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梅兰芳的行头为何要来广东定制?编纂《大全》舞美卷,更知粤剧魅力形成之必然
2024-04-18 16:07:22
广州日报新花城

4月20日,《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将举行首发式。这是继“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后,重大文化工程《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以下简称《大全》)取得的又一重磅成果。

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大全》主编倪惠英、副主编康保成,两位专家坦言编纂舞美卷的过程是“边干边学边研究”,对业内也是一次提升。而通过对粤剧百年舞美历史的梳理,也再度感受到了粤剧无与伦比的魅力形成的必然。

边干边学边研究,对业内是一次大提升

2017年,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启动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纂工程,并于2019、2020、2022年先后完成了“做打卷”“唱念卷”“音乐卷”的编纂出版工作。如今,“舞美卷”首发在即,《大全》主编倪惠英感慨万千。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主编倪惠英

“舞美”是舞台美术的简称,是戏曲这门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美卷遇到了新的挑战,因为粤剧舞台美术的资料非常零散。”倪惠英坦言。舞美卷编辑队伍由来自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的几十位一线艺术家组成,“他们很有经验很有实力,对自己的领域也很熟悉。但出书是非常严谨的事情,将经验提升提炼到书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边干边学,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查询大量资料进行透彻理解,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编纂舞美卷对从业人员也是一次很大的提升。”

“一线艺术家边干边学边研究,也让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灯光,会详细告知怎么装,如何装,为什么这么装,一条条非常清楚,真的是一本教科书,为后来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研究的资料。”倪惠英说,舞美卷中,可以清晰看到粤剧舞美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朴实、粗糙到逐步丰富多彩的过程,并朝着既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又体现自身艺术价值的方向发展。

《粤剧表演艺术大全》副主编康保成

即将首发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包括化妆头饰篇、服装鞋帽篇、常用道具篇、舞台布景篇(含演出场所的变迁)、舞台灯光篇、舞台音响篇等六大篇目。倪惠英表示,粤剧早期的舞美主要是化妆头饰、服装鞋帽、常用道具、舞台布景这四个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粤剧舞美也在发展,“比如灯光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随着人物的心情,灯光也有自己的语言。音响,也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因此舞美卷就设置了六大篇章。”

据介绍,舞美卷全卷的篇幅共840页,版面字数90多万,图片2100多张,还配有4K高清视频,图文并茂、华丽精美。“书里是2100张图片,其实拍了一万多张。”倪惠英表示,“省市两大粤剧院合作,倾尽全力倾其所有,将所有粤剧的服装道具,大大小小拍了个遍。”

追根溯源,对濒临失传的技艺进行抢救性拍摄整理

除了实用性,舞美卷和《大全》已经出版的前几卷一样,亦讲究追根溯源,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粤剧艺术。“从舞台的变化看到粤剧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倪惠英说。

舞美卷编纂工作照

《大全》希望记录那些古老的技艺,在舞美卷舞台布景篇中,编纂人员还专程去粤西对濒临失传的粤剧戏棚搭建过程进行了抢救性的4K高清实时拍摄。“从戏台到剧场,粤剧演出的场所在变迁。我们看到戏棚搭建这个传统的行业在萎缩,我们希望把这些面临失传的技艺记录下来。我们到粤西找到这些师傅,让他们用竹子来搭最古老的戏棚。他们用自己的技艺,不借助任何外力,将戏棚搭起来。”倪惠英回忆,“在田野里,从使用第一根竹子开始,到整个装台结束,用了几天时间才完成拍摄。我们相信,这不仅对粤剧行业,对建筑学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粤剧的商业剧场的建立要晚于上海,但是第一个关于剧场建设的官方文件是广州出台的——清朝光绪年间,两广总督签发了全国第一个关于剧场建设的《章程》,在中国剧场史上值得一提。”《大全》副主编康保成表示,舞美卷中,从古戏台发展到现在的剧场,都进行了一一介绍。“现在现代化的剧院剧场很多,但是戏棚,从历史上发展到现在,它是和剧场并存的。《大全》对戏棚搭建进行的实时拍摄,非常有意义。”康保成说。

台开得是否靓,很重要,但是重要的因素还很多。比如,灯光方面的“幻灯”舞美技术在舞台上有很独特的艺术呈现,但这一舞美技术已日渐萎缩,“我们在两个剧院的仓库里,找出了许多已遭淘汰的物件,进行了拍摄,记录下幻灯布景的制作技巧与过程,以给后人去借鉴学习。”倪惠英说。

舞美卷编纂工作照

曾有学生问康保成,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不是非遗?康保成回答,“不是,但是《红楼梦》搬上舞台就是了。”他说,“这里的非遗保护,不保护案头,保护的是场上,保护的是表演艺术。”这也是《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意义所在。

展示梳理,对粤剧独特魅力的形成有了更多理解

舞美卷,也是对粤剧舞美的一次重要展示和回顾。“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行头都要来广东订制。通过梳理,也让我们看到了粤剧舞美的辉煌。”倪惠英说。

那么,岭南的舞美与别的地方有何不同呢?

早期的四位大家何碧溪、张雪峰、洪三和、南佗创造了粤剧舞美的新规则。他们都出生于20世纪初叶,何碧溪曾赴美国从事美术设计,在当地开设画廊;张雪峰曾去日本留学攻读美术;洪三和曾在抗战时期和一批青年组成流亡剧团在泰国、越南演出……他们的经历很丰富,视野很开阔。

何碧溪作品《红石钟声》

“4位大师的人生观阅历、视野涵养、文化积累,也让粤剧艺术的中西融合、海纳百川成为一种必然。4位大师是粤剧舞美的奠基者,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成名,张雪峰后来去了北京从事京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何碧溪、洪三和、南佗被誉为‘广东粤剧舞台美术设计三杰’,他们培养弟子,粤剧舞美后继有人,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了。”倪惠英透露,舞美卷中收录了这四位舞美大师的作品。“四位大家的后人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书中的很多图片都是没有发表过的,他们第一次拿出这些珍藏的图片。”

《大全》副主编康保成也表示,在编纂舞美卷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粤剧历史的辉煌。“粤剧起源早成熟晚。粤剧最初叫广东大戏,是在外江班、本地班的基础上形成的。粤剧恰恰是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外来文化、海外文化的影响。”

南派大靠分解图

在康保成看来,粤剧艺术得风气之先。“空间上它临近港澳,时间上粤剧的正式形成是1840年以后,广东是海洋文化,那么粤剧受到西方戏剧文化、西方工艺技术的影响就比其他省的剧种要来得明显。”

由此,粤剧舞美艺术的形成有其地域文化特点,粤剧的舞美,也趋向于写实或虚实结合。

“粤剧的布景、服饰、化妆、道具在写实的方面走得比较远、比较靠前,所以当年梅兰芳的戏服才会到广东来定制。我们的粤剧演员到东南亚、到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去演出,不免会受到西方艺术、工艺的影响。他们把所见所闻所学反馈回来,就形成了粤剧很独特的气质。所以说广东文化非常包容,我在编纂过程中有深深的体会,海纳百川,为我所用,敢为天下先。”康保成表示。

传统例戏《天姬送子》中仙姬反宫装

“20世纪30年代,粤剧舞台上有‘灯泡衫’,演员一坐下来,全身都闪闪发亮;粤剧的‘反宫装’,通过舞蹈技巧性动作,瞬间将身上的宫装翻转成了不同的颜色。手段新奇,无奇不有。就是因为粤剧舞美接触了太多新的方式和手段。”倪惠英说,“薛觉先在1938年已经开宗明义地讲,用南北戏剧之精华集中西音乐而作曲。其实我们的舞台美术,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图/梁彦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