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春节的泰国,很中国
2024-02-19 15:33:52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岳汉

每到春节,佩珍便会重新烫个头发,让身上的气质发生某种复杂的突变。


在曼谷,想找到一家能够完美烫出1970年代港式盘发的发廊,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从曼谷老城区的深巷中,她目视前方,踏着稳重的步伐走出灰暗古老的街区,扑面而来的喧嚣将她裹挟,像是一个从《花样年华》中走散的穿越者,周遭的时空,出现了轻微的扭曲。她穿上红色的外套,赶去参加下一个华侨商会的年会。


古老而繁华的唐人街,像是一个旧中国的活标本。古朴的骑楼,繁体汉字的店铺招牌,数不清的粤菜馆,贩卖豆浆和油条的小门面,只卖旗袍和唐装的裁缝铺子——甚至还有卖古筝和竹笛的乐器店。


不远处,便是香火旺盛的龙莲寺,一座彻底的汉传大乘佛教寺庙,在中国的网络上却一度因道教仪式“化太岁”而走红。两条平行的马路之间,有许多极为狭窄的巷道,自发形成了一个个微型的小市场。根本不用淘宝(海外版)或者中国超市,各种中国的蔬菜、酱料、腌菜、莲藕、糕点,在这里随处可见。


01

春节的唐人街

到了春节临近,唐人街便成为了红色的海洋。所有的泰国人、中国01,或者泰国当地的华人,都会穿上红色的衣服,到唐人街去逛一逛。


泰国女孩阿湄,便是其中的一员。阿湄有华裔的血统,但是这血统的“浓度”并不太高,经过四代人的生息与混杂,她早已不会任何一种汉语方言,对中国的认知,也仅限于一个并不遥远,而又无比强大的模糊印象。


穿一身红色旗袍,到唐人街去巡礼,与其说是一种久远的文化传统,毋宁说是一种与圣诞节相似的全民狂欢。每到春节,阿湄都会拿出自己多年前买的红色“基础款旗袍”。但是今年,由于她的中国留学生同学吐槽这种旗袍“在中国只有餐厅服务员才穿”,因此她对这件衣服多少有些意兴阑珊。


图片

泰国女孩在唐人街购买旗袍 / 视觉中国


她照着自己最爱的中国剧《陈情令》的样子,在泰国本地的电商平台Lazada上,买了一件红色与绿色的汉服。衣服是中国山东曹县生产的,汉字的标签都没撕下来。


阿湄早早来到老城区的一处网红码头,形形色色的泰国青年早已占据了每一寸能够被用来拍照的地方,她只能在人稍少的时候,才摆出姿势,让男朋友替她拍上一张。


码头早已荒废,在100年前,这座名叫“火船廊”的码头,曾经是来自远方的中国苦工在暹罗登陆的第一个海关,华裔富商将碾米厂也建在码头和口岸的中间,以此节省招工的难度。


码头的不远处,家乐的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着。家乐是来自中国大陆的“90后”,在所有泰国可以被列入“华人华侨”的人群中,她是最新的一群。大学毕业后,她来到泰国一所中英文双语授课的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并在毕业后加入泰国当地一家零售业巨头,担任中国市场部门的一名助理。


家乐的出现,让曼谷的“年味”变得更时尚,更与时俱进,从一个1944年的中国新年,一步跨越到了2024年。


图片

泰国曼谷,唐人街的龙形装置 / 视觉中国


在她的建议下,一所湄南河畔的大型百货商场,成为了龙的海洋。一座三层楼高的“龙门”矗立在滨河码头的中央,商场的入口处制作了4条几十米长的巨龙,按照《哪吒闹海》里四海龙王的配色,飘然欲仙,似乎只需要一声令下,便会扶摇直上,飞龙在天。


在家乐的牵引之下,曼谷第一次在春节期间,应用了“VR技术”。只要掏出手机,便可以看到活生生的龙,在商场和酒楼的外壁上蠕动,在天宇之下飞翔。


02

年会的金牌主持

除了街头,泰国在春节时的“年味”,很大一部分来自各种各样的年会。


泰国华人社会,按照不同的地域等,被划分为大大小小的上百个“商会”。每到岁末年关,各种商会就会开始举办宴会,换届选举,相互拜访。整个曼谷带有会场的大酒楼,早早被华侨社团给预订一空。


由于每个人身上的身份往往是混杂重叠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去好几个不同的宴会和年会。从一个餐厅,去到另一个酒楼,递上名片,上台发言,从一个觥筹交错的夜晚,走向另一个花团锦簇的会场。


宋依,是泰国华侨界著名的女主持人,每到一年的这个时候都会特别忙。她会为那些盛大的华人活动,拉赞助,当主持,为主办方联系节目,以及多请几家发稿报道的媒体。


图片

泰国曼谷唐人街新春活动会场 / 视觉中国


每一个侨社年会的模式,都差不多。主办方会请来泰国的一个政要或者将军来充当大会主席(政要的级别视侨团和其掌门人的影响力而定),再请一个中国驻泰大使馆的外交官(大使能请到最好,实在不行的话,侨务参赞也行),以示泰国华人华侨“忠于本土,心系祖国”的微妙意涵。


漫长的发言环节后,一道道美味的粤菜和潮汕菜,开始在每一桌上流转。人们开始频频起身,向自己认识的人,或者想要搭讪的人,敬酒。


商会的老主席,会将印信郑重转交给下一任继任者,中泰两国重量级嘉宾纷纷鼓掌祝贺,而商会中一些财大气粗的会员,甚至当场会捐赠上百万泰铢。


宋依出生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泰国,但是至今仍不太会说泰语。不过,甜美的歌喉,以及当年如明星一般靓丽动人的容貌,让她成为了泰国华人界的知名人物。


如今,宋依虽然容颜不复,但是凭借着多年行走侨社江湖所积攒下来的声望,依旧是泰国侨社大大小小的庆典聚会的常客,几乎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请她来当主持人。如果活动包含晚宴,那么还会让宋依献唱一曲。她每次必唱的曲目,是乌兰图雅的《套马杆》。


在泰国华侨的断代史中,宋依这样的人,承前启后,一头连着那些在泰国生活了几代人的老华侨,一头连着那些来泰国不到几年的大陆年轻人,成为了两代人交流与衔接的桥梁。每一个春节,都是她闪耀无双的舞台。


03

在曼谷,不期而遇

春节的泰国,不同时代的“中国”,在这里不期而遇。


在曼谷,每次到了春节,你可以感到一种混杂与断层,同时感到熟悉抑或陌生。不同年代的中国人,乘着历史的浪潮登陆泰国,将不同时代的中国,混杂地呈现于同一时空的泰国。因此,这里不是中国。


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比中国,要更中国。在这里,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华文明,以一种和谐而又彼此交融的方式,出现在你眼前;在春节——这个中国文化最为浓墨重彩的时刻,显得更为瑰丽而斑斓。


图片

泰国曼谷,农历新年之际,商贩正在准备唐装 / 视觉中国


第一种中国,是“原版”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从晚清到新中国建立以前这段时间,中国华南地区的复刻。


从清代晚期,到冷战前夕,大批中国移民从广东潮汕、海南、云南、广西等地向泰国迁徙,将大量先进的文化、艺术、生活生产工具带到近代暹罗,彻底改变了暹罗民众日常的生活面貌。很多泰国日常饮食(如“泰式炒面”“泰式炒饭”“叉烧饭”“猪脚饭”)实际上都是华人移民的产物。


这群华人移民,甚至从血统上改变了泰国的民族结构,缔造了现代200万至600万的华裔族群。而即便是所谓“泰族人”,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华裔血统。这一点,决定了泰国人对中国文化暧昧宽容的态度,他们并不将“中国”视作一个普通的外国,也不将华人的语言、文化、节庆当成一个少数民族的小众节日。中华文化,存在于整个泰国的文明血脉之中,早已难分彼此。


冷战时代,泰国军政府开展文化清洗运动,禁止华文教育,严格限制中文报刊,勒令华人改泰文姓氏。长达十余年的禁绝,让泰国境内的华人语言文化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而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的政治剧变,百年来的华人移民浪潮戛然而止,泰国华人文化成为了一个真空之中的历史孤岛,失去了变革的动能,也因此较为完好地被保存了下来。


图片

春节前夕的庆祝活动,华人民众正在烧香祈福 / 视觉中国


当1990年代,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游客大量来到泰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古朴的泰国。语言虽然断层,但是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艺术品位都顽强地保存了下来。至于普通的泰国人,则热衷于参与华人文化的节庆狂欢,并逐渐将其视为泰国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了“非华人国家,却全民过春节”的文化奇观。


2010年之后,随着中泰经济文化交往的深化,大量新一代的中国人到泰国经商、留学、务工。这些长居泰国的、“最新版”的中华文化携带者,为泰国华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于是,此后的十年,这批中国人带来了微信、淘宝、螺蛳粉,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视、短视频APP、麻辣火锅、电动汽车,用最新潮的方式接待着源源不断进入泰国的中国游客。


他们,为泰国中华文化的万花筒,补上了最后一笔亮色。


你如今在泰国,看到的一些和中国境内颇为同步的新奇玩意儿——汉服、旋转火锅、裸眼VR、短视频网红、直播带货的主播……都是他们带来的。


入夜的曼谷,变成了一个更有魅力的城市。古老的唐人街,搭建起了巨大的社戏台,请来潮州剧团班,通宵达旦地演出。身穿红色旗袍的佩珍,坐在丈夫身边,观看着那些逐渐已经无人懂得欣赏的戏文和台步。舞龙舞狮的鼓点,从街角的店铺那里传来。来自欧洲的游客被这一幕的异域风情迷醉,目不转睛地拍着视频。


图片

泰国寺庙舞狮表演 / 视觉中国


舞台上方,是正在等候登台的宋依。今天她又被潮州会馆请来为新春演出做主持人,并且还能在舞台上唱她最爱的乌兰图雅。


十公里之外,曼谷暹罗新天地,五条硕大的巨龙在湄南河畔展示着自己熠熠生辉的鳞片。无数泰国人、中国人,来到这里参加一个“汉服点亮曼谷”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年轻的家乐,正在现场紧张地布置布景中最关键的“龙门”。穿着汉服的青年男女中,有阿湄和她的三个闺蜜,她们兴高采烈地拍着视频,准备将这段视频上传到来自中国的TikTok。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绚烂地交汇。在春节的曼谷,几乎所有人都会穿红色的衣服。人们等待着,诗琳通公主一年一度的巡游。今年,已经是第23年了。古老的唱腔,和新潮的舞步、“恭喜你发财”的刘德华、“甜蜜蜜”的邓丽君,在同一个灯光照耀的舞台上,缤纷上演。


人声鼎沸的耀华力路、辉煌路、石龙军路、火船廊,都可见红色的人群。穿着汉服的女子,看不出是什么国籍,她们是佩珍、阿湄、家乐、宋依……是每一个时代的中华浪潮,在东南亚的土地上,春去秋来的印记。


图片

春节的泰国街头,浓浓的年味儿 / 视觉中国


烤生蚝、干炒牛河、麻辣火锅的香气,在黏稠的夜空中,交织成一道绚烂的焰火。这里,是新春的泰国。万国的游人,在东南亚华人文化浓郁驳杂的年味中,一醉百年。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


-END-


编辑 | 雷墨

新媒体编辑 | 阿树

排版 | 茜雯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