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民声调查丨“三线”治理的鱼珠样本:整治杂乱线路1.5万米
2024-06-15 23:50:43
广州日报新花城

    在一些城市的老旧小区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最初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几十年来电力、网络、电视信号等多个单位的线路持续接入,线路走向逐渐变得杂乱交错,有的甚至随意“挂”在墙上,影响了小区形象和住户居住体验不说,更加大了安全隐患。然而,也正是由于牵涉单位多不易协调,“三线”治理工作一直困扰着不少城市。

    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市黄埔区鱼珠街道发现,通过统筹资金、事前动员、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等方法,该区域内老旧小区“三线”杂乱、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鱼珠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承广(右一)在工程改造现场

    头顶没了“蜘蛛网”

    住户:以前打雷“不敢过” 如今出入好舒心

    “以前,这里的空中、墙上都挂着很多线,五颜六色的,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有的从左到右横挂在刚进小区的两栋楼中间,影响美观不说,每当打雷闪电,住户们经过这些线下方都胆战心惊的,生怕发生触电等危险,进出车辆有时也容易被剐蹭到。”李阿姨在黄埔区鱼珠街天虹花园小区已经居住了近30年,对该小区的“三线乱”深有体会。她向记者介绍,该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六栋楼梯楼合围而成,在社区微改造以前院子里还有个小土坡,一到秋冬季院子里都是杂草;而由于当年小区建设时缺少相关线路规划,“三线”杂乱的问题多年来持续困扰着住户们。

    “整治‘三线乱’问题,鱼珠街道将其列入2022年以来开展的老旧社区微改造计划一并进行处理。”鱼珠街道党工委书记吴承广告诉记者,由于涉及单位多、需要挖掘“入地”管道等,“三线”的整治最好可以结合社区微改造一起施工,这样效率高、效果好。据介绍,天虹花园的微改造从2022年10月开始施工,2023年6月基本完工,今年初竣工验收。

    6月12日,记者走进该小区,目之所及感到非常整洁,如果不是专程来采访“三线”整治问题,难以想象这里的居民原来曾长期被高悬在头顶的杂乱线路困扰。现在,社区内部道路上空再不见杂乱的线路,楼栋墙上也不再布满“蜘蛛网”。“居住的地方,就图一个住着心情舒畅。”李阿姨觉得,街道这件事办得“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天虹花园小区杂乱的线路用挡板遮盖后美观了很多

    

    7650米凌乱“三线”不见了

   各单位“分包”铺设 所有线路统一“入地”

    记者随后又来到鱼珠街道铁路宿舍小区,鱼珠街道微改造项目具体负责人邱荣华介绍:“该小区大概建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已经40多年,在我们施工启动前,楼栋多处外墙皮都掉了。改造前,小区楼栋外墙上的线路五花八门,有高压电线、各大运营商的通信线等,挂在墙上非常凌乱,同时线的跨度很长,约有7650米,外面的强电线拉进来到小区楼房中间的部分线路是架空的,楼房墙体受力大,随时有墙皮脱落的风险。”

    邱荣华告诉记者,铁路宿舍小区总共有四栋楼,小区的配电房就在小区内的空地上,由一个箱式变压器供电,供电所将10千伏的电压变为380伏到达小区,再由室外的变压器转换成家用电压220伏分到各个楼栋。“像在天虹花园小区,‘三线’只是凌乱,其间没有强电线,虽然线路裸露让居民觉得不安,但不会轻易对居民造成生命危险;然而铁路宿舍小区的强电线一旦脱落,就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危害。考虑到这些安全隐患,我们要让这些线都‘入地’。”邱荣华说。

    铁路宿舍小区微改造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陈瑶银介绍,作为工程总包,他和团队主要负责埋好管线,而供电部门以及电信、移动、广东广播电视、广州珠江数码等单位则以“分包”的方式承担各自的线路铺设任务,所有线路都按照街道组织各单位事先定好的方案统一走线,经过地下管道,从户外到达各楼栋的一楼楼梯间,再由楼梯间送往各家各户。“需要维修的时候,每一个楼栋转角都有电井,一打开就可以维修。如果线路需要拉出来重铺,直接拉开井盖就可以操作,算下来,比原本裸露在外的线路维护成本更低。”

改造前,附着在铁路宿舍小区墙体上的三线又重又乱

    “三线”整治有目标:

    杂乱线路“能入尽入” 也要因地制宜改造

    在近两年的“三线”整治过程中,鱼珠街道总结出这样的整治目标:理想效果是“能入尽入”;因条件限制无法“入地”的就实现“廊架遮挡”和“区域美化”。吴承广告诉记者,“三线”整治,住户的观感是最为直接的评判标准。“社区‘三线’乱不乱,小孩子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明白,线路‘入地’后,社区面貌会有很大的改观,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坚持能‘入地’就‘入地’,实在不能的,也要用可以持久保持的方式增加其安全性。”

    邱荣华介绍,在老旧小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入地”也必须因地制宜。比如,在天虹花园小区内,正对街道的多是商铺,挨着商铺的道路下埋着燃气管道、供水管道等,“三线入地”在这里就比较困难了。而在改造前,钉在墙上但袒露在外的高压电缆与“三线”混在一起难以分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用了退而求其次的用廊架进行遮挡的办法,可以隔绝漏电隐患,避免触电危险。”

    建工作群、开协调会

    确保各类线路有序布局 避免资源浪费

    吴承广介绍,“三线”整治涉及电力、通信、广电等多个单位,加上小区物业公司和供电部门的资产管理都很严格,整治的执行需要经过多次的协调,难度确实比一般的微改造内容要大。“以天虹花园小区的‘三线’改造为例,单是这一个工程我们就开了20次线下协调会。此前在其他小区还出现过误解:改造施工时我们和物业公司解释我们是给老旧社区进行‘三线’改造,说了半天对方还是心存疑虑,把我们的举动误解成是要去抢他们小区原本运营商业务的,后面我们带他们到已经完工的社区去看,这才消除了误解。”

    吴承广表示,由于“三线”改造涉及单位众多,在两年多的改造过程中他们渐渐摸索总结出“战略方案”:首先建立工作群,由街道发出正式的函件给各单位,各单位会进行项目申报,不同项目的施工轮流由一个单位牵头,并组织其他相关单位负责人来街道城管办开会,提出意见和需求,放入项目设计方案,共同把关造价的合理性。“方案必须事先定好,不然等施工时再来争论就来不及了。通过合理规划,可以确保各类线路有序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进行到工程实施这一步后,管道、线槽的工作由微改造项目总包团队实施作业,布线、剪线等涉及线路专业方面的改造则由各单位分包。总包、分包彼此协调对接,涉及到小区物业资产时则让物业公司进入项目组进行技术指导,按照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并在改造中注意保持网络运营线路的多样性,为市民提供多样选择的权利。

    动员辖内企业和“老东家”

    街道筹集“三线”整治资金有妙招

    记者了解到,在近五年里,鱼珠街道已实施了七个老旧小区的“三线”改造项目,每个改造项目需要的资金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除了“微改造”专项资金以外,其余资金从哪来?吴承广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锦囊妙计”:

    首先,尽量把“三线”改造结合进政府的相关项目。比如,结合“容貌品质社区培育”“广州市镇街全域服务治理工作”等项目,想方设法帮老百姓解决问题,提升居住品质和幸福感。

    其次,动员辖区内企业认捐认建。“在街道的长期动员下,辖区内企业一直有与社区共建的传统,像有的‘三线’改造项目几万元就够了,由企业认捐认建,社区为企业颁发锦旗,这样具有社会效益的工作企业是愿意做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 吴承广说。

    第三,组织“老东家”送温暖。“鱼珠街道的较多的老旧小区都是过去的国企宿舍,虽然如今经过房改产权已经属于职工个人,然而企业作为‘老东家’的那份情谊总归还在。比如,如今的茅岗路792大院是原广州市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宿舍,一个月之前,我们把他们的管理层请到街道这边,由街道主要领导亲自跟他们聊这个小区内的一些修修补补还有一些重点场所的建设事宜,尤其是居民文化活动中心翻新,希望‘老东家’继续为职工送温暖。诸如一些十几二十万元的投资项目,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作为企业给老职工送温暖的一种方式,帮助居民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

    而在“开源”之余还有“节流”。在一个“三线”治理工程结束、运营商组织过一轮验收后,街道会组织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再“扫一遍”。“像有些老旧线路的支撑点是在防盗网、空调架上面的,运营商的工作人员难以到达,街道工作人员就组织入户走访,发现个别居民楼内、住户家中的废线没有被剪除掉,就安排入户为其清理干净,既解决了‘三线’整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节省了额外的资金投入。” 吴承广说。

铁路宿舍小区改造前后对比

    未来:或利用超声波和大数据整治“三线”

    据悉,近年来,鱼珠街道已整治老旧小区混乱“三线”1.5万余米。针对该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街道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将持续关注社区“三线”治理问题;此外,还计划协调区职能部门采用机械作业,加快完成部分市政主干道等户外线路的治理。

    在接下来的“三线”整治工作中,该街道期待能够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吴承广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例如,利用超声波检测找出社区内需要改造的‘三线’群,利用大数据分析预警线路等,一旦监测到就可以更快维护线路,避免废线盘踞,提高线路监测和故障预警的准确性和效率。”

    据悉,街道方面还计划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通过建群、开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部门、企业、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纳入三线治理方案设计中去。”


    记者手记:

在城市的美化和改造进程中,“三线乱”看似只是观感上的“小问题”,却严重影响着居民的居住感受。面对缺资金、难统筹、作业复杂等挑战,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州部分街道城市管理部门迎难而上作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完成“三线”整治后,居民脸上绽开的笑靥和由衷伸出的大拇指。

   作为广州“三线”治理的街道范本,鱼珠街道在推进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也为广州乃至全国的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实习生 周光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