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古今交融——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郑州站在河南博物院开幕
2024-05-19 14:37:31
广州日报新花城

当现代雕塑艺术与中原传统文化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文明赓续·古今交融——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郑州站”在河南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是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的第59站,也是“肥女”系列作品首次去到大美河南。本次展览展出了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创作的《国泰民安》《童趣》《阳光大地》《粤韵悠悠》《吻》《盛世飞歌》《中华儿女大团结》等七件雕塑作品。其中《中华儿女大团结》在河南博物院首次亮相,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人物,通过对“乐器、头饰、道具、表情”等细节的刻画,将民族风情与习俗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许鸿飞的“肥女”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态丰腴,憨态可掬,用具有诙谐幽默的雕塑语言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活力,生动地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多彩画面。



河南博物院,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和研究展示中心,收藏大量代表中国古代艺术巅峰的珍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和中华文明发展轨迹。

当许鸿飞的“肥女”系列作品走进河南博物院,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便开始了交流与碰撞。



从艺术风格来看,许鸿飞的“肥女”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现代雕塑语言,与河南博物院中的古代文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种对比,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种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魅力和差异,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在现场,当大量观众在进入河南博物院广场时,被矗立于面前的造型夸张、姿态生动的雕塑而震撼,但很快就被幽默快乐的雕塑语言所感染,融入其中,与雕塑进行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在现场致辞中表示,许鸿飞用他的作品记录时代,感悟时代,体现了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他的巡展不但走到世界各地,还深入乡间田野,走到了大众的生活当中。他通过艺术,满足了人民群众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并用作品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许鸿飞的作品所表达的现代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与河南博物院中古代文物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有趣的交融——在艺术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在文化精神上的相互理解和共鸣。



古代留下来的器物,无论是青铜器,玉器,还是陶器、造像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的富足和审美上的追求,是时代的印记。对于自己作品中的肥女形象,许鸿飞指出,肥女的造型与形象只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符号。是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幸福的理解、对幽默快乐的理解,这就是艺术真诚的表达,无关肥瘦。



其实,许鸿飞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与唐代仕女以及夸张的汉代陶俑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层的联系和共鸣。唐代仕女以丰满为美,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开放;而汉代陶俑则以其夸张、生动的形态,展现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



许鸿飞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正是从这种深厚的文化背景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中的“肥女”形象,不仅具有唐代仕女的丰满美感,还融入了现代雕塑的立体感和生动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



与夸张的汉代陶俑相比,许鸿飞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在形态上也有所借鉴。汉代陶俑以其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许鸿飞在创作过程中,也运用了类似的夸张手法,通过放大或缩小某些身体部位,来强调人物的某些特征或情感。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致辞中表示:许鸿飞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通过厚重躯体与欢快心灵的鲜明对比,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形体夸张与人性共鸣的完美结合,传递出新时代的欢乐与生活化的美好。此次雕塑世界巡展的郑州站,希望观众朋友能够感受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和谐之美。

对于雕塑世界巡展的意义,马萧林表示“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在世界30多个国家进行巡展,都是在重要的场所、重要的建筑或者艺术殿堂面前进行展示,对世界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以及在文明互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叶正华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巧妙地将中华古今文明与现代雕塑文化融为一体,表现出跨越时空交织多元的艺术气息。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欣赏传统艺术的深邃与韵味,也能领略到现代艺术的创新风采。展览的雕塑作品与过往的游客朋友们和当地的市民群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展现出了非凡的亲和力。这些雕塑不仅记录了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艺术表达,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价值,更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雕塑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精神思考。



在展览现场,一些小朋友围着雕塑《中华儿女大团结》一个个数共有多少人物,看看有多少个民族, 体现了儿童的本真与快乐。

这种互动、这种记忆,无形中进行了美育的熏陶,而润物无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运成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运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运成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