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能否推动社区慈善发展,关键在于社会多方能否跳出目前对社区慈善是兜底性慈善的“狭隘定义”,同时,社区慈善平台能否对内、外部公益组织开放,形成完整的协作网络。
为创新深化广州社区慈善发展,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基层社会治理和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日前,广州市民政局出台了《广州市深化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围绕深化社区慈善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社区慈善发展阵地平台、培塑社区慈善品牌项目、探索社区慈善现代化创新、增强社区慈善专业化力量、研究推广社区慈善文化等六大方面提出15项具体措施,包括深化多元共融、深化社区慈善基金建设、推进慈善超市建设、推进社区慈善信托等等。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慈善一直是广州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已设立社区慈善基金1970个,筹集善款1.24亿元,为开展社区慈善行动,推动社区发展提供了爱心基础。预计到2026年底,全市慈善品牌项目将形成“一街(镇)一品牌”,实现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典型100个、社区慈善基金典型100个、慈善空间典型100个三大目标。
此次深化社区慈善发展六大行动有哪些具体内容值得关注,现实中需要突破哪些挑战?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记者带你一一分析。
关注点:加强社区慈善基础建设,慈善超市要强化市场思维
激活社区慈善活力,离不开良好的社区慈善发展生态。方案指出,广州将完善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慈善空间、社区慈善基金、慈善超市社区慈善发展阵地平台。计划到2026年底,全市建成100个特色亮点鲜明、运作专业规范、惠民实效突出、创新引领作用较强的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典型,打造不少于100个慈善空间典型。依托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慈善超市、慈善空间等社区慈善平台载体,开展群众性慈善文化活动。
在社区慈善基金方面,广州将通过规范指引、运作培训等方式充实社区慈善基金发起主体力量,推动基金实现从“筹起来”到“用起来”的良性闭环运转,计划到2024年底,全市村(居)实现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达90%的目标;到2025年底,全市村(居)实现社区慈善基金100%全覆盖的目标;到2026年底,全市完成打造不少于100个社区慈善基金典型目标。
在慈善超市方面,广州将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推进慈善超市建设,促进全市慈善超市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强化市场思维,增强慈善超市自我造血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社区困难群众提供便捷实惠的救助服务,为社区爱心人士提供搭建便捷可靠的慈善捐赠参与平台,将慈善超市打造为集基本功能公益化,运营主体社会化、救助帮扶内容多样化、参与对象大众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社区慈善基金要实现从“筹起来”到“用起来”的良性闭环运转,首先需要解决目前社区公益项目内容单一,以及围绕指标任务而非社区需求的现实问题,而其背后,其实是社区慈善主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主体的问题。
如何改变主体单一,社工单打独斗的现状?
无论是社区慈善基金、慈善超市,还是慈善空间,都可以从“管理”逐渐向“赋能”的角色转变,不再是找一家机构,要求去做什么,而是通过部门或街道社区盘活社区硬件,邀请多元主体入驻去做专业的事,自己运作起来。
关注点: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慈善信托激发新活力
社区慈善的发展,关键在于资源的汇集。方案提到,广州将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科学合理安排有关预算;鼓励镇(街)和村(居)民委员会为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等社区慈善运作主体提供资源支持、项目对接等必要支持,鼓励基金会、慈善会等资助型组织出资支持服务型组织实施社区慈善项目,构建多元投入机制,更大范围、更多维度整合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慈善事业。
未来两年,广州也将通过慈善参与渠道的创新,进一步激活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包括依托“广益联募”平台,有序接入融合各区、各慈善组织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此外,广州将大力推进社区慈善信托,聚焦社区企业、社区慈善组织、社区爱心人士、高净值人群等组织或群体,引导其设立服务社区的慈善信托,指导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探索开展社区慈善信托工作,力争各区民政局慈善信托备案数每年增加1~2单。
社区有没有好的公益慈善项目,是否能让人们主动地参与,关乎社区慈善是否良性发展。广州将广泛收集社区居民服务需求,针对性策划、实施慈善项目,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社区慈善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效率,推进慈善服务供给精准高效,争取到2026年底,全市形成“一街(镇)一品牌”,打造内涵丰富、特色明显、实效突出、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慈善品牌体系。
此外,广州还将实施社区慈善项目大赛,每年携手各区共同参与,不断优化升级项目大赛赛道、赋能支持、资金投入等活动要素,支持乡村、社区发展,以项目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抓手,结合社区慈善基金和村社实际,设计慈善项目,整合社区慈善资源,促进惠民实效最大化。
社区公益慈善项目如何更精准地回应社区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其实有好几个关键词,比如:长期主义、需求调研、社区发展网络、不同的项目是否真的能便捷筹款和请款等等。
由于国内社区慈善起步晚,不少城市的社区慈善主体过于单一,而且开放度不足,过于注重项目周期和单一的项目数据指标,对长久构建社区网络也缺乏兴趣和信心,因此难以形成多元、有效、持续的社区慈善项目品牌。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打破“圈子”。
一方面,我们的社区慈善基金能否为更多元的公益慈善主体提供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社区慈善项目大赛等资助赋能活动,除了对单一的社区主体支持,能否也支持那些下沉到社区的公益项目,跳出“系统”征集项目。这些都是“破圈”的关键。
关注点:推动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交融。能否为一个社区发展痛点找到精准的解决方案,并对接社会资源,在社区开展慈善协作,也是社区慈善发展的重要课题。据悉,广州将坚持“慈善+社工+志愿”协同发展模式,强化社区慈善发展基础平台和支持平台,夯实巩固社工“双百工程”建设成效,加强社工和志愿服务队伍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在社区慈善项目策划、社区慈善文化传播、社区慈善资源链接等方面谋良策、出实招。
据悉,广州将开展市、区社区慈善工作交流活动,表扬激励优秀社区慈善品牌项目、社区慈善组织和社区慈善从业者;举办全国性社区慈善发展交流活动,吸纳外部专家和业内优秀同行资源,荟萃国际国内前沿政策法规、慈善资源、发展经验等信息,不断发展社区慈善理论和丰富实践成果;提升省市交流合作力度,强化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先进慈善城市在慈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社区慈善人才培养方面,广州将制定社区慈善人才培训计划,探索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培养、评价机制,拓宽行业内职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提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继续实施“聚善育才”系列培训计划,每年至少开展2期能力培训班,培养社区慈善骨干力量,各区每年开展的社区慈善人才培训不少于100人次。
社区慈善能否实现跨界联动,关键或许并不在于社工。在国内,无论是社工,还是外部公益慈善组织,其实彼此之间都存在一个行业壁垒,你不知道我的存在,我也不知道你的项目,因此,在发现垂直领域的社区需求时,往往难以有效地找到专业机构一同回应社区痛点,也就是问题“转介不出去”。
有专业人士指出,我们常说,一个人突破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一点是看有没有向外求助的资源和方法,其实,这对社区工作者同样如此,而社工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和挑战。或许我们可以建立更灵活的公益慈善社会支持信息网络(不局限在某个部门的职能范围),这时才能有效打破公益慈善行业内部的壁垒。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实习生:周瑞晔 通讯员:李国全、张萌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