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全国助残日丨广美这场展览“天真值”爆表,对多元群体展示善意与期待
2024-05-15 22:36:53
广州日报新花城

广州美术学院的一间小展厅里,在由帐篷、时光隧道、动物立柱与毛绒公仔组成的互动装置间,14名青少年围坐在长条桌的两侧,正对着面前的画纸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以“自然成长”为主题,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自然世界。他们有的全神贯注、投入创作,有的激动地分享着自己的创作思路。他们的身边、身后,老师、艺术家和志愿者穿梭其间。

经过两小时的精心创作,一幅幅充满创意和天真魅力的画作逐渐呈现在眼前,展现这班心青年(心智障碍青年)内心真挚的表达,与展厅中的《自然成长计划》互动装置相映成辉。

作品的展现不仅意味着心青年们创作过程的结束,更承载着他们对下一次相聚的殷切期待。幸运的是,这样的等待不会太久。因为每周日,“艺享花开”特需青年文创课都会如期开课,他们的艺术探索之路正在无限延展。

 | 与天真一起,“艺享花开”

广州夏天的一场滂沱大雨后,广州美术学院“与天真一起——艺术家与儿童的融创与互生”展览迎来了一群与众不同的青年。他们左右张望的眼神中透露着对场馆内装置的浓厚兴趣,而当与你目光相触时,你又能看出他们对回应的期待。其中,羲仔尤其引人注目:他总是在不断地寻求“点赞”——他会向你伸出大拇指,示意你也伸出大拇指,与他进行拇指相碰的动作,以此来收获一次小小的奖励。


羲仔伸出大拇指示意吴绮婷给自己一个“赞”。

这是一群心智障碍青年(孤独症、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等),普遍年龄在18岁以上,志愿者们友好地称呼他们为“心青年”,有时候他们也会被称为“特需青年”——有特殊需求的青年。

“艺享花开”特需青年文创课是广州市残联百企百艺公益项目与广州艺博院共同打造的公益课程,旨在通过邀请艺术家为具有艺术潜能的特需青年提供免费的艺术课程,培养他们的艺术能力。在创作出优秀作品后,课程会进一步链接各方资源,将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探索特需青年的价值实现之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艺享花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转化成果,并且通过链接各方资源进行不同艺术表达形式的探索。

心青年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充分的好奇心和孩童般的天真,尤其见到熟人时,这种天真表现得尤为明显。吴绮婷是长期支持心青年的志愿者老师,每周日上午,她都会在“艺享花开”特需青年文创课上出现,带领他们绘画。每当她出现时,心青年学生们总会兴奋地涌到她的面前,亲切地喊着“吴老师”,迫不及待地与她分享自己过去一周的点滴经历,展示自己认真绘制的画作。


郭青为心青年们导览。

“虽然我有点脸盲,但经过1年多,我终于能把同学们认出来了。”吴绮婷笑着暴露自己的“短板”。正是1年多来对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倾心教导,青年们也对她回赠了自己的亲近和关切。有一次,羲仔在与她交流时注意到她手上缠着的绷带,还关心地叮嘱她“吴老师,一定要小心,好好养伤”,这让她感到窝心,又感到一切的付出都那么值得。

吴绮婷自豪介绍道,早些时候,由艺术家、心青年们与儿童一同创作的、充满探索性的《自然成长计划》互动装置就是“与天真一起”艺术展览的一部分,也是课程探索的一种呈现方式。

这一装置旨在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深刻体会人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装置中的帐篷象征着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庇护所,时光隧道则代表着人类对大自然最初的感知,而动物立柱与毛绒公仔则形象地展示了动物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起到的中介作用。

| 与志愿者一起,共同成长

在展厅,心青年们围绕在“艺享花开”导师、艺术家郭青的身旁,认真聆听他讲解每一个装置的内涵与背后的故事。每当遇到令自己深受启发的作品,他们都会主动拿起手机拍照记录。此外,他们还积极向老师和在场的其他人提问,并乐于分享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郭青为大家导览。

这些心青年性格各异,有的开朗活泼,有的记忆力惊人。尽管他们志趣不同,但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主动地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在现场创作过程时,他们对于“自然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是考拉,有人则将其视作图腾。如何将心中的想法更好地呈现在纸上,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意——他们中大多数经过长久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绘画表现能力,与此同时,老师、志愿者们通过持续服务,带领他们认识更多艺术手段,掌握更多表达的工具。

他们的进步尽在大家眼中。

27岁的癸汶在4年前已成为一名“社会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对画画的热爱从未减退。自4岁开始进入少年宫学画起,这个爱好便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癸汶妈妈表示,即使从家到上课的路程需要两个多小时,癸汶也从不缺席;每当儿子沉浸在创作中时,她都能感受到他的投入与专注,因为那是他真心喜欢的事情。因此这么多年来,她始终全力支持儿子的这一爱好,而癸汶的勤奋刻苦也带来了持续进步。


吴绮婷指导癸汶创作。

外界常常对这群青年抱有“少年天才”的期待,不可否认,“艺享花开”的部分学员在色彩、临摹等方面的能力确实出色,令人惊艳;但吴绮婷坚决反对这种看法,她认为:“普通人中天才就很少,更何况是在一个基数更小的群体中。

在她看来,心青年们有一定的艺术潜能,也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需要通过长期的引导、大量的学习以及更多的陪伴来激发更大的创作才能。但与此同时,心青年们确实不得不面对先天性的沟通障碍。吴绮婷坦言:“他们往往渴望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又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因此会感到焦急和激动。”

幸运的是,“艺享花开”的课堂里有志愿者的协助。志愿者们会通过持续的尝试,将老师教学的内容以心青年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撬动心青年们的想象力,陪伴和支持他们完成作品。


老师和志愿者带领心青年和普通孩子共创。

志愿者小吴认为,画画是心青年表达美的一种方式。志愿者方开开则发现,绘画有助于提高心青年的沟通能力:“我觉得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小步。”

志愿者也跟随着心青年一起成长。经过半年的持续参与,志愿者晓云和心青年们产生了紧密的情感连结,她在心青年们的心目中从“志愿者姐姐”变成了“晓云姐姐”,这让晓云感到欣喜:“他们开始信任你的时候,才会更亲近地称呼你。”而她在心青年的家长不能接送的时候,还承担起从大学城到越秀老城区的接送工作,并且为自己“成为家长”而感到喜不胜收,未曾感觉到辛苦或麻烦。

| 与孩子在一起,响应不同的艺术需求

 志愿者们对心青年们从认识、了解、理解到接纳,也有更多公众通过“艺享花开”,开始走近心青年们,尝试与他们发生链接。


共创现场。

吴绮婷介绍,此前在柏乐美术机构的创始人和老师的撮合下,心青年与普通儿童的作品被结合成一件装置进行展示,而这一次“线下共创”,是作者们第一次会面,也是一次走近彼此的机会:“我们都在试探融合的边界。”

全程观望了整个共创过程后,一名普通孩子的家长表示:“我观察到,面对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一些‘不同’的言行举止,孩子一开始有些惊讶和害怕,但经过解释和观察后,他的害怕逐渐褪去,他不但接受了心青年,而且在活动中玩耍得很安心和开心。”

柏乐美术创始人郑棉远坦言,她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和项目,引导普通孩子和家长关注心青年,学习、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

“与天真一起”策展人黄露也向记者表示,选择两个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这次活动是为了促进更多的融合:“当普通孩子与特需青年在一起时,需要一个融合的过渡期,但对于同样天真、真诚的他们来说,这个过渡期比我们想象的要短。融合是双向奔赴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收获的行为——一方收获了理解和包容,一方收获了被理解和被包容。


共创现场作品。

“与天真一起”同样展现了理解和包容——对于不同的群体、不同状态下的青少年儿童,同样抱持着信任、关注、期待,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举办这个展览,也正基于学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思想。

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吴慧平介绍,随着国家不断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进行教学改革,不再以专业为导向,而是更侧重于美育本身,下设四个美育中心,其中包括由黄露负责的家庭美育教研中心,均取得了初步成果。

吴慧平主张,儿童艺术教育应当广泛且全面,不仅要面向普通儿童,还应为处于不同状态的儿童提供支持,确保他们同样能够获得艺术教育的滋养:“这一次展览的作品中,一部分来自偏远山区儿童、留守儿童、视障儿童等——他们其实也有不同的特殊需求,而他们的作品同样体现了天真这一特质。邀请他们参与,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为大众提供了新的视角来思考儿童家庭教育。”


共创现场作品。

儿童的情感真实而高贵,他们天真无瑕,创作的作品既真实自然,又不乏创意与想象。但由于年纪较小,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可能显得稚嫩,这就需要艺术家的参与来提升作品的视觉呈现,避免低质化。”郭青则鼓励艺术家以多种身份,不仅仅是创作者,还可以是教学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与孩子们共同创作,以最生动的、最真实的艺术形式展现孩子们的情感、创意与想法等,同时推动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我们希冀用艺术构建一座桥梁,将有特殊需求的儿童青少年与更大的世界、更远的远方联结在一起,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平等地享受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广州日报新花城 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琳 实习生:袁嘉婧、江欣怡

图片由吴绮婷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