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春游、拔河、蹴鞠、打秋千,古人过清明,比我们印象中要欢乐许多
2024-04-03 16:41:51
大洋网

提起清明习俗,相信大家第一反应是扫墓祭祖、追忆先人,脑海中浮现一幅凄婉苍凉的景象。但翻看古人诗词和绘画会发现,我们可能“误解”了清明。在春日萌动、芳草青青的清明时节,人们也会踏青春游、放风筝、打秋千、蹴鞠、拔河等,尽情地亲近自然、娱乐游玩。

清明节为何如此矛盾而又如此统一?主要因为清明节,其实是一个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节日。由于时间相近,三节合一,习俗相融。到了唐开元二十四年,寒食清明一起放假四天,人们就干脆清明寒食合着过。慎终追远的情感与畅快游玩的欢乐结合,构成了别样生动的清明图景。

不负春光,踏春前行

踏青春游,可以说是清明游玩活动当仁不让的“C位”,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早在春秋战国,迎春郊游已成为习俗,《管子·小问》记述了齐桓公三月踏青,在田野里游赏的情景,“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

在唐代,宫廷和民间掀起了春游的热潮。据《唐朝纪事》记载,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宫嫔妃和朝臣一同游梨园,杜甫在《丽人行》中也提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当时长安城里挤满出门春游的老百姓。三月三日,正是上巳节,可见清明踏青是吸纳了上巳节的精髓。

对于唐代妇女来说,踏青春游是件难得的乐事。她们身着盛装,相约踏青,骑马郊游。她们还会玩一种“斗花草”的游戏,比谁戴插的奇花多,“长安士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著名的《虢国夫人春游图》正是记载了唐朝妇女骑马春游的景象。


《虢国夫人游春图》 图/广州日报

三节合一后,上巳节逐渐被人淡忘,踏青活动多在清明,尤其是宋代。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及,“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有写:“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记录了游子在清明出行的愉悦心情。同是宋代的诗人程颢也写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可见郊游踏青已成为宋代百姓的清明节重要活动。

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踏青场景:“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上万人以不同方式踏青出行,可谓盛极。



聚会宴饮是另一个上巳节融入清明节的习俗。三月初三上巳节人们有“修禊”风俗,到水边嬉游、沐浴,期望祓除疾病。后来,修禊简化为仪式性活动,增添宴饮、游玩等内容。最著名的修禊集会当属东晋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的那次,永和九年上巳节,他们在兰亭“修禊”,饮酒作诗、曲水流觞,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随着清明节与上巳节融合,这些活动归入清明节习俗中。



运动热身:清明节充满体育元素

风和日丽之时,户外踏青春游之余,很适合运动健身。清明节习俗中,有蹴鞠、打秋千、放风筝、拔河、马球等多种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要多参加益体强身的体育活动。

足球的前身蹴鞠,在唐、宋年间的清明节深受百姓喜爱。不少文人墨客描述清明节的诗词中,不乏蹴鞠的身影。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也描绘了当时人们清明蹴鞠的技艺,“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宋代陆游在《春晚感事》中感慨:“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可见在宋代“清明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具有广泛性。



古人相传打秋千可以祛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越美好。秋千成为清明时节人们春游喜爱的项目。结合《艺文类聚》《古今艺术图》等古籍记载,秋千原是“北方山戎之戏”,齐桓公征服山戎后,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到唐代,打秋千已经是清明节很普遍的游戏。

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唐)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表明打秋千为后宫妃嫔所喜。唐代诗人韦庄诗作中,“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描写了当地女子清明节打秋千的习俗。

宋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云:“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可见,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大家都喜欢在清明节打秋千。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甚至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消灾解难。风筝古时称“纸鸢”“鹞纸”,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木鸢”。随着唐朝造纸业的发达,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已经很普遍。

最迟在宋代,已流行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宋代《武林旧事》中记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古代清明盛行一种特殊的游戏——斗鸡。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战国策》中也提到齐国都城临淄人以斗鸡走狗为乐。到了唐代斗鸡风气尤盛,有学者统计,《全唐诗》中50余处提到“斗鸡”一词。清明节斗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古人掌握野鸡的生活习性,清明至六月是交尾孵蛋期,雄鸡为择偶厮杀最烈。

斗鸡之风不仅存在于民间,连皇上也乐在其中。唐末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有人还用被子当作赌注。唐玄宗正是一位斗鸡爱好者,他常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东城老父传》记载:“玄宗在藩邸时,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戏。”他还会让宫廷乐队、后宫佳丽到场观看,加油助兴。



清明时节,我国民间有举行拔河比赛的习俗。拔河古称“牵钩”,最早出现在军事训练中。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以前的拔河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绳。

“拔河”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唐代,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桓,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分两朋,两向起挽……名曰拔河。”古代拔河与今天略为不同,用的绳子两头分系数百条小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热闹。景龙四年清明时节,唐中宗在宫内梨园球场命群臣进行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



打马球则是唐代另一特色民俗。马球从波斯传入后,在唐代颇为盛行,典籍文献中多有清明节打马球的记述。张籍《寒食内宴二首》提及马球是寒食节的娱乐活动之一,“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厨师分发冷餐的时候,人们在殿前骑马击球。敦煌出土文献《杖前飞·马球》载:“时仲春……相唤同情共言语,闲闷结伴游球场,传中手执白玉鞭,都史乘骑紫骆马。”仲春时人们结伴去球场打马球,而寒食在仲春之末,可知此次马球活动应在寒食、清明前后。



折柳:驱虫祈福

清明时节,杨柳发芽抽绿,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在扫墓时常携柳枝。唐代,人们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代以来,插柳、戴柳之风更加盛行,家家杨柳插门成为清明惯例。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时人把门上柳条称为“明眼”,用以“驱邪”祈福。到清代,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除此之外,在春雨蒙蒙的清明时节,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凝结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风尚。人们在缅怀先祖之余,踏青游乐,正是珍惜当下宝贵时光的体现。重视眼前的人和生活,是传递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的意义所在。

出品:大洋网

撰文:杨梓麟

海报:李紫萱

监制:巫雯锦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广州日报、信息时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网、澎湃新闻、光明网、北方网等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