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在安宁疗护病房完成的心愿
2024-03-27 23:01:49
广州日报新花城

人这一辈子下来,大抵会有一些没能实现的愿望,留下或大或小的遗憾。若能在人生的“终章”实现最为牵挂的心愿,多少也可慰藉生命尽头的惶恐与不安。

2023年,广州市获批成为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城市,鼓励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实际增设安宁疗护床位,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机构等开展安宁疗护服务。与此同时,不少从事安宁疗护服务的社工也来到这些机构,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引导临终者道谢、道歉、道爱、道恕、道愿和道别,尽可能帮他们实现最后的心愿。

清明将至,记者来到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病区”采访,记述这里发生的独特故事。 


沙园社区舒缓疗护病房内

社工、志愿者三易画稿

为重症婆婆重现“记忆中的父亲”

 春风和煦,暖阳打在久卧病榻的文婆婆脸上。社工们带着一张特殊的、已经三易其稿的画像来到老人身旁。

“太像了!太像了!”病床上,72岁的文婆婆看到已故父亲的画像时激动不已,原本已有些暗淡的眼神仿佛忽然间有了光。


为文婆婆修复她父亲的图像

据介绍,文婆婆患有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以及严重的血液疾病。2013年她突发脑梗后左侧肢体偏瘫,此后卧床11年,日常生活无法自理。文婆婆的丈夫过世已10多年,照顾她的重担全落在独生女阿敏身上。去年4月,已经入住养老院的文婆婆反复发热,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在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的建议下,阿敏将母亲从养老院送到社区的安宁疗护病房。

阿敏的两个孩子都还在读小学和幼儿园的年龄,为了孩子和母亲,她很早就辞去工作照顾家庭,后来实在没有精力才不得不让母亲住去养老院。丈夫是一家的经济支柱,独撑全家的开销,没有一句怨言,这也让阿敏由衷感激。

来到安宁疗护病房后,阿敏每个下午都会来探访母亲,逢周末也会带上孩子来看外婆。文婆婆经过用药后症状有所控制,但低落的情绪仍时不时涌上心头。

“她对我说,自己躺在床上百无聊赖,能做的就是看着窗外的蓝天数一数飞过的飞机,最多的一天,她数到有30架飞机飞过。”阿敏告诉记者。

2023年,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广州市安宁疗护试点单位,联合广州市海珠区益先社会工作研究院的社工开展“医疗+护理+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的整合式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在病房内,阿敏结识了社工田甜、卢晓镟以及多位志愿者,她们一边开解阿敏,一边也对文婆婆进行多次探访。经过医、护、社工的联合评估,针对文婆婆的多专业共同照护也正式启动。

社工和志愿者们发现,文婆婆最爱唠叨的是年少时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场景。她记得那时父亲每天都会点着煤油灯,拿着尺子对着报纸一行行认真地阅读,文婆婆则会在一旁望着全神贯注的父亲。这一场景牢牢地“印”在文婆婆脑海中。“可惜父亲早已不在了,连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老人说。

讨论后,志愿者波姐、甘希、煜溦等和社工田甜、卢晓镟决定为文婆婆重现“记忆中的父亲”。她们首先邀请一位有美术功底的志愿者绘画,后又根据文婆婆对细节的更进一步描述进行修缮,更特地找到中学教师蔡老师作为专业志愿者,义务为文婆婆的父亲作画。三易其稿后,当志愿者和社工们拿着最终的手稿给文婆婆看时,老人的眼角挂满了激动的泪水:“就是这样的!他就是这样坐着看报纸的,非常像。”

画像中的父亲戴着眼镜坐在小板凳上,报纸则放在稍高的椅子上,煤油灯点在他的面容上照出一脸昏黄。阿敏告诉记者,自从看到这幅画,文婆婆的精神状态比之前稳定了很多。“我也从未见过我的外公,他们凭着语言描述,能把外公画得这么逼真,也了却了母亲的一桩心愿。我母亲曾说,外公努力读报的样子是支撑她努力生活的源泉,尽管外公很早就离开了她,但如今这幅图画让她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得到了安慰,真的很感谢社工和志愿者们。”

“人生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文婆婆如今反复念叨的这句话,来自于她最喜爱的歌曲《狮子山下》。社工们如今也发现了老人的歌唱爱好,于是在日常探访中常常会和她唱歌回顾过往。有时,来自高校的志愿者们也会走进病房书写心意卡,和文婆婆以及其他患者一起歌唱。

“我们遇到文婆婆的其他亲属来探望时,也会鼓励他们把想对老人说却没有说出口的话写下来。”田甜说。

实现 “最后两个心愿”

重症老人走出低落安详离开

田甜是参与安宁疗护工作多年的社工。她告诉记者,在安宁疗护病房,社工常常通过与长者进行人生回顾的方式,了解他们在生命尽头最后的愿望。“在很多个案中,我们会与老人家一起回顾过往,老人家会自然而然地说起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经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我们会引导他们对身边的一些人道爱、道谢、道歉、道愿和道别。让老人尽量不留遗憾地离开。”

3年前,田甜曾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服务过一位老人家。杨叔(化名)年轻时是一位水利工程师,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后来因为中风失去了行动能力,长期卧床的他心情越来越低落。


关怀室内老人会进行最后的沐浴道别

田甜带领社工和志愿者开启了对这位老人的人生回顾,她得知杨叔曾有一个非常自豪的发明专利,但这份专利证书老人始终未能找到,所以他很希望有人能设法找到它。另外,杨叔也很怀念当年一起做水利工程、负责设计修缮大坝的同事,他希望找到他,怀念那段一起奋斗的日子。

得知老人的两个心愿后,田甜等社工和志愿者联动医护人员去档案馆,最终帮老人找到了那份让他引以为傲的专利证书。此外,社工也来到老人原来的工作单位,去寻找那位老同事的联系方式。

“辗转多次,我们最终联系到这位老同事,也把原委告诉他,他非常理解,但因为自己行动不便,所以他手写了一封信让我们转交给杨叔,这封信里,他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写了下来。”田甜介绍。

拿到这位老同事的信件后,志愿者们在医院的一次活动中专门朗读给杨叔听,杨叔的表情一下子释然了。“最终,这个个案的成果是超出我们预期的。我们也邀请了杨叔的女儿参与进来,他女儿跟我们讲,父亲生病的时间很长,情绪低落,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专利证书以及老同事的书信后,感到非常欣慰,此生终于没有太大的遗憾了。老人家也在去年安详地去世了。” 田甜说。

“修复”儿子幼年照片

老人:此生再无遗憾

赵阿姨(化名)是居住在荔湾区南源街的一个重症独居长者,也是一位低保对象。老人有乳腺肿块,病情已经很严重,但没有做进一步的检查和确诊。

“我们当时是和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工一起去跟进,一方面,社工帮助老人链接大病救助的资源,而我们则组织志愿者对老人家做一个共情的陪伴。”田甜告诉记者,在陪伴中她得知赵阿姨早年丧偶、丧子,此后一直孀居。“当时阿姨就说,她只有两张儿子小时候的照片,但这两张老照片已经模糊得看不清脸,而她也已经想不起儿子的样子来。尽管她经常会梦到儿子,但在梦里儿子的面目同样是“不清晰”的。老人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再看到孩子的样子。”


赵阿姨的儿子照片修复前后

田甜介绍,老人家将那两张非常模糊的照片给了志愿者,请求志愿者做修复,尽管他们咨询了很多专业机构,但赵阿姨儿子的照片因为年代久远,确实没有办法修复了。“最后我们联系到中学美术老师蔡老师,用手绘的方式重新把老人儿子的照片画了出来,并且很精心地把它做成老照片的样子,送给了赵阿姨。”

当赵阿姨再次看到儿子的“照片”时,她紧紧地把它揣在了心窝里,喃喃道:“这辈子没有遗憾了,再无遗憾了。”

协助修复母子关系

老人离去前有家人与好歌相伴

在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一位给社工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88岁的秦婆婆。她患有胰腺癌、梗阻性黄疸、慢性肾脏病等,多年来一直艰难地与病魔做抗争,辗转多家医院,做了4次大手术。

初次见面时,秦婆婆便与社工谈及自己的状态,她已经完全接纳病情:“我已经做了4次手术了,我接受安宁疗护。你们来了我很开心。”

在进一步交谈中社工们了解到,秦婆婆年轻时是某重型机械厂少数的铸铁女工之一。老人生性豁达,最喜欢的歌曲是徐小凤的《顺流逆流》。于是,社工和志愿者们便整理了徐小凤的全部歌曲清单,把歌词整理成册印制作成歌词本,放到秦婆婆的床边,让老人能在承受病痛之外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放松。


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区

当秦婆婆看到这个歌词本时,她分外感动。社工和志愿者们时不时也会与老人家一起唱歌。每当熟悉的乐曲响起,老人的心绪都显得格外平静。

而唯一让秦婆婆感到不安的则是她的儿子。因为长年照顾母亲的三餐和起居,他的精神压力很大,与母亲的言语交流日益减少。老人的愿望,是最后能够修复好母子关系。

经过多次沟通,在看到医护社工和志愿者对母亲的精心照护后,这位个性内向的儿子也终于吐露了心结:“母亲这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每天都是我来照顾,我真的很累。”

“妈妈是多想和你多说一些话呀。”在社工和志愿者鼓励下,后面到院陪伴母亲时,这位儿子逐渐回应了母亲的话语,母子间的沟通渐渐得到修复。“秦婆婆对我说,她真的很感恩我们。我们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协力为秦婆婆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推动家庭成员间的互相表达,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有歌曲相伴,有家人守护。”田甜告诉记者。

在病房内住了两个多月后,豁达的秦婆婆离开了人世,她儿子也因为最后时刻的陪伴与交流,念及母亲时没有过多遗憾和痛苦。 

为老人留下“人生纪念册”

 安宁疗护需注重心理支持、人文关怀

“再回首恍然入梦,再回首我心依旧。”除了尽可能实现重症老人最后的愿望,很多被照护的长者还获得了一本“人生纪念册”,其中包含了老人的很多人生高光时刻。而这也是多方整合照护老人时留下的珍贵成果。

打开文婆婆的纪念册,除了那张令她眼前一亮的父亲绘画外,还有老人年轻时与姊妹们在一起的合影,她与女儿、女婿以及两个孩子拍的全家福,此外还有女儿、孩子写下的想对她说的话等。文婆婆很爱翻看这本纪念册,每当看到那些熟悉的画面,她累积多年的情绪慢慢得到了宣泄。同样的,秦婆婆、杨叔、赵阿姨他们都有一本专属的“人生纪念册”。

田甜表示,文婆婆的故事是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以及高校团队等社会力量在共同探索适宜本土文化和资源现状的服务内容。

该服务中心医生韩国雄告诉记者,中心早在2021年就成为广州市的安宁疗护试点,主要针对疾病终末期、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我们能够提供基层医疗的症状控制、舒适护理,但安宁疗护工作还要考虑到全人照护,除了躯体的症状控制,心理、精神层面也需要关注,这更多地有赖于社工、志愿者的加入。尽管医生护士每天都会去查房,也和病人有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当社工们围在病人的床边跟他们谈心、唱歌、陪伴,哪怕短短几分钟,有些病人就会释怀得泪流满面,这是非常微妙的。在心理支持、人文关怀方面,社工、志愿者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慧琪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