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可以选择
2024-05-08 13:20:30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肖瑶


越文明先进的教育体系,越会强调对未成年的人格教育、美学教育与性教育等等。而这些,即便不是为了培养一个更多维的、完整的人,也为了让一个人拥有抵御死亡自毁的能力。


研究发现,春季是人类自杀的高峰期。历史上,一些名人的确选择在春天结束生命。比如香港演员张国荣、诗人海子、作家川端康成与弗吉尼亚·伍尔夫。


2024年的春季已接近尾声,春日氛围寥寥,过去一个多月媒体报道了几起中学生自杀事件。有的因为难堪校园霸凌,“与其被她们打死不如我自己死”。有的疑与老师、家长起冲突,在学习、成绩或作业等某一方面未能达成共识,冲动行事。更多孩子的离去,则原因不详。


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未成年自杀现象被迫或主动地推到人们眼前。主动曝光并向外界寻求帮助的往往是家长,“好好的”孩子稀里糊涂走了,求老师告校长,自省或外寻,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带走孩子的恶魔。


问题,就出在这个“稀里糊涂”。


我们往往很难从一名轻生的未成年人身上揪出一个确切的、具体的原因,由于事发地点多数在学校里,或与学校人事物相关,人们便自然而然地从学业、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找原因。尤其是自杀者的父母,悲恸的重创下,他们迫切地想找到一个可理解的缘由,来舒缓痛苦。


但我们的确不能忽视校园环境的生态复杂程度。


图片

《黑暗荣耀》剧照


学校往往被视为规范、文明、理智的培养皿,但不论大中小学,学校都只是一种公共设施,同时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一个社会内部,都自有其秩序与运行逻辑,有明规则与暗规则。在社会、利益关系尚薄弱的中小学生之间,力量的结构,往往仅凭着人数多寡与体力的高下。


社会生存技能的相对薄弱,导致了孩子们在面对“超出预期的情况”时,选择缄口或有意忽视。笔者曾在五六岁的年龄,被同龄小孩用牙签之类的利物多次扎进身体,名为“医生与病人的游戏”。那是孩童世界的游戏规则,没有人教过他们游戏应该怎样玩,教育者大多数也只会草率地将“玩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游戏就是阻碍学习的娱乐,或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服务的消遣,不需要深刻的思考与引导。


中学会复杂一些。进入人格的自主独立与个人意识发育时期,每个未成年人都开始面对“自我”这个课题。这个阶段,不论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等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一个孩子都很难想到另一条出路。


一次重要考试砸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被人知道了,一所学校待不下去了,都可能得出“我的人生彻底毁了”这个结论。因为看不到另一种活法的可能性:转学是否有可能?不上学是否可行?当自己所能触及的力量与视野有限,他们便可能选择以各种方法逃离这个让他们心理负重的世界。


在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笔下,只是要求人变化自身去适应环境的教育,有可能扼杀人。其代表作《在轮下》中,男孩汉斯聪明勤奋,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但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汉斯,即便不做一个尖子生,他的人生依然有价值。


没人关心汉斯脑袋里真正在想什么,校长甚至将他的成绩下滑归因于汉斯结交了一个个性强烈、离经叛道的朋友。校长对汉斯说:“千万不要放松,不然你就会掉到轮下被碾压了。”最终,汉斯选择了自杀,逃离了看不到希望的世界。


“在轮下”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东亚教育体系。如果逃离了这一套评价体系,孩子们是否能在另一套里找到价值?


现代社会,越文明先进的教育体系,越会强调对未成年的人格教育、美学教育与性教育等等。而这些,即便不是为了培养一个更多维的、完整的人,也为了让一个人拥有抵御自毁的能力。


-END-

编辑 | 李淳风

值班编辑 | 忍冬

排版 | 起起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