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我哥上春晚了,你哥呢
2024-02-19 15:34:01
广州日报新花城

图片


作者 | 江潮


今年缺席央视春晚的TFBOYS,意外登上热搜。


点进去一看,是一则网友分享。父母对着王凯、陈伟霆和朱一龙的脸,错认为是“三小只”,并评论到:TFBOYS都这么大了。


图片


啼笑皆非。


对于大众来说,春晚就是一年一度了解流量明星的机会。虽然认错人,但起码名字是刻在普罗大众记忆里了。


从“粉圈”走到“主流”,对于流量明星们来说,春晚是必不可少的舞台。


今年春晚,流量明星真不少。从魏大勋、檀健次、曾舜晞、刘宇宁等,到以“0713”男团为代表的选秀时代偶像,“再就业男团”在春晚营业,被网友评价“圆梦了、出息了”,也登上热搜,此外还有以此沙、侯雯元、黄曦彦为代表的“封神男团”……


图片

“0713”男团登上2024春节联欢晚会舞台


在2023年,这些流量明星有不俗的作品,成为热搜榜的常客,被粉丝亲昵地认定为自家的“正主”,拥有“霸总”“哥哥”等各色绰号。


他们以互联网为主要活跃平台,代表作大多是古装或现代偶像言情剧,以及各类综艺,受众以城市年轻人,尤其以女性居多。


但是,除了这类受众群体以外,对于不关注娱乐圈、不混饭圈、不带粉籍的观众来说,这些流量明星的名字和面孔以及他们的作品,是遥远又陌生的。


作为流行文化在当下的浓缩与写照,流量明星们亟需主流的认可。“我要上春晚”意味着他们不再只想与粉丝一道圈地自萌,这种年终“营业”背后,更是一种自愿靠拢,渴望拥抱主流与大众的想法。


“流量”一词,已经逐渐从中性走向负面,不少明星艺人努力地想摆脱“流量”的标签。作为一场全国收看的联欢晚会、一场全家参与的除夕夜仪式,登上春晚舞台对于每一个表演者而言,都意味着获得官媒认证,得到在各媒介平台露出、走进千家万户、接受全民围观的途径。


纵观从春晚上获得认可的歌手、演员,如热情似火的费翔,到小品常青树赵本山、宋丹丹,还有更近的沈腾、马丽与贾玲,都成为一代人心中的文化标识与时代记忆。


这种认可与全民性,对于以流量数据为标准、首要人气而非作品实力的流量明星们,是缺乏的。对于流量们而言,登上春晚不仅意味着过去一年作品与人气丰收,还是一次接受全民审视的年终考核。


01

流量明星们的“年终考核”

2024年的春晚,流量明星依然不少,其中有不少新面孔的到来与老朋友的回归。


时隔4年之后,魏大勋又回到了春晚舞台。这是他第三年参与春晚的直播。


在2023年,魏大勋饰演了《我的人间烟火》中西装革履、温柔专一的男二“孟宴臣”,相比作为男一的杨洋,魏大勋的人设更清爽,表演更自然,他演艺事业上多了几道霸总的凛冽色彩,与他在综艺上憨厚幽默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图片

魏大勋在电视剧《我的人间烟火》中饰演孟宴臣


“孟宴臣”一角,让魏大勋成为2023年夏天一股清爽的流量,在综艺常驻嘉宾和演员之间,后者的身份更有亮色。


在新老交接之际,新人的存在感是强烈且活跃的。檀健次、曾舜晞此前都不是春晚的常客,还有此沙、侯雯元、黄曦彦等则是第一次参加春晚表演。


在参演名单刚流出的时候,这些流量明星的粉丝就已经积极营业,为自家正主的第一次“造势”。


以檀健次为例,2023年,他参演的古偶剧《长相思》成为暑期档的一匹“黑马”。他凭借剧中外表冷漠、内心柔软的“相柳”一角,为自己的演艺事业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成为8月份涨粉第一的演员,累计涨粉约60万,涨粉率超过50%。此时,离他以MIC男团成员出道已经过去13年了。


图片

檀健次


参演消息甫一公布,檀健次的粉丝早已在微博上为“哥哥”造势。在春晚与檀健次相应的话题、超话下,他们转发着自制的檀健次宣传物料,图片上整齐地罗列着檀健次“上春晚”的消息,还有主演作品、出圈舞台、商业价值等数据和成绩,仿佛是一份年终考核总结,整齐划一地占据了社交平台的页面,显示了“饭圈”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存在感。


“饭圈”作为明星行业里的专属名词,不再单指粉丝主观的热爱,还有以流量数据为评判“红不红”“火不火”“爆不爆”、体现人气与娱乐圈地位的依据。


流量明星与专业演员和歌手的生产逻辑不同,后者通过作品的优劣、获奖的多少——也就是通过参与专业团队的作品制作来呈现其专业实力,来实现知名度的提升,而前者的依据则是上热搜的次数、打榜数据的高低、视频观看数的多少——这些方式主要依靠粉丝的劳动和情感付出来维护,缺少了专业力量的介入,依靠流量数据来实现知名度。


图片

截图自微博


春晚无疑是年终“制造”数据、积极营业的一个关键平台。春晚的彩排、幕后采访、直播舞台等场景,都是“饭圈”运营物料的天然“生产车间”。


“饭圈”的生产线已经完备,从出发图、路透图、彩排照、舞台照,精修和原图直出,还有各种采访二创物料。凭借这些物料,粉丝将自家偶像的动态填满了各大资讯平台、社交媒体。


时至今日,只需打开短视频、社交平台,即可了解春晚的精彩瞬间——热搜榜、话题榜大部分由流量明星占据前列。“天涯共此时”的观看仪式在媒介的变革和饭圈逻辑的入侵下,成为“追星”的方式。


图片

截图自微博


在全国喜气洋洋的氛围中,随着烟花爆竹声一起上扬的,是粉丝们积极为偶像、正主在平台打榜、制造的数据——此时此刻,这些粉丝可能已经蹲守在电视机前,一边为自家正主首登春晚、劲歌热舞而欢呼雀跃,一边积极“营业”,将春晚视频、写真照片等物料转发到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积极点赞与控评,为偶像冲“热搜”。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向身边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解释:这是谁、有什么作品。


这种代际差异之间,伴随着大众媒体在话语权短暂的滑落,以及分众化受众的出现,而对于春晚来说,拥抱“流量”成为一段时间里的生存策略。


02

向流量明星敞开的大门

娱乐圈自2014年开启了“流量”时代。几乎是同步,春晚也开启了引入流量明星的大门。


那一年,流量明星艺人的参与感并不强。在一众明星当中,相比黄渤、岳云鹏等春晚“老熟人”,只有“快男”冠军华晨宇,凭借超强的粉丝号召力,可与“流量”一词沾边。


流量化的趋势在此后不断增强,2016年,TFBOYS来了,2017年,从韩国偶像团体“归国”的鹿晗与张艺兴来了。


2021年,这种趋势达到顶峰,王一博、时代少年团、THE9、陈立农等从国内偶像选秀节目出道的流量明星(团体)等,几乎占据了当年春晚参演艺人的“半壁江山”。


图片

2021年央视春晚部分出演名单


春晚大门向流量明星敞开的背后,其实也是一次春晚的自身改革。网络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的媒介形式,改变了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分流了春晚的电视观众。


在文娱消费形式与平台越发多元的情况下,在除夕夜,观众们的选择不再是只有央视或各大卫视的春晚,还可以刷短视频、抢红包。


为了留住观众,保持关注度,拥抱“流量”,成了春晚的生存策略。


与此同时, 赵本山、范伟、宋丹丹、杨丽萍等春晚“老人”,在岁月的洗礼和表演行业的淘沙下,逐渐在春晚舞台上消失。


2020年的春晚,宋丹丹作出了告别演出。因为临近除夕才决定参与,宋丹丹的准备很仓促,作为“小品女王”的她,最后只以歌舞形式为自己的春晚生涯画上了句号。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跟春晚的观众真的道一声再见”,哽咽的语气里,满是遗憾与不舍。


在流量明星与偶像工业的冲击下,陪伴着春晚一同长大的80后、90后们,对于春节的集体记忆,逐渐被“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歌舞表演所占据。春晚因此曾被人诟病过于“流量化”。


但转折点同样出现在2021年。那一年,是大众口中的“偶像塌房元年”。部分流量明星或许因为作品质量、或许因为品行低劣,甚至触犯了道德与法律,频繁“翻车”与“塌房”。在大多数人看来,“流量明星”的标签,负面大于正面。


在负面事件面前,主流媒体在引导公众舆论和意见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代表的是官方的意志,涉及的是行业生存。如在选秀节目“倒奶”事件发生后,官媒的发声,似乎成为偶像选秀行业倒下的前兆。


与此同时,以春晚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不断地进行向外延伸。2019年起,央视与两大主流短视频合作,将春晚直播同步“搬运”到短视频平台上,与全国观众进行在线的及时互动,重新夺回公众的注意力



03

上春晚,摘“流量”标签

在塌房、翻车的内忧与外界的不信任下,以流量起家、凭数据证明人气的明星生产逻辑变得脆弱,成为流量明星头顶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形象与口碑一旦崩塌,等待着他们的是被舞台和资本抛弃。


与此同时,决定偶像诞生的权力下放到了市场与粉丝手中,大众化的生产意味着明星偶像的竞争激烈,江湖代有“顶流”出。


图片


当流量拥抱主流媒体,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生产逻辑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和官方媒体认证的时刻。经历了前几年偶像行业的各种乱象,商业资本和造星工业看到了非规范生产的风险,而拥抱主流,成为了流量明星摆脱标签的一个“跳板”。


上春晚的机会,对于一部分流量明星来说,来之不易。2021年,杨幂收到了来自央视春晚节目组的邀请,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采访中,杨幂透露:“大家都很惊讶我没有上过春晚。”


外界的惊讶来源于杨幂长年维持的高人气与从未登上春晚空缺之间的落差。


2017年,杨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做一个人民艺术女演员”和“表演艺术家”。这是她拥抱主流的一个强烈信号。彼时的杨幂,是流量女王,人气与名气俱在,与“人民艺术女演员”之间,缺的是艺术。


图片

杨幂

2011年,杨幂在以穿越剧《宫》“晴川”一角出名,此后的10年里,杨幂以第一主角参演《古剑奇谭》《十里桃花三生三世》《小时代》系列电影等影视剧,不停地制造“爆款”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杨幂的演技能称得上艺术吗?虽然作品再多,杨幂不过在进行自我复制。


她曾以一年11部作品的速度与“拼命三娘”的姿态扩张着自己的事业版图,但这种表演生产机制对应的是,表演作为一项艺术生产的灵性的消失——观众诟病杨幂在每一部作品中的演技生硬、角色形象单一,作为昔日恩师、伯乐的导演李少红曾直言“她自己都下意识地程序化表演,快乐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她不过脑子,以至于她最后想过脑子的时候,她不知道怎么过。”


她努力转型,在电视剧之外触电“大银幕”,参演电影《绣春刀2》《逆时营救》《宝贝儿》《刺杀小说家》等。但直到2021年,春晚才向杨幂抛来了“橄榄枝”。


这时,杨幂也从流量转向“实力派”之路。2024年的春晚,依然有杨幂的身影,这是她第三次登上春晚舞台。此时的她,早已从嘉行传媒“单飞”,她希望“可以接到自己想要拍的戏,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春晚位列其中。


在家国同构的理念之下,在全国观众的合家欢时刻,主流媒体的舞台天然具备可信度和认可度,“上春晚”成为为偶像、流量明星正名与加冕的场域。


然而,当流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对春晚的印象,曾经在春晚舞台上闪闪发光过的《难忘今宵》的李谷一、《吃面条》的陈佩斯、朴素热情的大衣哥……这些表演艺术家们和草根们将被愈加怀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编辑 | 张来

排版 | 八斤


浏览量: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