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百千万见“文”录丨行通济,冇闭翳:万人空巷齐过桥
2024-02-22 15:47:49
广州日报新花城

在佛山,有一句广为流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俗语,那就是“行通济,冇闭翳”。随着正月十五元宵佳节的来临,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的通济桥已盛装打扮、张灯结彩,一年一度的“行通济”将如约而至。佛山行通济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人们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近年来,行通济还吸引了佛山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参加,成为元宵节期间全国规模最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


通济桥始建明代
曾是佛山商贸交流重要通道

在佛山禅城祖庙街道金鱼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岭南风格的牌坊,牌坊主体为青砖木构,石雕灰塑装饰精美。牌坊上悬挂着写有“通济”二字的牌匾。穿过牌坊,就踏上了大名鼎鼎的通济桥。通济桥其实并不大,这是一座三孔拱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有抱鼓石,以祥云、蝙蝠和风车图案作为装饰。走过通济桥,还可以看到一座大型的生菜雕塑。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是佛山最早兴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人行木桥。该桥横跨佛山涌(古洛水河),成为通往顺德、番禺乃至珠海、澳门等地的必经之路,曾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后来,木桥多次因朽坏重修。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议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

佛山民俗文化专家梁诗裕告诉记者,20世纪中期,佛山为了开辟普澜路,通济桥被改建为公路桥,桥面成为马路,不见了“桥”的痕迹。没有了通济桥,行通济的习俗一度中断。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民呼吁重修通济桥并恢复行通济习俗。其后,佛山市政府选定如今通济桥的位置进行复建,并于2001年1月建成新的通济桥,其桥头石级和桥尾石级数量不同,桥头9级,桥尾13级,沿用了古代通济桥“九出十三归”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古时佛山人文明经商、童叟无欺的理念。

万人空巷行通济
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往往被视为春节的结束,正月十六成为新一年的正式开始。在这个时间节点,佛山人通过行通济这一民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自明末清初开始,佛山人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济,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并衍生出“行通济,冇闭翳”这一俗语,意为“到通济桥走走,就没有烦恼、忧愁”,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据1936年2月9日《越华报》所载:“每年正月十六日,佛山男女例有游‘行通济’之举……自晨至暮,迷信男女携儿带女过桥者甚众。”通济桥牌坊上的一副对联也生动记录了当年人们“行通济”的景象:“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复建通济桥后,延续了行通济的习俗,同时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大型巡游活动。去年,阔别三年的行通济回归,共吸引了约88万群众参与,来自各地的市民和游客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高兴兴行过通济桥,再现“万人空巷齐过桥”的盛况。


行通济最大的特色是要带生菜,这也是行通济的旧有习俗。生菜被叫做“胜意菜”,行完通济,买棵生菜带回家,寓意这一年都会“万事胜意”。后来,人们行通济还形成举着风车、风铃的习俗。风车象征着“时来运转”和“一帆风顺”;与风车一样,风铃也有一个相当好的寓意,预示走完通济桥后会带来好运。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众多佛山市民带着孩子、老人来行通济,许多广州市民更是一大早就乘坐广佛地铁前来。他们当中,有数十年来携手共同行通济的老夫妻,也有为事业、学业祈福的市民游客。这座仅32米长的通济桥,成为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的“幸福桥”。

融入公益慈善理念
汇聚昂扬奋进的城市正能量

近年来,佛山人行通济,不仅为了祈福,而且还融入了公益慈善的元素,使“通济天下”的慈善意涵得到彰显。2012年,佛山举办首届“温爱佛山——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动。此后,在每年的行通济活动中,公益慈善文化人人行巡游方阵备受瞩目。一个个由佛山各界代表组成的方阵巡游队伍,在与市民共同行通济中传播公益慈善理念,生动展现佛山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汇聚乐善好施、昂扬奋进的城市正能量。


在浩浩荡荡的行通济人流中,不仅有穿着黄马甲的志愿者在通济桥附近给市民“送温暖”,还有更多的慈善、服务力量自发加入到服务群众的队伍。他们或开展志愿服务,或进行义卖、募捐活动,并将所得善款用于各类公益事业。1元、5元、10元、100元……在行通济时,众多街坊积极响应慈善公益活动,慷慨解囊。其中,有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捐款,希望在爱心潮涌的氛围中培养孩子互助互爱、扶危济困的精神。

“新时代行通济,意气风发欢畅淋漓;男女老少豪情壮志,波澜壮阔蓬勃生机……”佛山著名文艺家任流创作的一曲《新时代行通济》被人们广为传唱。多年来,任流以行通济为题材,创作了歌曲、话剧、小说等众多文艺作品,今年行通济期间还将举办“通济天下——任流行通济文艺作品展”。任流认为,万民空巷畅游通济桥,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还体现了互助大爱的时代精神。

“一项古老的民俗,只有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才能世代相传。”在任流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行通济不断融入新元素,注入新内涵,已成为佛山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传统民俗文化、现代公益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精神等在此共融,为佛山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健源、高敏华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枫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罗林

浏览量:
@新花城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