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作为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体长威严,上天入水,兴云降雨,以神秘、刚健、智慧、尊贵的形象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龙时而腾飞于万里云天,时而蛰伏于浩渺沧海,时而兴云布雨,形若雷电,时而东鳞西爪,隐匿藏行,但是龙并不真存于世,那么,这些丰富浩繁的龙之形象,又如何为人所知?艺术,正是传播龙之形象的绝佳载体。
历代不乏择龙入画佳作 “画龙点睛”流传至今
直观的“龙”的形象流传,存于雕塑与书画。
人们把雕刻于器皿、砖瓦一类物件身上的龙形称为龙纹,不同时代的龙纹,生动体现了古人心中“龙”形象的变化,也折射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如汉瓦青龙,昂首阔步,龙尾高扬,呈现出雄健奔放的态势,颇能传递大汉气象。
战国帛画之《人物御龙图》
战国时期,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蜿蜒的龙形就已出现。画中人物和龙的形象均具楚风,其中御龙图男子峨冠博带,宽服佩剑,凌空高蹈,御龙前行。龙身颀长,弯作U字舟形,昂首摇颈作飞升状。
历代名画中,不乏择龙入画的佳作。
相传最早画龙的是三国的曹不兴。据张勃、许嵩《吴录》载,曹不兴在当时以画技名列民间八绝之一。他受聘于孙权,是一名宫廷画家。为讨好孙权家族,画了幅《青溪见赤龙出水图》,画上标明送给当时只有3岁的孙权之孙孙皓。有人尝试将它放置水上,顿时“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霈”,还真像一条龙呢!这段轶事说明画龙技法在当时已日臻完善。遗憾的是曹不兴所绘作品却无一流传至今。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画中洛神端坐于云车之上,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奔行云中,龙用朱砂设色,线描紧劲连绵,格调雅逸,有高古游丝描,也有纤细的行云流水描。图中之龙皆头部略短,双角细长微曲,蛇颈兽躯,形态驯良温顺、充满稚气。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局部(宋摹)
南北朝的张僧繇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画龙大师,唐人李嗣真称他的画“骨法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可见其画龙技术之高超。据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形态逼真,画完后,却不给龙点眼睛,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非让他点。结果,画完眼睛的两条龙飞天而去。从此,张僧繇声名大噪,“画龙点睛”的成语亦流传至今。
龙的形象随时代改变 宋代出现真正画龙“专业户”
“龙”作为一种神物,没有真实的形象可作依据。因此,历代画家们只是凭着神话传说来想象它的形态。随着龙的概念的变化发展,各时代龙的形象也有所不同,汉唐时期多呈兽形,宋以后渐变为蛇形。
盛唐画家冯邵正,其笔下之龙有降云蓄雨之感。传说开元时关辅大旱,京师尤甚,祈雨无效。玄宗命冯邵正提早在某殿西壁画一素龙,然后再令四壁各画一龙,只见“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众人“于壁下观之,麟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芜间出,入池中,波涛汹涌,雷电随起……不终日而甘露遍于畿内!”这就是画龙致雨的神话故事。
据《宣和画谱》记载,吴道子也是一位擅长画龙的高手,“道子画龙,则麟甲飞动,每天雨则烟雾生。”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其“乘龙图”一节中,龙鳞与天王衣纹相映成趣,龙的爪、尾交集,与天王之脚顾盼相伴,颇显气韵雄壮、笔迹磊落、风采卓然。
到了宋代,开始出现真正的画龙“专业户”,北宋的董羽、王显道、吴怀和南宋的陈容、艾淑等都是画龙名家。其中,尤以董羽和陈容最为知名。董羽总结了前人以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成画龙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他把画龙归纳为“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和“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麟似鱼,须似人,腹似蛇,爪似凤”。这些画龙要领被人们称作“三停九似”,成为画龙的法则和形象注解。陈容则堪称承前启后的画龙大家。他画的龙成为后世典范,备受后来画家们的追捧。
明清时龙形象成定式
明清时期,中国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龙的形象标准基本形成定式,并有了一套程式化形式。从传世的龙形象作品看,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如明代浙派画家汪肇的写意山水人物画《起蛟图》,描绘了主仆二人于狂风骤雨之中行经山径,主人似闻惊雷驻足回首仰视,恰见天际翻滚乌云之中有一条蛟龙奋爪腾龙而上。
清 周璕《墨龙图》
还有清代的名家周璕,以画龙闻名,他曾把自己的画张贴于黄鹤楼,标价为一百两。有臬司衙门中人,登黄鹤楼看到了,欣赏了一番,说:“确实要一百两。”周璕随即将画送给他,说:“我并非一定要得一百两。您能识画,是我的知己呀,我要赠给知己。”周璕画的龙翻腾在云雾里,远处浅近处深,隐隐隆隆,可谓非常好看。周璕有多幅作品传世,他的《墨龙图》藏于南京博物院。
画龙高手 南宋陈容
其作《六龙图》堪称史上最贵的“龙”
在古代以画龙著称的名家中,南宋的陈容是其中佼佼者。
2017年3月15日,纽约佳士得“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专场(被业界称为真正的百年不遇的国宝专场)上,一件被这个行业内诸多资深人士评价“创造中国艺术品新世界纪录”的南宋陈容《六龙图》,以120万美元~180万美元的不菲估价上拍,最终以435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共计4896.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亿多元,堪称史上最贵的“龙”。
南宋 陈容《六龙图》局部
陈容的生卒年不详,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曾做过福建莆田太守。他是南宋著名画家。诗文豪壮,尤善画龙,变化欲活,因为其号所翁,人们把他画的龙叫“所翁龙”。
南宋 陈容《六龙图》局部
那么,陈容画的龙究竟有多绝?据画史记载,陈容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皆得妙似”。他喜欢用泼墨法来表现云水怪石,并衬托出时隐时现的群龙,用墨沉厚,笔势雄健,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神秘气息。他笔下的龙翻云覆雨、栩栩如生,令人看了之后感觉画中的龙快要破纸而出,极具生命力和观赏性。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绘画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朱万章的话来说,陈容画龙,在画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少来者,一手开创了水墨画龙的先河。如今,人们熟悉的中国龙形象就出自陈容的笔下。
南宋 陈容《九龙图》局部
据说,陈容画龙前,必先得喝上几大碗酒,然后趁着酒性,摘下头巾蘸墨,在卷上信手涂抹,然后再以墨笔勾画,时不时地还大喊两声。他泼墨成云,啜水成雾,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胸有成竹。
“所翁龙”成为后世画龙的典范
“所翁龙”成为后世画龙的典范,其影响力甚至远传日本。
这件拍出天价的《六龙图》描绘了六条矫健灵巧的威猛巨龙,在云雾和巨浪中自在游走。作品表现出了龙的神态和动作,还着重刻画了龙旁边的景物,如缭绕的雾气和石头的样貌,通过这些景象进一步衬托出龙不同的姿态。陈容在《六龙图》中用干湿水墨不同角度展现了云雾、岩石与湍急的水流,将龙玩乐嬉戏的场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具有很强的动态、实体感和神秘气氛。
南宋 陈容《墨龙图》轴
在广东省博物馆,也藏有陈容的画龙佳作——《墨龙图》。该作是陈容存世真迹中的精品。该作品用两幅绢拼成,绢质和色泽都保存较好。画面描绘一条飞龙腾跃云天之际,云气缭绕全身,躯尾时隐时现。画家用粗劲线条勾画龙的轮廓,以浓淡墨色晕染其主要部位,使龙形象清晰突出。著名美术史学者陈传席如此介绍此画,“这张画确是南宋陈容的一张真迹。一是它的画法是用大片的墨衬托,这个方法在南宋之前都没有;二是画中龙是四爪的,宋前龙是三爪,到宋变成四爪,明清是五爪;三是看画面的线条风格,在文人画和画家画之间,陈容进士出身,本身就是文人,题诗和书法功力都不错。”
当代艺术家们也爱用“龙”元素
《万龙谷》打造“惊艳的东方龙世界”
“龙”,作为古老的幻想生物和典型的中华文化元素,在当代,也是艺术家们爱用的元素。有这样一位青年插画家,用3年200多幅手绘龙,打造了非常惊艳的东方龙世界。他叫刘振民。是首届全国插画扶持计划CIAC金奖获得者。
刘振民《万龙谷》
刘振民的主题系列作品《万龙谷》已经出版成册,作品中的侠客少年和千变万化的龙,不仅展示了强大的绘画功底,更呈现出一个极具东方色彩的完整世界。
《万龙谷》巧妙地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龙元素与奇幻的想象力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神秘而壮观的龙之世界。刘振民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将每一条龙都打造得栩栩如生,观者仿佛能感受到龙的咆哮和飞行的气势。画作中展现了丰富的细节和精湛的技巧。描绘出细腻的鳞片、锋利的爪牙以及隐约的龙尾,给人一种真实感。
作品不仅描绘了龙的形象,更展现他世界的独特见解和丰富想象力。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刘振民《万龙谷》
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用3年的时间,手绘了《万龙谷》系列,一共有200多幅作品,描绘一个骑着麒麟的少年不断成长的经历,其中有自然风光、人文生活,还有人魔之间的战争。市面上以龙为主题的艺术出版物并不多,画册更是罕见。这本画册倾注了刘振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并用他的画笔来描绘和传承。“创作灵感来自于我从小就有的行侠仗义的英雄梦。这是一个人类和龙联手战胜妖魔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勇气。”刘振民说道。
谈及对龙的喜爱,刘振民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龙,在他的家乡,流传着人去世后在棺材上画龙画凤的习俗,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对后代的庇佑。而他的四爷爷正是其中的一位手艺人,对龙的初印象是爷爷所画的龙,后来在老皇历也见过很多龙的造型,这些童年所见所闻一直记忆犹新,影响到了现在。
目前,他的《万龙谷》手稿正在广州图书馆展出,有观众如此评价其作品,称他打造了“非常惊艳的东方龙世界,刘振民将传统中国历史文化和龙这种幻想生物结合得非常到位且考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