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绘和美画卷 筑宜居高地——解码“美好宜居城市”,广州何以接连“登榜”?
2024-05-22 16:57:48
广州日报新花城

继获得“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之后,今年广州又“登榜”了——5月21日晚,“美好生活之夜”发布系列活动在成都举办,经权威大调查数据统计,广州美好生活综合满意度表现突出,上榜十大“美好宜居”城市”。


如何解读“美好宜居”?是什么组成了南国之城的“吸引力”“向心力”?绿美生态的建设、开放包容的品格、澎湃发展的动能……这些元素构成了城市特性,让广州成为人们心中宜居城市的典范。

生态密码:逐绿而行,生态图景也是生活美景

山林湖泊,古木步道,目遇之而成色,是取之不竭的幸福感来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钟灵毓秀的生态是广州宜居的亮眼“底牌”。

广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禀赋,这里地处东江、西江、北江三江交汇的陆海过渡地带,山、水、城、田、湖、海等多种地形地貌兼备。

翻看《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一个个生态环境规划文件,能看出广州一以贯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核心战略的定力恒心,“树葱茏、道千里、惠万民”的美好愿景也一步步成为惠及千万市民生活的现实图景。

在夏日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游玩其中仿佛置身“绿野仙踪”境地,奇花异草风情万种令人目不暇接,“萤火虫海”如梦似幻;走进“市肺”白云山,登山步道串联自然景观,一步一景让人心旷神怡;在一个个森林公园与湿地公园,蓝绿交融、鸟语花香,城市空间在自然空间中有序延伸。

实施绿美生态建设“八大工程”,森林步道255.8公里、森林覆盖率41.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3平方米,各类公园1426个……广州主要绿化指标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位居前列,PM2.5平均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

生物多样性是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的“试金石”。在白云山桃花涧,鹊色鹂“再度光临”,在海珠湿地公园,“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等全球昆虫新物种连续两年在这里被发现、命名,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97种。万物得其和而生,得其养而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背后,正是广州生态智慧的结晶。

绿美生态为人民。打开广州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浮动的“生态广州数据”窗口,市民们可以实时查询广州空气负(氧)离子、PM2.5、花粉指数、赏花地图等信息。

逐绿前行,步履不停。到2027年,广州将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包括提质增绿森林面积100万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万亩,打造森林步道1000公里等,更多生态效益将加速释放。

人气密码:“流量”“留量”赋予的澎湃动能

“到广州去!”春节、五一两个小长假,广州频频占据“热搜”,成为各大旅游平台上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地铁人潮涌动,景区游人如织,商圈人气高企……广州“流量”从何而来?优越的自然环境,亲和的城市形象,通达的轨道交通,古今融通的文化特性,这些特质赋予了广州“顶流”定位。

珠江夜游尽览一江两岸风光,沙面建筑群历史韵味无穷,陈家祠古色古香集纳岭南风情,农讲所前的“红墙”也成为吸引年轻群众拍照打卡的“小故宫”。再加上独有的广府“一盅两件”美食文化,从早茶到夜宵,每一道佳肴、每一处景观都是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

大调查对目的地消费预算分析,广州游的家庭单次计划消费近7500元,处于大城市旅游消费的高位,城市名片的打造为当地经济的繁荣贡献着重要力量。经大数据分析研判,在加大文旅推广这项上,广州人的满意度远超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以上。

不仅有“流量”,也有“留量”。2023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882.70万人,人口数据再创新高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广州户籍迁入人口年均增长21.66万。广州为什么会成为越来越多人定居、工作的选择?

家之所在,心方得安。美好生活离不开“住有所居”的保障。依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广州将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间),占全省总供应量的45%,供应量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多渠道保障、多主体供给,帮助就业创业者安居,成为“新广州人”。

“住有所居”同样体现在城市旧改中的融融暖意。“我今年75岁了,加装了适老化楼道扶手,如今上下楼梯轻松多了,出行安全多了。”家住某老旧小区高层的莲姨说。在过去一年,5184名像莲姨一样的广州长者因一项名为“安居计划”的微改造项目受惠。

截至2023年12月底,广州已累计完成91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其中增设无障碍通道166.4千米。对广州居民来说,幸福宜居还包括“病有良医”。作为华南地区区域性医疗中心,广州拥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全国百强医院的数量也稳居全国前三。

“留量”还蕴含在蓬勃的产业动能和向上的发展期许。

广州是打工人们寻索职业梦想的“高地”,在去年广州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3万人,智联招聘《2024春招市场行业周报》显示,今年3月广州求职者简历投递量稳居全国前四。这从侧面印证着广州的发展动能和就业信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二次创业”的成果迅速展现,去年广州生产总值跨上三万亿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进出口总值连续第三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广州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制造业基础雄厚,新质生产力聚势成形,一大批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显示器等产品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创新业态逐渐在广州工业挑起大梁。

文明密码:兼容并蓄融四海的文化品格

自秦汉以来,一艘艘舟楫从广州古港驶出,将中国文明远播世界的同时,也将世界文明带回中国,文化上的兼容并蓄积淀了广州资源丰富多彩、遗存璀璨生辉的深厚底蕴,文化成为广州宜居的“金字招牌”。

在广州,文化与文化相向而行。广州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见证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与胸怀。今年,第135届广交会吸引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百届广交会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成为中外文化相向而行的桥梁。

在广州,文化与城市的相融相生。端午将至,在“粤乐”发源地的沙湾古镇,一首耳熟能详的《赛龙夺锦》烘托出赛龙舟时紧张活泼的氛围。在永庆坊、北京路,广州非遗街区融入城市更新的肌理,浸润市民空间。广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5项,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去年,随着全国性的非遗盛事“2023非遗品牌大会”落户,广州也成为“非遗+”新业态、新品牌的萌发之地。五一假日首日,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为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启用,大批市民打卡观展,满载岭南文化艺术宝盒的“文化巨轮”的鸣响笛声,带来文化载体融入城市之“新”。

在广州,文化与文明的融合并进。考量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不仅看底蕴,也看精神。作为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英雄城的英雄精神成色十足。年关刚过,南沙五位拦车英雄在断桥前拦车挽救数十条生命。在广州,“见义勇为”已经蔚然成风,从“托举哥”到“拦车英雄”,层出不穷的善行义举已经成为英雄城市精神文明的缩影与象征。

精神文明之风处处吹拂。在过去一年,3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万多场(次)文明实践活动不仅有理论宣讲、更有因地制宜的科普活动,与人为善的惠民活动。在文明社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市民投身志愿事业,以自身之力反哺社会,截至目前,广州注册志愿者530万,团体2.2万个,志愿时长1.7亿小时,身边人帮身边人,文明广州精神底色持续擦亮。

大数据眼中的“宜居广州”:12项指标有明显提升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民生感受型调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迄今已经持续十八年。国家统计局提供科学的抽样框,依托覆盖全国各地的邮政系统采集,权威专家提供数据分析支持,每年将10万份纸质问卷,送达全国150多个城市,300多个县,由邮递员入户当面调查、当场回收,平均回收率在93%以上。

大调查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指引,下设22项分级指标,关注百姓消费投资、就业创业、休闲生活、幸福感受以及对所在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综合满意度评价,用数据绘就百姓美好生活底色,用数据勾勒城市发展图谱,用数据记录时代发展脚步,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脉动。

2023-2024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发现,在针对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的20多项满意度指标中,广州有8项满意度指标表现出色,排在省会、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前十名。其中,生活便利、智慧化水平、医疗服务、城市形象等指标均高出全国均值11个百分点以上。

与上一年度相比,广州市有12项指标有明显提升。其中城市形象、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均提升了6个百分点以上,生活便利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亦有不俗表现。市民是社会治理的感受者,社会治理需要精雕细琢,筑牢基层治理,让广州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纵观报告分析,广州有以下鲜明特色:

广州是“顾家之城”——调查显示,广州人休闲时间选择陪伴家人的比例达到48.14%,超出全国均值近18个百分点。观察近五年的数据,广州人休闲时间选择陪伴家人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9年的39.26%上升到本年度的48.14%,在省会、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

广州是“敬老之城”——调查显示,广州对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看好度超过全国均值近10个百分点。广州在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政策和投入,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同,反映出广州在迎合老龄化社会需求上的深度布局。

广州是“自律之城”——2023年,排在广州人消费清单榜前三位的分别是旅游、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和学习培训等教育支出,对比来看,广州人在学习培训和医疗服务上的消费占比较全国均值高出8个百分点,在运动健身、文化娱乐和旅游上的消费占比分别比全国均值高出5个、4个和3个百分点。

广州是“未来之城”——调查显示,看好数字技术产业的广州人高出全国均值约5个百分点,人们对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待,这种趋势在全国范围的城市中也是领先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侯翔宇 通讯员:穗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若楠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