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念旧广州丨​一条公交线路的消失,和一座城市的“巴士迷”
2024-05-09 15:24:20
广州日报新花城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念旧,这是广州最可爱的地方。


旧时旧物,总有宝贵价值。

广州人,有自己的“念旧”情结。而公交线路作为城市流动的血脉,往往也是许多广州人对城市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也就在不久前,这座城市一条逾六十年历史的无轨电车线路的“去”和“留”,更是引起了众多本地市民的情感共鸣。两条“老广州”口中的“经典线路”带来了各种市民的“回忆杀”。

图片
一“巴士迷”团体——广东巴士挚友营记录103路最后一班车的照片。

原来,2024年初,广州公交线路持续优化,分别开通于1961年和1963年的广州无轨电车线路102路与103路也被列入了线路调整重组的计划中。从最初的“计划102路暂停运营,103路调整线路”,到日前的“103路正式暂停运营,102路调整线路”,两条线路的未来此前牵动不少人的心。

在103路最后一班车开出的那个晚上,百余市民齐聚103路终点站,与“尾班车”合影留念。

这是广州人的“念旧”,但这并非唯一的“念旧”方式。公交见证了许多人和城市的成长交集。而一群“巴士迷”一直寻找合适的方式,记住这些宝贵的记忆。

无论是哪条线路消失,都有人舍不得

从2024年初开始,广州无轨电车便掀起了不少人的回忆。

2024年2月25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出了关于调整公共汽车103路等6条线路及暂停运营公共汽车102路等9条线路的公示,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当中提到102路计划暂停运营,103路线路计划由“鹤洞总站(环线)”调整为“鹤洞总站—东山总站”,计划调整后的东段部分停靠站点与102路线路现有的部分站点相同。不少网友将当时的调整理解为——去“102”、留“103”。

对此,许多人都对102路的消失表达了不舍。据悉,1960年,广州开始运营无轨电车,无轨电车102路于1961年开通,起于文化公园(粤海关博物馆)总站,止于东山总站,穿梭于广州的老城区、骑楼街,路线多年未改。有市民表示,“广州目前有14条无轨电车线路,102路承载老广对老城区的集体记忆,而且无轨电车也是广州独特的公交特色。大家都对这些线路有感情。”

此后,不少人留下了“留住102”的建议。


同样关注公交的盏鬼部落分享的图片。“巴士迷”拍“巴士”。

令不少老广欣喜的是,最后,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决定将102路和103路两条线路重组整合,保留了102路的路线编码,并将原本的“东山总站至文化公园(粤海关博物馆)总站”调整为“东山总站至广钢新城(崇文二路)总站”,并于2024年5月4日施行。不过,公交线路优化是大势所趋,102路是“保住”了,但与此同时,103路的路线编码也正式撤销了。对此,也有市民不舍。

原来,103路的开通同样最早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60年代,其前身是开通于1964年的电车3路(文化公园-越秀公园)。1986年,电车3路更名为103路;1989年,由越秀公园延伸至机场路总站;2020年,线路改为广钢新城环线。2020年的这次变更也吸引了一众市民聚于机场路总站,庆贺103路“启幕广钢”。也正因为不舍,不少市民不约而同去见证了103路的最后一班车。

在5月3日,103路开出最后一班车的那个晚上,有人回忆了自己的读书年代,有人说起103路的变迁,顺带聊起城市变化。也有人说,这座城市里的街坊对巴士的“深情”,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可爱之处,“这里都是一群念旧的人”,大家会相聚见证最初启幕,相聚见证最后班车,这是一座重感情的城市。

cd517d228f14b2fb23cb3ac4d833c108.jpg
一“巴士迷”团体——广东巴士挚友营记录103路最后一班车的照片。

重走消失的线路,留下宝贵记忆

有感情的黏连才会有归属感的产生。而“巴士”承载了不少人的城市感情。

颇有意思的是,面对公交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这座城市里有一群街坊,自发地运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留住公交背后的城市文化价值。他们之间互称“巴士迷”。而“巴士迷”对城市公交文化的记忆,不仅仅发生在一条公交线路消失的那个瞬间。“95后”广州仔大峰告诉记者,自己小的时候经常搭公交去亲戚家,读书的时候常常坐B29路和60路,和司机混得特别熟。公交一直和自己的成长并行。

“那时候我挺喜欢公交巴士的车型的。而到了2004年左右,我自己家里有了电脑上网,看到有巴士迷的论坛和网站,发现原来广州不只是我自己一个喜欢巴士。”大峰回忆道,“巴士将大家的记忆和故事以及这座城市串联到了一起,而喜欢巴士的人其实各有不同的兴趣点。除了有喜欢车型的,也有喜欢报站的,还有喜欢沿线风景变化的。”他还记得,时不时“巴士迷”大佬会组织活动,一呼百应。

后来,因为对公交的热爱,从学校出来后,大峰便选择了进入公交行业工作。也是这些年,由于城市的更新规划、公交的路线优化、出行的方式选择……在此期间,陆续有不少公交线路消失在大众视野,而“巴士迷”随之失去的可能是车型、路线、情感、生活方式。而大峰等人想到了一种新方式,留住关于公交与城市的情感记忆——“消失的羊城巴士”活动,通过“游车河”加上流行的“导赏”“剧本杀”“写生”甚至“粤语童谣”等形式回顾各种文化记忆。


部分巴士导赏活动路线车票 图/受访对象Alfred提供

不久前,他们便组织了关于60路的重游,租赁了曾属于“电车”公司,现属于巴士集团一分公司的比亚迪CK6120LGEV2(K9A)作为活动用车,与“巴士迷”重走消失了的60路线路,并在路途中讲述了站点背后的个人情感和记忆,从机场路出发,前往奥体中心。有人说,这是连接自己往返家和市区的重要记忆,有人说,这条线路1993年开通,曾来往于大沙头和天河火车站之间,“大家很踊跃”。

“参加导赏的人很多,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位置坐,但大家依旧想重走一下这条线路。”另一位“巴士迷”告诉记者,实际上,这已经是第十三场“消失的羊城巴士”导赏活动,“203、22、575A、501、111、307、83……希望大家在重走线路中重拾珍贵的记忆,重新记起自己和这个路线牵连起来的过去以及变迁,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记忆深刻的n条公交线路,这条线路背后承载着那些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有“巴士迷”说,“我们希望,那些承载着记忆的线路虽然消失了,但我们依旧可以用各种方式记得,包括103路等等。”

图片
60路的消失的羊城巴士导赏活动。盏鬼部落提供

公交之于“巴士迷”,不仅是怀念

对公交线路的这份“念旧”,其实也给这座不断向前发展的城市平添了几分人情味。

值得关注的是,和许多市民一样, “巴士迷”对公交线路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集体记忆和城市情怀上。有“巴士迷”提出,实际上,当下公交尤其需要思考,“公交发展到现在,我们到底应该坚持什么”这个问题。在大家看来,公交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才有可能找到发展的突破口,很关键的一点是——公交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当下,地铁出行已然成为不少广州人公共出行的主流方式,而广州也在按照构建“中心区以地铁为主、公交为辅,外围区以公交地铁接驳组团式出行”的思路,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促进轨道线网、公交线网融合发展,公交线路有开有停。有“巴士迷”认为,公交线路的优化,不能单单依靠公交集团的努力,而是应该放在更大的交通布局中思考,如何才能让公交线路和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有机融合,互补。

图片
60路的消失的羊城巴士导赏活动。盏鬼部落提供

也有市民指出,很多人不坐公交,很关键的一点是“速度”——尤其是在地铁普及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一赶时间,肯定是坐地铁更有保障,而坐公交的通勤和路程时间越来越不确定,在大家都在赶时间的当下,公交真的很难有竞争力,除非提速,如何在方便出行、快捷出行下功夫很重要。”

也有“巴士迷”表示,“公交线路不是不能停,但如果一个决策既能考虑经济价值,也能包含文化等多元的价值,将更能凸显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一“巴士迷”告诉记者,“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在开发文旅公交线路上面下功夫、开新线。其实,广州巴士过去的公交线路也有着深厚的城市文化根基以及市民感情基础,或许我们可以从旧线路上下功夫。只有‘传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忘根’,我们每个市民,才能为自己热爱的公交巴士,乃至这个城市而有所贡献。”

新闻知多啲

2024年3月,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为302万人次。2018年9月,这一数据为645万人次。公交客流量的减少为公交企业运营带来压力,企业通过优化公交线网降低成本。据介绍,公交线路优化包括优化中心城区公交线路设置,减少线路之间以及与地铁之间重叠率较高的公交线路。

另一方面,公交企业也在谋求破局之路。今年3月,广州公交集团下属广州巴士集团推出“羊城小巴”服务。6.5米长小型纯电动巴士奔跑在广州塔1号线和金沙洲1号线这2条线路上,打通交通微循环。同时,采取扬手即停、到站示意下车的响应式停靠方式,提高出行效率。

广州日报新花城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卢梦谦 实习生:袁嘉婧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