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湾”象更新 | 打通交流桥 共绘同心圆
2024-03-11 08:00:55
广州日报新花城

在粤港澳三地全力做强硬联通、软联通、链联通、智联通的当下,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步伐进一步提速,三地居民“心联通”的美好图景渐次展开。

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从文化、旅游、体育、青年就业创业实习等多方面为促进湾区交流交往交融建言献策。“我们的使命,就是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凝聚湾区向心力,提升文化认同,共同绘就湾区‘同心圆’。”


南沙聚星桥于2024年1月底开通。它设在蕉门河与乌洲涌交汇处,将有效连接蕉门河两岸及蕉门岛。

文化认同:

开设更多中华文化课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

在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珠海社团总会会长邝美云看来,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正式实施,越来越多港澳居民经港珠澳大桥往来三地,大湾区真正成为相互奔赴的经济圈、生活圈。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交流和实习,充分感受到大湾区城市发展的魅力。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用时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1小时,‘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为我们带来很大便利。同时,大桥本身就是充满文化魅力的一座桥,桥上装饰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结,我认为未来也可以把它打造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邝美云说。

邝美云认为,在新阶段,香港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擦亮“香港国际影视展”“国风国韵飘香江”等品牌,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以文化浸润有效激发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下一步,还可以安排内地艺术团体到香港学校进行表演,让内地和香港的教育机构、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机制,持续提升业界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加快培养优秀文化传播者。“我们可以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打造更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艺术品牌,通过香港带到世界舞台,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今年,邝美云建议,在国际学校中开设中华文化课程,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知识,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中手游集团联合创始人冼汉迪则建议,在香港增播央视频道及优质电视节目,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与融合。“香港同胞通过多看央视节目,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内地的风土人情、职业机遇和生活环境等,进而激发对内地旅游、就业乃至定居的浓厚兴趣。这有助于促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他建议,央视可以与香港院校合作共育具有国际视野、精通两地节目制作技巧与文化内涵的“两栖”影视人才。通过这些“两栖”人才,不仅能为央视在香港的发展与宣传提供帮助,更能借助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以香港为重要支点,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冼汉迪认为,随着内地优质节目在香港的广泛传播,香港和内地可以携手拓展海外市场,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共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国际交往:

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执委、香港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创会主席、锡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俊杰建议,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促进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推动青年交往国际化。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借助香港国家文化窗口和交易中心的优势推广中华文化,外向辐射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凌俊杰指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国际化程度”指标名列前茅。香港本地高校在课程设置、学分机制方面与国际接轨,可以作为留学生来华的“第一站”和“交流站”。一方面,建议在港高校设立面向国际学生的“内地交流计划”,鼓励在港留学生前往内地高校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建议在港成立专注组织国际青年交流的社会团体,定期开展活动增强国际青年对内地的正向认知,为今后赴华留学或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凌俊杰建议,推动建立英文课程共享机制,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根据教育部数据,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已上线超过7.6万门课程,服务了国内12.7亿人次的学习。“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方面独树一帜,建议通过内地慕课平台接入香港高校的英文教学资源,提升内地高校课程国际化水平。”他还建议加强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互认,共同构建起一个学分互通,“并船”开放的国际化教育生态圈。

体育交流:

办好2025年大湾区全运会

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促进人员交流交往有着独特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工商联会会长何敬麟建议,办好第十五届全运会,推动湾区体育事业发展。

“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将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今年是赛事筹备的关键年。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会,无疑为推动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佳条件;进一步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内涵;同时也对澳门建设‘体育之城’,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全运会是我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等体育界别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运动爱好者共同参与。何敬麟建议,研究增设“体育人才”类别申请条件,完善体育领域公务、事业单位人员往来港澳规范,简化全运会内地运动员和随队人员的签证流程,建立全运会运动员和随团人员数据库等。


南沙创享湾

广州实践

南沙正成为粤港澳青年筑梦湾区的首选地

目前,超8万名港澳学生在广东中小学就读。2019年9月,广东华侨中学、广州市培正中学、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等学校开设首批“港澳子弟班”,为港澳籍适龄儿童在广州就读提供多元化且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广州市开设77个港澳子弟班,缔结穗港澳姊妹学校371对,并推动与港澳高校大专(副学位)学历互认试点工作。

广州深入实施“五乐(乐游、乐学、乐业、乐创、乐居)计划”,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累计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100多个,吸引来穗就业创业港澳青年2900多人。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和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正式开学。

2023年9月,为落实《南沙方案》,围绕南沙建设以粤港澳青年共融共创为特色的青年发展型城市示范区,在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的指导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三级共青团及青联通力合作,整合全团资源为粤港澳三地青少年打造交流活动总部基地。

《南沙方案》印发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本,正如潮水般向广州南沙涌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南沙正成为粤港澳青年筑梦湾区的首选地和湾区居民安居乐业“心归处”。

2023年以来,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交流密切,广东省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共举行了9次高层会晤,就深化粤港澳合作、共同推进大湾区建设达成发展共识。

2023年约有5300万人次香港居民北上内地,其中4000万人次通过深港口岸通关,港澳居民对大湾区认同感进一步提升。

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发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34.65万人次。

在“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通关利好政策刺激下,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的出入境客流车流一直不断攀升,港珠澳大桥也迎来了港澳与内地双向奔赴的高峰期。不少港澳居民回内地探亲访友都会选择走港珠澳大桥。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统计,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过了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了326万辆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 刘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