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热评 | 让扶人者少些“扶后之忧”
2024-05-22 14:33:04
广州日报新花城

近日,一名老人酒后骑车摔倒,南京小伙杨帆路过主动上前搀扶,不料反遭老人及家属误解。最终,警方经调查确认杨帆无责,并为其颁发见义勇为奖。老人及家属也向杨帆表示感谢并致歉。(5月21日《工人日报》)

事情虽已结束,但讨论声未落,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话题再起。其实,“扶与不扶”是一个全凭本心的选择。现实中,不少老人摔倒之后,由于紧张、疼痛、记忆力减退等原因,确实容易出现记忆错乱等情况,对扶人者产生“敌意”。若扶人者难以自证清白,往往容易被误解,甚至被反咬一口,“不是你撞的为啥扶”。这也是“扶人者反被讹”中常见怪象——被扶者显得“理直气壮”,扶人者却有理说不清。或许正是害怕自己陷入如此窘境,“老人倒地要不要扶”才成了一个颇为荒诞的选择题。

既是选择题,怎么选怎么做,得有技巧。见义勇为固然离不开“勇”字当头,但更应多些“巧为”。正如此番事件,扶人者便是在搀扶前打开了行车记录仪保留证据,误会得以迅速解除。或许有人质疑,如果不是有监控证据作证,扶人者岂不是又被冤枉了?若助人者都无法保护好自己的权益,他们又如何安心助人呢?

说到底,为见义勇为者撑腰,有时莫过于让其无须自证清白。而这往往需要在法律与公序良俗上共同努力。当扶人者少些“扶后之忧”,“扶不扶”或将不再是一道难选的选择题。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文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冬梅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