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团结华侨新村新老归侨,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6月12日上午,由越秀区侨联、华乐街党工委主办,华侨新村归国华侨联谊会承办的“侨村‘粽’是情”华侨新村侨界端午联谊活动在和平路10号“侨胞之家”举办,30名社区新老归侨侨眷欢聚一堂、畅叙乡情。
成立于1989年的华侨新村归国华侨联谊会(下文简称为侨谊会)是目前越秀区唯一的社区华侨自治组织,位于和平路10号的“侨胞之家”是归侨侨眷们举办文艺活动、开展交流座谈、联络侨情侨谊的重要场所。
活动现场,主办方设置了志愿服务点,联合苏豪发型设计师和侨界义工队为到场归侨侨眷开展义剪、义诊等服务。区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潘林平带队坐诊,对每位侨胞的情况提出相应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刮痧、推拿等服务。解答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医疗保健和健康问题,引导侨胞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活动上,归侨侨眷还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动手制作端午艾草养生锤,在满溢的艾草清香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重头戏是归侨侨眷座谈会,为了隆重其事,不少已搬离华侨新村的原住民都在这天回到“侨胞之家”,大家一边品尝粽子、水果、点心,一边分享在华侨新村见证的历史、发生的趣事,其乐融融。
侨谊会秘书长赖云云是华侨新村首批居民,她告诉小e,上世纪50年代,华侨新村初建成时,第一批归国华侨心系祖国,满怀热情在新村建房兴业、回馈桑梓。由于街坊邻里都是归侨,经常挨家挨户串门,还会聚在一起分享各国特色美食,所以这里的归侨文化十分多元。
“互相欣赏和包容的邻里情也使这里充满了人情味。”但随着岁月流逝,赖云云称大家也在慢慢变老了,“希望我们的侨二代、三代可以通过侨谊会继续把这份情谊传承下去。”
侨谊会秘书长赖云云在活动上致辞发言
归侨侨眷相聚一堂
座谈会除了一众老华侨畅谈当年情外,还有一些青年人参与,聆听长辈说故事。越秀区侨青会会长方扬立除了是侨眷,同样也是华侨新村的老街坊,“我自1987年就住进华侨新村,兄弟姐妹包括我现在的小孩都是从华侨幼儿园开始就读,再到华侨外国语学校,可以说对这里,我们是充满了感情。”
方扬立表示,华侨文化务实、开放和灵活,所以华侨前辈们的创业精神和经验是非常值得后辈们学习,“希望以侨谊会作为桥梁,创造机会给侨界青年对话老归侨,并带动他们加入到传承和发扬华侨文化的行列中来。”近年来在街道和社区的组织下,侨青会青年多次参与华侨新村座谈会,充当出谋划策角色,为推进华侨新村更新活化贡献青年力量。
侨青会组织青年人员到场参与活动
为归侨侨眷解决实际困难
近年来,华乐街坚持以党建带侨建,深入贯彻落实涉侨政策,开展为侨服务工作。同时,坚持以文化人,讲好侨村故事,切实增强社区归侨侨眷及居民群众对华侨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
对于存在实际困难的归侨侨眷,区、街侨联更通过上门走访慰问、节日开展慰问会等形式,为辖内困难侨胞送温暖。
低保困难归侨张翠梨原本住在不足5平方米的无窗楼梯间,街道、社区主动为其申请公租房,帮助她从临时租住房搬迁到近50平方米明亮整洁的新房,区侨联副主席方明治还捐助了搬家费用,切实解决困扰她已久的住房问题,真正做到“进侨家、暖侨心、解侨困”。
探寻华侨文脉,传承、发展侨村特色文化
华侨新村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归侨散文大师秦牧,岭南建筑泰斗莫伯治、佘峻南等华侨名人都曾在此居住。
华乐街以打造华侨新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社区”为契机,对社区华侨名人生平事迹进行挖掘、提炼,利用社区健身道空间,打造华侨新村名人录、华侨新村发展简史墙、华侨外国语学校校史墙等,进一步加强华侨文化宣传推介。
同时还先后举办“粤韵传党音 红腔润童心”联学共建活动、“秋日共赏”粤趣非遗市集、与奥运冠军同行等社区特色品牌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华乐街邀请十余名社区在住老归侨、华侨名人后裔、侨外师生、侨青代表口述在华侨新村的经历及成就贡献,展现华侨新村和华侨外国语学校的历史岁月,拍摄制作成华侨口述史纪录片。
位于爱国路1号华侨新村牌坊口的原金燕宾馆,华乐街积极推进其携手珠江实业集团进行融合改造,打造成华侨新村特色文化展厅,展陈归侨侨眷捐赠的珍贵历史照片和文物,激发侨胞对侨村故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接下来,华乐街将持续提升为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侨务工作与社区治理相结合、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凝聚归侨侨眷共建美丽侨村合力,更好地为华乐高质量发展服务。
记者 黄绮媚
通讯员 陈乐颖 林馨怡
图片、信息来源:华乐街道办事处 越秀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