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深一度丨跨学科研究者: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
2024-05-18 18:01:51
广州日报新花城

艺术是审美,是创作,也是表达。艺术与艺术疗愈和心理学相遇,改变可能发生。

当一名艺术家跨越学科的边界,融合艺术、艺术疗愈和心理学,开展一场长达10年的实验,得到的收获是一个个曾经面对精神困境的个体完成了蜕变。

近日在广州购书中心和方所书店举办的两场“艺术唤醒生命力”分享会上,讲述一个个用艺术生发力量、改变自我的故事后,跨学科研究者吴超向读者发问:“面对生老病死,面对各种不知道如何去跨越的问题,生命要怎么样能饱满常新?”

她在实验里其实已经找到其中一种答案:“其实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生命的艺术家,都可以是人生旅途的勇士。我们都能被艺术治愈。” 


吴超发问:“你快乐吗?”

| 更多普通人也可以获得身心疗愈的机会

吴超是一名艺术家,也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开启“生命力学院”这个跨学科实验项目,融合艺术、艺术疗愈和心理学,起源于一段艰难但又充满希望的经历。

吴超的先生夏维伦在2009年患上脑瘤。手术后,他从法国著名商学院毕业的商务精英变成了右侧偏瘫且失语的病人。巨大的打击让他既愤怒又委屈,难以接受命运的不公。在吴超的精心陪伴下,他接受了漫长的康复训练与艺术疗愈,并逐渐成长为一名艺术创作者。

支持维伦进行漫长的积极康复的,正是艺术、艺术疗愈和心理学结合的方法。

吴超认为,维伦的经历并不是偶然:“如果有更多的专业人才能掌握这些学科融合的方法,或者艺术疗愈的方法,更多普通人也可以获得身心疗愈的机会。”


吴超在分享会上。

与此同时,她和夏维伦还发起艺术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与医学的合作,成功实施了“艺术唤醒意识障碍(植物人)项目”,并从中总结出多学科融合理论。

2020年,他俩发起“生命力学院”艺术实验项目,既是为了唤起人的艺术潜能,促进个人与群体的意识提升和互补,也是为了向大众推广艺术、意识与生命动力。

在她的融合理论里,艺术治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艺术治疗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学科,以视觉(绘画)为主的治疗方式。吴超的艺术疗愈以艺术治疗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发挥艺术的生命力唤醒作用。

 | 生命力的变化会反向促进艺术创作

 “很多人听到‘疗愈’,会以为这些学科融合的专业方法只适用于经历身体创伤的人群,其实普通人同样需要它的滋养。”分享会上,吴超在回复读者提问时说,人们总是追求度过一段快乐的人生,但人人皆有不如意时,如果不能走出心灵的困境,便会消沉抑郁,而艺术正是带领走出困境的重要方法

在“生命力学院”艺术实验项目中,参与者有商务精英,有医务工作者,有普通打工人,他们是这个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的缩影。吴超和夏维伦的著作《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里,就讲述生命力学院里面发生的八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八位陷入精神困境的个体,有肿瘤患者、全职妈妈、资深心理师、物理博士后到咖啡店主、银行职员、医院科研人员,而他们所经历的精神困境也各种各样,包括天灾疾病、中年危机、大龄未婚、职场内耗、单亲育儿、至亲离世、原生家庭创伤等。“这些都是城市人群所面临的存在共同性的问题。”吴超说,他们带着不同的精神困境来到生命力学院,通过艺术疗愈自己,完成精神蜕变。


吴超与夏维伦的分享。

他们在成长,生命力学院也成长为一个小小的精神家园。

“其实我也在成长。”吴超说,她也一直在用艺术疗愈的方法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新的挑战。而且她相信,这些方法会伴随她老去,并且有一天陪伴她面对自己的死亡。

未知的喜悦是她坚持对自己进行艺术疗愈的秘诀。“当你感觉到每一次使用方法都给你带来惊喜,看到新的自己,你就会很坚持。”她觉得艺术疗愈就像一次攀登,在没爬上山顶之前,不知道前路会有怎样的风景,而在追寻新风景的过程中你就会不断向上,成为一个真正的攀登者,成为一个勇士。

“融合多学科的艺术方法会带动我们完成一次意识的提升,再通过意识的提升带动生命力的变化,生命力的变化会反向促进艺术创作。”吴超解释,艺术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承托与自我认可、直面真实的个人议题、持续探索、相互信任与支持的意识生态,我们要相信,我们终将被艺术疗愈。”

 广州日报新花城 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林琳 实习生:周瑞晔、祝天宇、任莉君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实习生:任莉君

编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