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增加到 2035 年的超过 54%,5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比例达到39%。在我国,国家卫健委也发布了2024年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为肥胖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当下导致肥胖的成因是什么?减肥为什么难以坚持?反复反弹、“平台期”再也减不下去怎么办?科学管理体重到底应该怎么做?5月11日为世界防治肥胖日,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宏教授来为大家支招。
肥胖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超过200种疾病与肥胖相关 没有所谓“健康的胖子”
“迄今还有许多人简单地将肥胖视为纯粹的外观问题,没有把它真正当作一种疾病。”陈宏教授说,事实上,并非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医学上对于肥胖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肥胖定义为疾病,认为肥胖症是一种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常见的有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等。相比于体重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心衰的风险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9%。因此,肥胖常被视为“万病之源”。
同时,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也导致了很多慢性病低龄化,肥胖可引起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陈宏教授提醒,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基础,控制好体重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慢性病。所以肥胖干预越早越好,不能因为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代谢指标没问题,就觉得胖一点没关系。其实等到指标“爆表”再管理体重,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必须把肥胖本身当成一种慢性病来进行长期管理。”
减肥为什么那么难? 要从为什么发胖说起
肥胖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不容忽视。肥胖不但影响外观,也容易使患者被贴上“好吃懒做”一类的标签,但其实肥胖症发病机制复杂,也非仅凭意志就能减肥成功。
到底为什么会变胖?简单地说就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饱食中枢”的作用就会减弱,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饱腹感和饱足感明显减弱,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还有更令人担忧的,某些人进食增加,是追求食物所带来的快感,这会使摄食更加难以控制。
同时,不同的基因构成也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陈宏教授表示:“人们把易胖体质形容为‘只喝水都胖’,这个说法虽然夸张,但基因的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基础,有的人就是代谢能力比较低的易胖体质。”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长期久坐工作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促进了肥胖症的发生。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不同的人群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很多时候“减肥”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胖不胖别只看BMI
过去,人们常常通过肉眼判断或称体重来评估自身的胖瘦。但其实医学上有专业的诊断标准。陈宏教授介绍:“BMI指数是衡量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1]设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成年人BMI在24.0至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而大于28.0则被视为肥胖症。”
尽管BMI是常用的评估指标,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的报告曾指出,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量或分布情况。陈宏教授表示,肥胖的核心是影响健康的过多的脂肪堆积,但BMI反映不了脂肪堆积。在我国,人群的体脂分布趋向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因此腰围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腹型肥胖提示脂肪堆积在内脏而非皮下,这种‘隐形肥胖’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影响。而腰围的变化就是最直接的方向标,更值得重视。像腰臀比这样的指标也更能反映体脂。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直接测量内脏脂肪的分布、面积和体积。”
另外,不同年龄的肥胖标准其实应该要有差异,不能简单划一地看BMI。对于老年人来说,减重除了关注减脂,还要特别重视肌少症带来的各种危害,上了年纪各种机能退行,力量不足、行动不便、精神不好等,有时候都是肌少症在作祟。“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减重只减掉过量导致分泌炎症因子的脂肪,可减脂的同时一定很难避免减肌,流失一点肌肉对年轻人可能问题不大,对老年人来说却绝对是一大麻烦。”
从性别上讲,女性的下腹部脂肪堆积是出于对子宫的保护,这很难避免,也不宜过度地追求下腹部的“瘦”。
科学减重怎么做?光靠意志一定是不够的
陈宏教授提醒,当身体真的出现状况急需治疗,尤其是针对肥胖症的治疗时,最关键的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体重控制目标,做到合理减重、科学减重。
以前有效的手段相对有限,人们会觉得减肥真的很难,单靠生活方式的干预很难有效地维持理想的体重。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这些都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而达不到效果。“很多种类型的肥胖,比如肥胖基因人群、BMI超过40的人,用常规办法很难有效减肥的,饮食控制只是杯水车薪。为什么有人反复反弹总减不下来?这就是因为减肥虽离不开强大意志,仅有意志却也不够——更需要团队管理和对生活方式进行监督、科学指导。”陈宏说,这就是以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结合的“三师共管”综合治疗方案在帮助肥胖患者减重兼顾治疗相关疾病的优势。
药物减肥是减重人群中比较热门的话题,通过药物来减肥到底是否靠谱?在谈及未来对于肥胖症治疗时,陈宏教授说,药物治疗是重要途径之一。如今适用于减重的新型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等不断出现,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完全能够做到科学、安全用药,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肥胖管理任重道远,治疗肥胖症更应采取全面科学的方法。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预防,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另一方面要积极就医,寻找专业建议,及早干预,以避免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体重超重和肥胖不只是审美问题,应作为严肃的健康问题坚定地采取行动、应对挑战。你会发现,当实现了体重管理,整个人的身心状态、生活方式甚至人格三观都会发生蜕变。”陈宏教授说。
经常“上秤”、测量腰围、锻炼身体,有助于管理体重。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体重管理的几个简单小妙招
1. 经常“上秤”、坚持写“饮食日记”。保持对体重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便不容易“放飞”跑太远。
2. 进食慢一点,不要等到很饿的时候才吃东西。
3. 血糖正常人群,减重可以执行少食多餐,早餐适量多一点,晚餐少吃一点。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