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薅头发也会上瘾!小心这种病
2024-04-19 17:08:11
广州日报新花城

一头飘逸、乌黑的秀发,谁不想拥有呢?《木兰辞》中写道,“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美丽的头发更显女子容貌昳丽。但15岁的小美(化名)却对薅自己的头发很上瘾,甚至快把自己拔秃了。专家表示,这是典型的拔毛症,而这背后通常隐藏着心理问题。

15岁少女快把自己头发拔秃了

两周前,15岁的小美(化名)在爸爸陪伴下走进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心理科诊间,爸爸说小美爱拔头发,甚至快把自己拔秃了。说罢提起原本还覆盖着头顶的“齐肩假发”,只见小美头发短至寸头发型,前半部分头皮毛发明显减少,右侧一小块头发有一圆形区域接近斑秃表现。眼见头发越发稀疏,头皮接近裸露,小美却仍控制不住拔头发的举动。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带她理发剃短并带来就医。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璐璐指出,这种反复拔发的行为其实是拔毛症。

拔毛症,以反复拔除自己或他人的毛发为主要表现,患者因此导致斑秃或脱发,感到焦虑和痛苦,并干扰了正常的社会功能。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拔毛症的诊断标准是:1.反复拔自己的毛发而导致脱发;2.重复性的试图减少或停止拔毛发;3.拔毛发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4.拔毛发或脱发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如皮肤病);5.拔毛发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在DSM-5中,拔毛症归类为强迫症和相关疾病。

拔毛症背后隐藏着心理问题

小美为何会拔头发上瘾,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专家进一步详细采集病史后发现,在出现拔毛行为之前,小美已经出现长达持续1年余的明显的情绪低落。

小美自述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变大,和同学相处不和睦,常常感到明显的沮丧消沉、开心不起来,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琐碎小事总涌现出许多负面联想并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出现过自杀倾向。在一次烦躁不已时,她偶然抬手拔掉一根头发后,发现拔发的痛感令自己刹那间如释重负,甚至还伴有一丝快感。小美说虽然知道这种拔发行为伤害了自己并明显影响了自己的外观,但仍难以自控,空闲下来便不自觉抬手去拔头发。
“我们可以发现,小美拔毛行为背后隐藏的一些生活事件的影响所带来的心理因素,在自我情绪调节及寻求外界帮助无果后,小美选择拔头发这样一种方式释放情绪压力,这类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我们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NSSI)。”张璐璐介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NSSI发生率为5.4%~33.8%,呈不断上升趋势。

NSSI指的是个体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直接对自身组织的故意伤害,具有反复性、蓄意性、间断性等特点。不仅对躯体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在DSM-5中提及:在过去1年中,有超过5天的故意伤害自己,期望可以导致轻到中度的身体上的损伤,但并无想死的念头,以缓解消极的情感及认知状态。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情绪调节困难与其NSSI行为呈正相关。由于青少年的适应性内部情绪调节功能受限,导致其在处理负面情绪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易采取自伤行为来缓解负面情绪,进而导致社会关系受损和负面情绪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在本案例中,小美知道头发已变得很稀疏,但即使严重影响到外观,她依然无法戒掉拔头发带来的快感,而这种快感过后是无法从根源上消除的失落加重了自卑。

干预治疗:需要同时处理共病

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青少年抑郁症的共病率较高,远高于成年抑郁症患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常共病焦虑症、强迫症、多动症、社交障碍、学习障碍、进食障碍、人格问题等。张璐璐指出,当我们面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时候,需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去做鉴别和排查。如果发现有共病的情况,就需要同时兼顾处理,尤其针对患者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心身整合治疗,否则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考虑到小美诊断抑郁症共病拔毛症,在门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外,结合小美的年龄、体型和BMI等特点,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脑区进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以及对于拔毛行为进行习惯逆转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在住院第8天,小美的低落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且能较好地控制拔毛行为,对自己的外貌也较前接纳了,可以不再带着假发自然地与人交谈、散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周银枝、吴丽婷、魏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