授带领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导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打通了科技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禾虫又名疣吻沙蚕,因其喜居于稻田中,以腐烂的禾根为食,得名禾虫。据源潭镇驻镇帮镇扶村大连村驻村第一书记曾燕华介绍,在稻田生态系统中,腐烂的稻根和茎叶为禾虫提供了营养来源,水稻的根系和中空茎为禾虫输送氧气,而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可减少水稻病害发生,禾虫钻洞形成气孔,其粪便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活化土壤、改良土质,与水稻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共生关系。而禾虫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在养殖期间不能使用农药等化学品,只能施放有机肥。采取水稻+禾虫种养模式,既能提高种植效益,又符合绿色生态发展需要。

水稻加禾虫的种养模式,可以说是既绿色环保,又能提高收益。2023年上半年,大连村有机水稻+禾虫种养试验田种植有机稻5亩,稻谷产量490斤/亩;2023年下半年,种植10亩,稻谷产量520斤/亩。今年这里拿出了10多亩的农田来进行试验,如果效果好,也会进一步推广。

禾下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023年,禾虫出塘批发最高价为130元/斤,最低价为60元/斤,平均批发价在80元/斤以上。”农技人员介绍说,禾虫生长于泥下不易死亡,养殖简单,收获期间会浮在水面游动随水流游动,排水处挂网即可收获,收获简单。除了作食用,禾虫还可用来制作营养品和护肤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为提高禾虫的存活率和产量,源潭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有机稻田的选址、改造、水稻栽种、苗种放养、田间管理以及禾虫的捕捞收获等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特别针对有机稻田内禾虫的喂养及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根据稻田内禾虫的大小、密度以及水温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补充投放禾虫食料,以确保禾虫在最佳的生长环境下获得充足的营养。

“2024年,团队计划选用10-20亩水源充足、自排灌便利的稻田开展试验,预计每亩投放45万尾禾虫标粗苗。”专家表示,团队已经初步选定了新的试验田,计划通过扩大试验,进一步提高禾虫养殖产量,实现禾虫的人工繁育和集约化养殖。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曹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