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心智障碍青年的职业培训:两周之后,他们期待获得更多支持
2024-02-21 23:49:34
广州日报新花城

“大家好,我叫小阳,我学会了做三明治,我对未来的感想是找份好工作……”日前,20名心智障碍青年在广州一家聘用心智障碍者的烘焙店——麦子烘焙,度过了为期两周的职业培训,并在广州慧灵庇护工场三楼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实习总结典礼,取得了他们人生的第一份实习履历。

即便是在广州,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支持工作依旧不容易。当还在职业学校“启能班”读书的心智障碍青年小阳说出自己的收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时,小阳母亲又一次感觉到,变化似乎正在发生。但这样的改变,依旧不足以将小阳等人推向社会。一位支持者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迈出这一步后,接下来怎么延续下来,需要家长和多方共同思考。”


实习总结典礼那一天,实习生们领取了自己的实习证书,但接下来,依旧是亟需支持的漫长成长之路。

| 人生第一份实习

实习不仅是带来改变,同时也是为了发现问题。

对于心智障碍青年而言,就业一直是“小概率”事件。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16岁及以上持证心智障碍人士为24131人,正式就业的仅4%。心智障碍青年面对着不同程度和维度的社交、学习以及社会适应障碍,就业难背后,反映的恰恰是社会融入难的问题。小阳妈妈告诉记者,小阳是第一次到烘焙店实习,而环境的变化已经让孩子无所适从,“他刚去实习时特别害怕,第一天还哭了。”

小阳自小确认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存在刻板行为等特征,同时也面临大多数心智障碍者的社会融合障碍。麦子烘焙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他的一个显性问题是工作意愿不高,在一些工作上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实际上,这也和心智障碍者的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有关。

1708520230034.jpg
2019年,广州对心智障碍青年的一个就业情况调研。

小阳在广州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启能班就读。记者采访了解到,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在全国首创开设中职启能班,专门为轻度智障和孤独症学生提供中等职业教育,意在为特殊需要学生融入社会打开一扇“窗”。时至今日,启能班建设已满十年,其模式也逐渐向各地区推广。

但由于启能班培养体系支持不足,加之心智障碍青年本身存在的障碍,本来从学校到实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充满未知的挑战,对于像小阳一样的心智障碍群体来说,难度更甚。

| 埋下改变的伏笔

“初到职场的小阳也表现出能够较好地关注到身边人情绪的特点。”麦子烘焙的一位就业支持工作者表示,从学校到职场的环境变化,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也需要我们去按照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做引导。

在实习之前,小阳并不会使用麦子烘焙的器材制作蛋糕,也不懂得制作三明治需要哪几步工序,缺乏工作的意识,环境的陌生也给他带来许多恐惧感。但是在实习的两周里,经过店长陈恩平教导,他已慢慢融入麦子烘焙的工作氛围。

小阳妈妈表示,小阳在实习学做糕点的同时也当送货员,虽然两周里他只学会做三明治,但是最让她开心的是孩子知道自己需要工作,因为工作中的分工参与与人际互动让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同时也是养活自己、锻炼自己的途径,因此有了融入社会去工作的初步意识。

但这种意识能否固化下来,接下来还要经历哪些训练,依旧充满未知。

image.png
专业人士会对实习生出具一份报告,但更长远的发展支持也需要有人推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小阳等人获得的这份实习,源自“职就未来”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支持计划。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在2021年经CSR环球牵线,由爱心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广东省慧灵智障人士扶助基金会与麦子烘焙面包坊提供职业培训和实习场地。为心智障碍青年提供为期两周的实习培训,除了烘焙行业基本的职业技术实训,培养工作习惯,还邀请专业人力资源顾问开展模拟面试,强化学员的职业意识,锻炼他们面对不同职业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据悉,在该项目开展的3年间共惠及心智障碍青年60人次,其中培训结束后,有5人曾在麦子烘焙实习,1人被录用为正式员工,2人在慧灵庇护工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充满了偶然性。就业转衔并非易事,其过程也难以一蹴而就。执行该项目的麦子烘焙店长陈恩平坦言:“该项目的培训成本比较大,有赖于各方力量长期的共同的支持。而在实际培训中,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店员伍女士所说:“你今天教一遍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忘了,你还需要再教他一遍,可能不一定两次够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都有可能的。

这时,问题来了——谁来延续下去。

| 延续下去,才有更多可能

CSR环球总监蔡露诗从2014年开始关注特殊青年就业问题,作为该项目的策划者之一,她告诉记者:“本次培训活动旨在探索心智障碍青年学校学习和就业之间的通道,但即便他们从这个培训中结业了,仍不意味着可以适应真实的工作场景。”

心智障碍青年要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即便一个普通岗位,可能也需要拆分成几个工序再分派给不同能力程度的心智障碍青年。当他们真正要去就业的时候,需要针对岗位工作内容进行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也需要就业辅导员的支持和陪伴。

在就业岗位双选的那一刻,依旧面临重重挑战。蔡露诗表示:“近年来,企业招聘心智障碍青年的意愿在逐步提升,但企业岗位的开发需要经过不同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例如硬件设施改造、就业辅导员支持等,而就业辅导员的资金谁承担又是一个问题。”


在蔡露诗看来,就业支持还需要很多环节的完事,让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持续的作用。

对此,蔡露诗建议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的链条上进一步发挥作用,“比如我们希望政府能够给聘用残障人士的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就业辅导员这样的角色进入到企业当中,引导社会组织培养就业辅导员,并由政府承担部分费用,这样残障人士就业的链条便可以打通和启动,而且社会组织也能持续以推动就业为目标进行不间断的专业支持。”

蔡露诗告诉记者:“在职就未来的项目培训前,我们对心智障碍青年逐一进行面试,从中筛选出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参与项目。也就是说,我们在本次活动当中看到的青年已经属于该群体中能力突出的,但他们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难题,更何况其他特殊需要青年。在以往培训中,少数能力出色的学员能够以实习生的身份继续留在麦子烘焙进行长期的实习,其他同学则会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而等待他们的是未知的将来。”

也有公益人士指出,推动心智障碍青年就业,首先要解决体系缺失的问题,青年自身能力、企业岗位、社会组织支持——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带来难以跨越的就业困境。

(文中小阳为化名)

广州日报新花城 民生频道出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欣 实习生:林根荣、符颖杨、盛清泉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