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豪情满怀向春天丨林蓝:携“英雄花”进京 看岭南文艺绽放两会
2024-03-04 22:31:04
广州日报新花城


当全国两会时间开启,记者观察到,岭南大地的木棉花,竟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得到“绽放”。

随着新学期的开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这些天里忙得“脚不沾地”。安排好学校里的各项事务后,又马不停蹄地飞赴北京,开启了今年的两会时间。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调研,林蓝今年的履职脚步走得更稳了。她决心带着文艺界的心声,发出两会的文化强音。今年,她提出,建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抢救式”收集老艺术家口述史料,让热辣滚烫的文艺战线精神文脉得以传承。

带着“英雄花”进京,让岭南文艺绽放两会

在赴京前几天,记者走进林蓝位于广州的家和个人画室。她成长于一个美术世家,从小浸润了文艺浪漫的气质。楼下是四世同堂的温馨生活,楼上则是挥毫泼墨的创作空间。

走进画室,一幅巨大的三角梅画首先映入眼帘,整扇墙面前,“鲜花”热烈盛放。这是林蓝为大湾区创作的新作品《湾区新艳》,由母亲苏华题词,正等待装裱。雕塑名家赠送的铜塑作品、美术前辈的书法题词、女儿充满童趣的自画像……除了陈列悬挂的各种艺术作品,一张画桌、一个颜料台、一张竹榻床,便是画室里最主要的家具。

刚参加完上午的一个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此刻林蓝正在画室里钻研木棉习作。金色纸面上,墨色渐染,随着笔下红色颜料的层层叠加,枝干上的木棉花开得愈发浓烈。这幅画有着明显的岭南画派风格:浓墨重彩,鲜艳蓬勃,简练而有力。

几天后,林蓝也带上了这件成品“宝贝”进京——“英雄花开英雄城”主题巴士设计作品。

红棉花也称“英雄花”,红棉花开,春到岭南,在中国民俗中有着红红火火、挺拔向上的吉祥寓意。作为广州市市花,木棉花在“老广”们心中有着厚重的分量。林蓝创作的国画木棉作品《春天》,此前被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收藏陈列。这次主题巴士的设计便活用了这幅画作。



其实在北京,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设计也能看到不少岭南文艺元素。人民大会堂里,由岭南画家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成为传世恢弘画卷;2022年北京冬奥会,由广州美术学院年轻团队设计的吉祥物冰墩墩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

去年3月,林蓝首次参加全国两会,步入人民大会堂。“会议间隙,我和代表们从一楼走上二楼,转头突然看到巨幅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作,心情非常激动,在那里驻足良久。”林蓝自豪地说,艺术的意义就在这里——艺术家会逝去,但作品让他的精神永存,并将对一代代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全国两会,我希望发出中国文艺界的声音,同时把广东美术的声音传递到会场,让广东的文化艺术成就在两会精彩绽放。”林蓝笑言。

“抢救式”留存口述史料,让艺术“高原”催生新时代艺术“高峰”

作为人大代表,不仅需要在会期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也要在闭会期间下足功夫。从广东画院到广州美术学院,从面对成熟的优秀画家,到面对一群美术学子,过去一年,林蓝的工作生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前,林蓝带队进行了二十多次调研,深入了解广东各地市、各年龄阶段的艺术从业者及学子迫切关注的议题。“如何为老中青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平台和机制,是我们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接下来自己的工作、建议都会围绕着这些方面来进行。”

基于长期观察和调研,今年,林蓝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的建议》。她介绍,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在东、南、西、北、中等区域布点成立八大美院。至今,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现在已经进入90岁、80岁、70岁左右的高龄,当中产生了不少文艺大家、美术大家。

“他们不光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见证者,其自身的艺术历程更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林蓝眼见多位艺术大家的离世,深感痛心。她认为,如何去研究好、挖掘整理好、保护归档好,同时传播利用好他们的鲜活故事和文脉精神,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此,林蓝建议设立“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字化平台,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口述影像实录的方式,尽早尽快抢救式地留存他们的影像资料,全面保存和展示文艺战线的时代风貌、艺术家风采、人文精神,传承国家文化记忆,为艺术发展、人才培养、精品创作、行风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启迪示范。

“过去我们的艺术家档案主要以文本、图册等形式存在。在当下,只有进行数字化转型,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研究效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林蓝说。


林蓝在建议里提出,打造“987”口述史工程体系,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第二、第三代艺术家们留下重要的口述影像资料,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留下热辣滚烫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历史亲历者及见证人,他们的口述史料具有文献资料所无法涵盖的丰富信息及鲜活度,散发出独特的‘个人性’魅力。”

具体而言,林蓝建议全国文联、各省市级文联、全国各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博物馆和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以90岁、80岁、70岁左右年龄段的老一辈优秀艺术工作者们为采集样本,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口述影像史料采集和整理,形成口述视频、音频、照片、文稿等采录素材。采录的影像资料形成“987口述史料数字档案系统”,接入“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让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在研究中得以互证,让当代艺术家群像展现完整、鲜活的面貌。同时,推动形成国家当代艺术系列研究和出版项目,产出“当代艺术名家影像实录丛书”、系列研究型专题展览等多样性成果,推动构建中国艺术话语和中国艺术叙事体系。

在艺术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方面,林蓝则建议借助国家“国家艺术大家档案”数据化平台,做好“4个1”工程,即一位艺术大家对应“1个展览”“1场研讨会”“1部纪录片”“1部传记”,以大力度、深研究、广传扬的方式,选树推介德高望重、代表时代的艺术大家。此外,她建议结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等项目,推进艺术人才智库建设和人才扶持奖励机制建立,给予政策优待和资源倾斜,推动培育新时代优秀艺术人才,建设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老中青艺术人才队伍。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文艺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我们期待构建起新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历史文化宝库,让艺术‘高原’成为丰厚滋养,助力催生新时代的艺术‘高峰’。”林蓝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镜州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镜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