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水而生,向水而兴。广州市海珠区瞄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聚焦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率先提出打造“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
3月18日,海珠区后航道沿线产业发展主题推介会举行。会上重磅发布了《海珠区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产业发展策划》(下称《产业策划》)。海珠区将着力构建后航道“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建设“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海珠区将通过提升改造制造业这一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推动海珠后航道提升发展能级,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发展平台。
▎率先全市打造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
海珠后航道,地处广州都市核心区,“一带三轴”汇聚地,可以共享中央活力区和广佛高新技术园区双向红利,是引领广州都市圈技术应用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的活力区。从数据上看,珠江后航道全长28公里,海珠段长约11.8公里,海珠段后航道占整个珠江后航道的42.14%。
“珠江后航道的未来发展,海珠的位置和作用至关重要。”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评价。
如今,在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广州深化“制造业立市”和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海珠区在全市率先提出建设“服务型制造创新带”的产业发展目标,这既是对省、市顶层设计的创新落地,亦是对自身禀赋的谋而后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生产性制造为主转为“制造+服务”。即传统的制造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进而延伸和提升企业产品价值链。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实现价值跃升、推动优质资源配置均有重要意义。
“海珠后航道形成了‘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配套企业+创新人才’集聚共生的湾区级服务型制造创新产业生态,是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的理想之地,有条件打造成为以‘产品定制服务、智改数转赋能、数字运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服务型制造创新引擎。”马向明提到,结合海珠区都市工业和数字经济“双核驱动”的产业基础,后航道将重点聚焦纺织服装、医药健康、智能终端、精密设备4大柔性智能制造产业和绿色智能建筑、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管理6类生产性服务业,构建“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
据介绍,海珠区积极构建“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一心”为沥滘生产服务中心,“两翼”分别为西部产城融合之翼、东部生态创新之翼,“四组团”从西至东依次为广纸产城融合运营组团、石溪智能制造价值组团、沥滘专业服务门户组团和小洲生态创芯制造组团。每一个组团的产业定位都非常清晰。沥滘专业服务门户组团构建面向本土内生企业的“CBD专业服务极核和生产性服务中心”;广纸产城融合运营组团打造为“产城融合示范·数字服务枢纽”;石溪智能智造价值组团打造为“产业升级引擎·智能智造聚核”;湿地生态创芯制造组团则打造为“创芯生态硅谷·轻型制造雨林”。
▎对新落户企业每年给予最高奖励1000万元
《产业策划》出台的同时,“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事无巨细”的招商指南也同步出炉。
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陈宇介绍,后航道将推出“一策划一指南一政策”,除了《产业策划》,还将制定全流程招商指南,梳理出“15+10+5”的产业细分领域和对口的招商服务官,以及包括广州之窗、广航大厦、T.I.T文创园、海尚明珠智慧园等楼宇园区在内的一批近期招商、中期建设、远期储备载体清单,为广大企业家投资后航道提供全套优选方案。
海珠区通过整合支持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企业经营发展给予大力度的扶持鼓励。比如,对已落户的符合条件的在地都市工业企业,每年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服务型制造新项目落户,对符合条件的新落户企业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最高可获得180万元和500万元的奖励;打造产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
陈宇说:“实际上,这几年海珠的都市工业不断在发展。这一次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的打造,海珠区将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后航道紧密结合。我们对此满是憧憬。”2024年,海珠力争全区服务型制造企业实现营收超430亿元。
▎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
“海珠规划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重点打造柔性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做强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而都市工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恰是海珠过去一年领跑增长的两个领域。”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表示,这是海珠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探索。
海珠区尤其是后航道沿线具有很好的制造业的历史沉淀,在后航道沿线开展新一轮的产业发展策划有很好的基础,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可以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珠江科创园和新港街检测检验集聚区等平台载体相互融合发展,推动海珠区经济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认为,海珠区后航道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产业发展方向,从政策机遇和产业基础来看,广州已经获评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需要打造一个广州自己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海珠后航道沿线区域服务型制造产业基础良好,这一产业发展定位,也与黄埔、南沙、增城、越秀,甚至周边的东莞、佛山的产业规划,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和产业分工,对于大湾区城市群的共同进步和竞争力提升大有裨益。
会上,来自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中交四航勘察设计院、德擎光学等后航道产业载体、生产性服务业和柔性智能制造产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后航道产业发展策划以及相关政策和服务配套的发布,对位于海珠后航道沿线的企业与项目是一大利好消息。未来,企业将承接后航道产业发展规划升级的有利形势,与已在的、新来的“邻里”企业共树后航道品牌,共创后航道辉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 通讯员:海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通讯员:海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时秀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