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广州织牢土壤安全防护网丨建设美丽广州 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⑤
2024-05-25 10:21:06
广州日报新花城

在广州市白云区的广州市污染土壤集中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一辆辆满载污染土壤的运输车辆驶入,进行过磅称重、装卸暂储后,采用固化稳定化、化学淋洗、热脱附等工艺接收处置污染土壤,并采用“污染土壤集中处理处置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进行全流程监管。

集中处置中心的建设是国家和省鼓励探索开展污染土壤异地处置新模式的生动体现,也是广州先行先试探索土壤污染防治经验的具体实践。广州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原则,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织牢土壤安全防护网。

强监督 

精细化掌握土壤污染基本盘

广州市围绕“两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考核,因地制宜积极出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标准,涵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等各环节,为本地建设用地再利用提供“贴身服务”。


通过前述标准,广州率先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比如,针对低风险地块,提出以风险溯源为主的高效识别调查方式;针对潜在污染地块,在国内首次实现调查关键技术指标全覆盖,并开创性提出异常点位排查技术方法;针对高风险地块,率先将边际效益理论应用于采样布点工作,建立精细化详细调查布点模式,实现“低风险地块排除风险、中风险地块研判风险、高风险地块具化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有效避免过度调查及由此造成的过度修复。

广州在认真研究农用地污染特征基础上,在全国首个推出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简化调查指引,开创性提出7个“是否”的调查方法,并进一步在非工业建设用地领域推行简化调查,大幅度压缩调查时间和经费。在国家指南制定前,广州已尝试委托第三方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修复效果评估的监测质量监督,并开发“广州土壤”APP用于动态管理,实现对土壤“事前掌握动态、事中监督指导,事后抽查校验”的全过程监测质量监督。组织制定多部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引,优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广州市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活动以“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的方式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完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和修复效果评估监测质量监督制度。

管源头

动态更新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土壤污染防治,要从源头管住。

广州市环评审批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环评项目时,对涉及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两高”(高耗能、高污染)等项目严格限制上马,从源头上严控工业污染源,减少土壤污染隐患。组织制定《广州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要点》,动态更新2024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其中,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5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73家,指导、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督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落实相关法定义务。

除了源头管控,土壤污染防治还要把好建设用地准入关。广州有序推进全市污染地块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效果评估等评审备案,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实施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环境准入把关。2024年1月至4月,广州完成67个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的评审工作。

先试点

“净土开发”取代“先修复再出让”

土壤污染防治也助力高质量发展,敢于突破、率先试点。

广州市城镇化程度高,土地资源有限且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对土壤修复、地块流转的速度要求高。对此,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净土开发”模式,即以污染地块“先出让再修复,达标后建设”取代“先修复再出让”。这一模式既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又有效加快储备用地出让和再开发的进度。

近日,广州还印发实施了《广州市2024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简称《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明确了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达标的核心目标,提出了18项重点措施。

《工作计划》首次提出了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模式,以石化和垃圾焚烧行业为对象,分别开展国家级和省级边生产边管控试点,逐步打通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治全流程环境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广州高质量发展需求。

保卫净土的广州实践——

·针对潜在污染地块,在国内首次实现调查关键技术指标全覆盖,并开创性提出异常点位排查技术方法

·在全国首个推出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状况简化调查指引,开创性提出7个“是否”的调查方法,进一步在非工业建设用地领域推行简化调查

·在全国率先提出“净土开发”模式,即以污染地块“先出让再修复,达标后建设”取代“先修复再出让”

·首次提出探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模式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环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