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我和西瓜园丨为什么我是第一个采写向秀丽事迹的记者
2024-06-18 20:31:06
广州日报新花城

向秀丽是“救火英雄”“革命烈士”,然而在1959年年初,火灾事件发生过后一个月,向秀丽的事迹仍然不为人知。最先将她的事迹进行大篇幅报道、广而告之的是《广州日报》;最先还原事件经过、为向秀丽正名的是广州日报的记者。近日,笔者发现了一篇郭永华老师的遗作,是她早年对这次采访的记述,斯人已逝,重新整理、编辑此文,是对当年广州日报记者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精神的赞叹,亦是对老一代报人、对郭永华老师的怀念。(王晓云)

向秀丽是革命烈士、巾帼豪杰。1958年年底,广州何济公制药厂青年女工向秀丽,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奋不顾身,勇蹈烈火,用自己的生命制止了一场爆炸事故的发生。向秀丽舍己为公、英勇牺牲的事迹震撼全国,影响深远。我作为第一个采写向秀丽英雄事迹的记者,回想起来,仍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图片1.png
向秀丽

那是1959年1月21日上午,也就是向秀丽逝世以后,我才从一个通讯员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讯员说,因为有个别人对向秀丽是不是英雄还存在异议,因此没有对外宣传。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当时我想,新闻报道既要准,又要快,必须靠深入采访,用事实来辨明是非。要拿到有充分说服力的材料,宣传才能收到效果。于是,我马上赶到下九路何济公制药厂采访,先后访问了数十人,并勘察了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确定搞清楚了事实,应该还向秀丽一个公道。

1958年12月13日,化工车间发生了意外,无水酒精流向附近煤炉引起失火,情况危及附近的易燃易爆化工原料金属钠,整个厂房和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居民都受到严重威胁。在此危急时刻,向秀丽把自己的安危完全置之度外。她让工友去叫人来救火,自己则坚守现场,不顾烈火烧身,尽一切努力去制止爆炸事故的发生。为了截止酒精流向金属钠,她的双手沾上了不少酒精,以至于几乎被烧焦。当人们及时赶到时,向秀丽己被烈火烧得奄奄一息,但她还是用能动的嘴巴,对前来抢救她的人重复地说:“不要理我,快去救火。”在医院抢救过程中,她一直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昏迷三天三夜后,醒来一连串问话就是:“工厂受损失了吗?金属钠安全运走没有?工友们有没有受伤?”就是没有问及她自己严重烧伤的后果。

采访的细节感人肺腑,这些事实让我再无怀疑:向秀丽是“纵身扑火不犹豫”的英雄,具备舍己为人的最可贵的品质。

通过深入采访,我理清了前因后果,用事实排除了杂音,我确信向秀丽是救火英雄,自己也在她的事迹中受到深刻教育,因此写起来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就在采访完的当晚,我以《向秀丽同志共产主义风格高尚》为题,赶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消息送至总编室,引起值班编委的高度重视,马上配发了社论《向秀丽同志精神不死》,并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深入报道。

1月22日,《广州日报》二版刊出社论、消息、通讯和向秀丽丈夫的悼念文章,这是全国首家媒体以强大的声势全面、多角度地报道了向秀丽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1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电讯稿;2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新华社稿,并为向秀丽事迹写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编后语。随后,许多地方报纸都作了报道,广泛号召向向秀丽学习。

图片2.jpg1959年1月22日《广州日报》二版集中刊发了向秀丽事迹,并配发了社论、向秀丽丈夫的悼念文章等,成为全国第一家报道向秀丽事迹的媒体,且准备充分、组稿全面,不给其他媒体后来追上的机会。

1999年8月,中央电视台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周年之际,在《新闻联播》 节目中,向全国播出了《共和国不会忘记向秀丽》。

如今,向秀丽舍身为公的光辉形象仍然活在人们心中。每当我回想起当年对向秀丽事迹的报道,实在庆幸那时能当机立断,靠深入扎实的采访,及时挖掘出向秀丽这个光辉的先进典型,没有让英雄蒙尘,没有让她湮灭于历史,我为此感到欣慰。

图片4.jpg2012年,广州日报在创刊60周年之际推出“温暖广州60人”评选活动,向秀丽即在其中。

文/郭永华(本文在郭永华老师遗作基础上重新审核、编辑)

图/广州日报资料图片

《我和西瓜园》为省老记协广州日报分会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支持下主办的社史回顾与征集栏目,欢迎西瓜园新闻人踊跃投稿。

栏目主持:王晓云

投稿邮箱:

gz202307@163.com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