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新田园主义•王见写意——从心像到图像”作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馆后的第一场个人展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展览结束前夕,围绕该展的策划与传播,主办方特别推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艺术圆桌谈 “从新田园主义展看展览与社会传播交流的重要性”,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等共聚一堂,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展览的传播重要性。
“新田园主义•王见写意——从心像到图像”展览现场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齐喆:应注重展览的衍生性和文化的辐射性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是全国唯一身兼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重点美术馆的艺术机构,“新田园主义•王见写意——从心像到图像”在此举办,在广州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对于凝结王见老师多年研究心血的这个高质量展览,应继续思考如何最大化地把这种优秀的展览推广和传播出去,为以后展览的组织策划工作积累经验、探讨方向。王见老师的展览作为广州美术馆新馆开馆的首个个人展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书法和绘画中搭建了桥梁,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还是对现当代乃至未来的开拓,都具有鲜明的个体化探索路径,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所以这个展览不仅要在广州展出,更应该走出广东,让更多不同地域的观众看到。而这一工作需要美术馆、艺术家、媒体以及民间艺术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促成。
同时,更应注重展览的衍生性、文化的辐射性,让本土文化走出去。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其他地域的场馆关注到广东这些优秀的展览,同时,把这些优秀的展览带到当地,让观众真实地观看这些展览。无论是策展人还是艺术家,都应该切实了解当下观众的需求和接受度,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艺术的传播工作。
王见作品《墨象系列·B18》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
邹杰杰:从传播角度探讨美术馆展览的发展
主办这次座谈会就是希望从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全国美术馆展览的发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更要敢于突破、敢于走出去,积极搭建美术馆与博物馆、高校、地市之间的桥梁。王见教授此次展览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当代的气质,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的气质特色是相吻合的。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的展览“走出去”的时候,不仅仅是把展览作品布置在那里,更要考虑如何把展览的公共教育和宣传整体性的输出。
王见作品《载酒寻梅》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王见:好的展览需要策划
这次展览的作品价值取向的阶段性实际和中国美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即中国近几十年美术价值观的发展、审美发生的变化都在其作品里有所体现。展览能以小见大,故尚有更多文化艺术意义待认识、延伸、展示。若能将优质展览延续到更(下沉)的城市、地域,将改善各地虽具备现代化美术馆设施但缺乏高水平展览的现状,并通过实地观展有效扩大展览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在展览中,我发现如今观众对“古”与“今”有自己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意识与感知更能接近“本质”,对自己的创作转换视角、追求本真有着不小的启发——作为艺术家,应该把最直观的、或者说是最能够感动你的那个时代的点拿出来,这样在传播交流中就能拉进与观众间的距离。
好的展览需要策划。在策展时就要带着很清晰的思路,内容设计上面也要考虑和观众的互动性。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最大的特色是兼具博物馆收藏与美术馆展览的双重功能,这个特色使艺博院搭建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模式,这是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区别于国内其他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王见作品《葫芦里装糊涂》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公众服务部主任
周家聪:巡展的重要意义就是对展览“再创作”
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开馆是一个新的契机,不仅要注重展览的“引进来”,还要注重展览的“走出去”。可以联合更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共同合作,把馆内优秀的展览推出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艺术的影响力。巡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展览进行“再次创作”,迸发出新的想法、理念、意义。现在的美术馆不能只有在顶端的“冷”,还要有基础的“热”。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认为传统与现当代艺术之间的距离很远,但是从王见老师作品中会发现,现代的东西也是由传统的内容发展而来。所以这个展览既有高度也有温度,雅俗共赏——无论是从学术的高度,还是底层的热度,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王见作品《朝气蓬勃图》
资深媒体人
梁志钦:把传播纳入艺术探讨范畴是一个突破
通过王见的展览策划,从中也能得到三点启发:第一,如果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必须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思考,而不能跟风或随波逐流,且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还要抱着把展览作为一个作品的态度去思考、创作。这也是这次王见展览的成功之处,整个展览及其作品都贯穿了王见老师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思考,达到了学理性的高度。第二,王见老师对艺术非常纯粹的追求,也是值得今天很多艺术家学习的榜样。第三,做展览时,无论是艺术家、策展人、主办方、媒体等角色,能把传播纳入艺术探讨的一个范畴,是艺术发展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王见老师无论在创作作品还是策展时都会花很多心思,从不同角度出发,构思多种方式,这也为观众和媒体解读作品时带来了更多角度的思考。王见老师作为艺术家,很难得的一点是他会不时否定自己过去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并不断提出新的思考和理解,这反映了艺术家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比较真实的矛盾。
王见作品《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李铁军:从观众思维出发策划展览打卡点
参与本次展览的策划与布展过程中,从观众的思维出发,提出了要在展览中设定几个打卡点,从而为展览带来了流量。其次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引流。从布展开始,每天推送王老师讲述自己作品的视频内容,而这种有故事性的东西最能够引流。关于传播的问题,如有机会到各个不同的城市进行巡展,其实例如一些二三线城市都都会有展览的需求。具有很好的场馆,但缺乏关注度,没有持续、优质的展览。
王见作品《一团和气》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黄亮:一个好展览应具良好的传播和流动性
美术馆的展览代表着这是一个美学高度,这些作品就应该值得推广和学习。在王老师展览上我曾遇到一位两次参观本次展览的观众,他经历了从“不懂”到“喜欢”的过程——这是一个审美提高的过程,这也是美术馆该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即提升观众、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或者审美水平的功能。同时,美术馆的的另一个作用是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观众在进馆参观后,是有一个吸收和学习的过程,观众同样地会反馈一些内容给艺术家,艺术家可以通过反馈的内容,从而促进和提高他的艺术创作。
一个好的展览应该具有良好的传播和流动性,把最优秀的艺术展览去服务最基层的人,迅速地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从而达到了我们美术馆、美术机构该做的功能,就是提升整个社会的美育。所以,这种传播是有土壤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王见作品《白居易诗》
广东巴蜀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周道华:艺术机构希望有机会参与主流艺术实践
王老师的作品展有一种遮挡不住的蓬勃之气,符合当下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的基调,同时也符合大湾区文化艺术海百纳百川、拥抱世界的理念。在传播方面,希望艺术机构有机会在未来参与到主流艺术馆的艺术实践中,把一些作品做成衍生品,企业家们可以购买这种入门级的艺术品,从而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王见作品《林间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运成
图/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者:陈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