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电车比油车更“易燃”?业内:难说!其实重在防患于未“燃”
2024-05-16 00:13:11
广州日报新花城

“平均每天有8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含自燃)”“电车比油车更容易起火”“起火后的新能源汽车很难逃生”……前段时间,接连发生在高速路上的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事故,引发人们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的起火风险到底是不是特别高?

如今,街头上的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多了,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正逼近50%,对于随之而来所引发的消费者用车顾虑是否有解?就此,业内指出,新能源汽车是否起火概率更高,这是新能源汽车诞生以来一直无法绕过的热点话题,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多元发展,相关起火风险得到较好控制。有车企人士呼吁:“造成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的外部因素很多,与其讨论油车、电车谁更容易起火,我们会更期盼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各整车厂从源头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同时也要对消费者普及新能源汽车的‘用电’知识。”

“电”比“油”起火率高?业内:难下定论

在去年9月召开的首届汽车新生态发展大会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网络交易监管司副司长严冯敏分享的应急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上涨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含自燃)。据悉,这是至今相关部门公开数据中较为精准的一次。

在今年3月举办的2024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引用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表示:在2023年第一季度自燃车辆中,燃油车为18360辆,新能源车为640辆;从起火率看,燃油车的18360辆除以燃油车总保有量3.1771亿辆为万分之0.58;新能源车的640辆除以新能源车保有量1445.2万辆等于万分之0.44。从上述数字得出,新能源汽车的起火比例稍低。他指出,之所以大家觉得新能源车起火更高,“是因为‘电动车起火’是新闻,‘燃油车起火’没人愿意听这个东西。”不过这一数据得到了业内多位人士的质疑。汽车行业分析员高斌查阅相关数据后指出,在其所列的近1.9万起火灾中,还包括3777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但似乎被划进了燃油车数据之中。而且统计数据中的部分车辆起火的原因,并非自身原因,以上数据并不严谨。

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根据全固态电池出现就断定电动车的自燃率会更低。他称,“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因为基数、年限和起火原因都不相同。”并认为应该有机构能进行长期对比检测,才能进一步了解这一问题。据公开数据,吉利集团在2023年所售车型包括燃油车、混动与纯电,其中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在所有车型中占比约为29%。但他称,公司也暂时没有精确掌握油电事故比例。

真锂研究创始人、首席分析师墨柯向记者表示:“理论上来说,电车会比油车更加安全,电池着火和爆炸的条件会比汽油燃烧更困难一些。但在新能源车‘既要又要还要’的情形下,为了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部分车型可能就在安全性考虑上有所妥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每年几乎都有相关观点围绕“电车与油车,谁更易起火”进行争论,但目前并没有足够数据支撑,不仅有统计口径不统一的原因,也有起火原因的多样性造成。

真相是什么?
专家:电车起火后更难扑灭,危险大

那么,对于消费者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起火问题,我们目前能掌握的“真相”是什么?业内人士从技术、样本、救援等角度表达了相关看法。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指出,当前,搭载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自燃等问题确实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起火后更难扑灭,危险性更高,必须引起研发、制造、销售和使用各方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从技术角度,在湖北某汽车零部件任三电技术专家的高鑫确认了以上说法,他告诉记者,从布局上看,新能源车电池一般放置在车厢正下方,一旦发生热失控,会迅速危及驾驶舱,让整个车辆瞬间陷入一片火海。“动力电池内部有着较高的电压,尤其在发生猛烈碰撞之后,特别容易造成电池内部的线束、高压件、电芯等会出现脱落、错位的情况,导致整个电池包壳体发生变形,造成正负极短路,然后导致一系列热失控、热扩散、起火。”严重时,还会发生剧烈爆燃。在施救时,即使消防人员用了大量水灭火,也存在复燃可能。

记者还留意到,对于不同电池的安全性表现,业内有统一看法:三元锂电池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池,虽然续航和充电效率表现更佳,动力也优秀,但缺点是热稳定性较差。“三元锂电池热失控之后更易爆燃,给乘员几乎不留下逃生时间,磷酸铁锂电池虽然也会自燃,但是燃烧速度更慢,能够给乘员留下一定的逃生时间。”在广西消防救援总队的一次消防演示中,搭载三元锂电池的车辆,短短十几秒即引燃了整车。

此外,高鑫还从样本角度指出,燃油汽车起火车辆大多是老车,从车辆自身看是线路老化、改装、油路泄漏等原因造成,尤其是使用了十多年的老车起火率最高。“至于新能源汽车,新车旧车都有起火概率,而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动力电池受冲击、充电不当等。”

新能源车如何最大化避免起火?
技术、标准、管理提高,逐步改善

类似的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是否能“防患于未然”?记者获悉,其实,在每一辆新能源车交给消费者手中之前,其动力电池、充电枪等都要经过严格检测,并在使用安全检测上需“过五关斩六将”,甚至要经历各种极限情况下的使用状态的考验。而且,只有通过一定测试标准的新能源汽车,才能走出国门,“漂洋过海”让全球消费者都能感受到“中国制造”的智能先进。

一直以来,对于消费者普遍忧虑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性问题,不少车企一直在努力“自证”,也显示随着技术发展,新款车型上的动力电池包或愈发安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以来,车企为了表现新能源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具有极高安全性,频繁对外展示电池包极限测试的状态。如极氪在近期新车上市时称至今“0自燃”,并对外展示其动力电池在采用8mm的钢针“针刺”、长达240秒的700℃以上火焰燃烧测试等“暴力”测试,持续燃烧时间可长达240秒;长城、比亚迪等也对自家电池包进行过超高强度挤压、扭转、浸水等超过国标的极端实验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业内人士提醒,虽然通过这些极端测试是电池安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电池在所有实际使用场景中的表现。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日常使用中的充放电循环、环境温度变化、老化效应以及车辆在真实交通事故中的复杂碰撞情况等。

墨柯指出,新能源汽车是否起火,问题不一定是出在选择哪种能量载体,而是在整车设计和电池性能上是否保证了安全。

办法一:电池技术提升安全性

某锂电企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就动力电池厂商而言,在设计产品时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避免起火,例如使用更低的电芯内阻、高级智能电池热管理系统、电芯热失控隔离系统等。此前,宁德时代发布麒麟电池时就宣称,麒麟电池在两块电芯的中间加水冷钣,使相邻两块电芯的热传导降低,不会出现热失控。同时业内也在不断探索固态电池、纳电等多种电池形态,相比于传统锂电,这些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会更加稳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全固态电池出现后,电动车的自燃率就会更低。对此趋势,业内人士均称,如今搭载锂电池的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形态,它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初级形态,未来固态电池、氢能源等各种技术纷沓而至,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也会更加增强。

办法二:完善火情预警

对于新能源车起火后的救援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当前许多电动汽车都具有防火隔离与抑制系统用于限制火势蔓延,为乘客赢得更多逃生时间;有些车辆还配备有电池断电系统,在检测到异常时自动切断电池电源;一些车辆能够通过传感器监测火灾等紧急情况,并自动解锁车门,启动紧急照明,甚至向紧急服务发送求救信号。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

此外,整个行业也在为电动汽车电池热失控风险预警做出努力。例如,一些专家结合大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等手段,能够高效精准地在电池失事的前几个周期识别出热失控单体,从而避免事故发生。

▍国家监管:
多次发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上报

近日,捷豹路虎与保时捷分别对旗下电动车型在中国市场发起了召回,召回原因不约而同都指向电池起火风险。如捷豹路虎在公告中表示,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的动力电池由于制造原因,可能造成电芯内部短路,引发热过载。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动力电池起火,存在安全隐患。保时捷也指出此次召回车型高压动力电池模组内部可能发生短路,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池模组热失控,存在起火风险。

面对风险,及时召回。这是国家监管部门出手干预的结果。记者留意到,在接连不断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发酵下,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旦发生交通碰撞、火灾等相关事故,应立即组织调查分析,并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调查分析结果。当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就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的补充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发生冒烟、起火事故的,应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向市场监管总局报告事故基本信息。若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在6小时内上报。同年,工信部亦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应定期和及时开展事故调查。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邓莉 实习记者:夏铭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麦晓颖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