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城堡,许多人便会想到欧洲的新天鹅城堡、布拉格城堡、爱丁堡、温莎堡……小时候,发生在魔法古堡里的一个个童话故事,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长。
就在距离珠三角不过2个多小时车程的“中国围楼文化之乡”韶关市始兴县的崇山峻岭、农田巷陌间,也有许多和欧洲中世纪古堡一样的古老建筑——始兴围楼。这些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气息的巨大建筑物,既有古代中原坞堡建筑遗风,又带粤赣等地客家古堡建筑风格。除了不能飞出骑着扫帚的哈利波特,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古堡的一切幻想。
岁月如梭,流转不息。穿越古今的一轮明媚月色,照不尽长安三万里,却千年如一将如水般的月影倾注在这一座座古老围楼上。在时间的长河里,始兴大地上这些遗世独立、庞大神秘的建筑犹如一座座孤岛,它们静立山中,远离尘嚣,见证了太多的变迁,却依旧屹立不倒,守护着粤北崇山峻岭间这一片罕见的始兴小平原。
有人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也是古人留下的不朽艺术品。这些古老围楼凝聚着客家先民从中原远赴粤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印记。它们有的耗尽几代人的万贯家财、有的穷极无数匠人的巧思妙想、有的更是家族无数人用愚公移山般“造寸土得寸境”苦心构建而成。
始兴人就这样将历史封笺在古围的砖瓦泥梁中,无言诉说着烙印在寸瓦寸砾中的经年古事和文化流转。
围楼之“美”:以文铸魂,长围“蝶变”
走进罗坝镇燎原村,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围屋静静矗立在稻田中。精巧的木结构饱经风霜洗礼,但得益于高超的防潮防腐技术,围楼上用上好杉木制造的椽头、走廊、横木等,历经百多年仍保存完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木香,那是岁月的味道。闭上眼睛,聆听着稻田里的风从院子里掠过的回音,仿佛能听到古人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长围两侧相互对称,经过特殊处理的木头,牢牢地将这个占地面积达3265.6平方米庞然大物固定地上。每层楼有28间房,木头与木头、房间与房间之间一一对称,是典型的围中有围、村中有村的结构。2011年,长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里不少在外工作、求学的人们又回来了。“小时候我就经常在这里玩,那时候无非就玩些跳绳、丢沙包的小游戏。今年回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长围里竟然有这么高水准的展览。”从广州务工返乡的谢女士带着孩子,久久流连于长围中正在展出的“书写大地·万象始兴”展览。
此刻,古老的楼内焕发出别样的生机。现代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为古老的建筑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元素。画作色彩斑斓,既有抽象的线条与色块,也有具象的人物与风景。它们在围楼的古老背景下,显得格外醒目,如同古老的星空下绽放的现代烟火。
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场展览中流连忘返。他们惊叹于画作的创意与技巧,陶醉于书法的韵味与意境。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
艺术展策划总监倪宽告诉记者:“展览分为三个单元,通过‘院派书风’、‘相印心心’陶印展、装置艺术等展览以及‘地域文化+自然环境+艺术+科技’的结合,带动乡村的生态再造,让自然环境、乡村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共融共生。”
“始兴围楼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希望结合书画艺术展览来进行引流,推动美育赋能乡村振兴。”倪宽认为:“艺术乡建是文化振兴的一部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热议】美育赋能价值重塑,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在巨大围楼的静谧与沧桑中,现代艺术与古老笔墨交织成一曲时空的颂歌。不久前,一场美育赋能乡村实践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也在长围举行。如何以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厚植乡村文明根脉?成为到场的艺术家们热议的话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美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诸如围楼里的画展、时装秀,不仅能够提升村民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能为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倪宽表示:“这些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学理念和创意思想,为村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它们引导着村民们发现身边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启发了村民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意融入乡村建设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者们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的力量。“以艺术为媒介,可以激发村民们的创造力和文化自信。通过将现代艺术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助力重新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围楼之“红”:“永不消逝的电波”从这里发出
走进始兴县沈所镇沈北村,一座高耸的堡垒式建筑,在远处青山的衬托下显得十分雄伟。这就是建于1830年的红围。原名为“奠安”围的它,为何被人称之为红围?一是因为它的墙壁用河卵石、青砖和红砂的砂浆砌成,整体呈红色;二是因为红围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所在地,因此也被称为“红色指挥所”。
每一处红色印记,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革命历史。始兴从包括红围在内的丰厚红色文化富矿中深挖尘封的记忆、感人的细节,丰满红色文化血肉,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一度尘封的红色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次第“出圈”。
据当地党史部门考证,1940年7月,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秘密迁至红围。红围建筑共有96间房子,一至三层都有当地老百姓居住,中共广东省委机关设在四层与五层的楼房里。当时的省委书记张文彬和机关人员住四楼,省委电台设在五楼。
常住和来往红围的还有当时的广东省委组织部长李大林、宣传部长涂振农、统战部长古大存、妇女部长兼秘书长张越霞、青年部长吴华以及饶卫华、梁广、陈能兴、冯新有等各地区负责人。
中共广东省委迁至红围后,在红围周边积极开展党的抗战路线及方针政策的宣传,建立20多个秘密交通联络站,这些站点辐射至粤北地区,为开展抗日救亡作出了贡献。1940年12月,广东省委在红围召开会议,决定撤销中共广东省委,分设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均属中共南方工委,中共粤北省委仍驻红围。
1941年春,中共粤北省委机关由红围迁往韶关五里亭,省委电台于当年6月从南雄迁入红围。红围成为省委电台驻地,直到“粤北省委”事件发生。省委电台在红围近一年里发送电报100多次,使粤北省委与各级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为开展敌后斗争起到关键作用。
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个个口耳相传的故事,带着历史的余温,再次汇聚起磅礴厚重的红色力量。如今,红围不仅成为首批省级党员教育基地,同时也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观察】从听讲人到“播火人”,正能量成“大流量”
走进红围,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无处不在——无数青少年在围内漫步凝思,他们的身边,80多年前留下的弹痕、焚烧痕迹仍历历在目。相比于课本上的文字,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现场带给孩子们最大的震撼。
近年来,始兴县整合多方力量,创新多种路径,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红色资源创造性转化。“红围+文旅”让红色品牌价值彰显。该县以红围为中心,把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革命遗址等串联起来,打造了一条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让革命老区的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红利。
“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那些激昂的岁月。那些英勇的身影,他们的名字永远不会被岁月淡忘,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这片红围之上。”长假期间,在红围常可见到一些“小小讲解员”在为游客讲解故事。他们不仅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红围+教育”让红色血脉代代赓续。依托红围省委旧址、外营惨案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兴加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史崇德,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该县尤其注重对中小学生的培养,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每年暑假,许多小小讲解员到红围、满堂客家大围等地现场学习、讲解红色知识。
“红围+文明实践”让红色信念、文明理念融入群众血脉。去年以来,始兴县通过举办系列宣讲比赛,选拔、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百姓宣讲员,打造了“红兴力量”百姓宣讲队伍,深入基层,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新思想。
百姓宣讲员们通过“文艺+宣讲+知识竞答”等形式积极开展宣讲,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讲述身边人在红色精神感染下激奋向上的故事。同时,始兴还将部分精彩的宣讲内容拍成宣讲微视频在新媒体推送。截至目前,“红兴力量”百姓宣讲队宣讲场次达30多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10万多人次。
围楼之“奇”: 惊艳百千年时光的匠心
山水汇合地,文化繁盛处。在始兴这片粤北罕见的小平原中,有历史记载的围楼共有500多座,至今保存较好的有249座。围楼数量之多、类型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罕见。
始兴围楼之“大”,莫过于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围内多达9厅、12院、28天井、777房间,是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享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的美誉。建筑群分上中下三围,占地总面积约2.33万平方米,相较于欧洲城堡也毫不逊色。
漫步其中,饱含年代感的高墙深院交错相依,檐角砖瓦起垫飞翘,营造出古建筑音律般起伏的立体灵动美感,打破了深宅高墙的封闭感。高墙暖阳、静谧闲适,仿佛一不小心穿过一个古老的门洞,就能找到那个童年时向往的“桃花源”。
始兴围楼之“细”,在水田坝细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客家话中的“细”即是“小”的意思。这座“迷你围楼”是始兴围楼中占地面积最少、高度最矮、规模最小的围楼。5层高9米的它,占地面积仅有16.96平方米,令人咋舌。
水田坝细围建在村庄外部的河道和浮桥旁,这条河道是古时一条南来北往的重要水路,水田坝细围所处地势较高,能俯瞰陆路水路。白天由村中青壮年守卫在此进行瞭望射击,晚上发挥着报时和导航功能,成了墨江河道上的“航灯”。
始兴围楼之“妙”,在诸多建筑中都有体现。如沈所镇石下村的栋护晴岚围体形巨大,高达15米,占地面积1302.1平方米。它作为村庄的“守护者”,在进村的必经之路上修建。围楼外圈有护城河作为第一道防线,护城河设有三级台阶,配合台阶不同倾斜度诱敌深入,而水四周中设置松木尖刺。
(李志文摄)
始兴围楼之“迷”,莫过于栋护晴岚围附近的棋盘围楼,建造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它,建筑轴线像围棋棋盘的轴线,房子厅堂的布局就像古代的棋盘。住在里面的人像棋盘上的棋子上下左右行走自如,可以连续在几幢房子间行动自如。但如果外人进来了,就犹如走进了一间庞大的迷宫寸步难行。
【观察】始兴围楼或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许多古老的围楼里尽管已经没有常住人口,但围楼内外的人们依旧充满了对它们的热爱与眷恋。无数始兴人愿意代代守护这片土地,守护这些围楼,让它们永远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谢义雄摄)
近年来,始兴县坚持保护利用并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围楼认养文物保护机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围楼进行保护、利用及维修,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围楼本体保护修缮、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围楼保护利用全过程。目前有47座围楼得到修缮保护。
(肖春华摄)
该县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新模式,对已被认养的围楼,要求业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保持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鼓励、扶持业主把围楼修缮与当地农庄、温泉、古村落、生态农业等资源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成客栈、土菜馆、民俗文化中心、风度书房等场馆,建设集生态休闲、民俗风情、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现代旅游新景点,串点成线推出具有始兴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九龄故里·印象围楼”线路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始兴县围楼之乡文化生态旅游线路”入选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来自深圳的尹福龙就用长达3年的时间修复了清代古堡廖屋围楼,在粤北山区当起了“堡主”,成为始兴首个围楼文化旅游客栈。如今,他精心打造的古围“火了”,许多珠三角的白领常在周末结伴过一把“古堡瘾”。
(张飞云摄)
对未被“认养”的围楼,始兴正在探索由县一级政府先行流转,进行统一保护。对于价值较高的围楼,始兴加大了围楼周边环境整治,优化围楼认养环境,建设一批活化利用精品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然后通过招商引资和转包认养等形式,将围楼转由社会资本实行保护性开发,推动围楼认养“活起来”。
《始兴县文物和围楼活化利用工作方案(2023-2028年)》方案显示,到2028年,该县将至少对30处文物和围楼进行活化利用。同时,将推进满堂围5A级景区、红围3A级景区创建,确立龙头品牌,示范带动该县围楼活化利用,持续推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最终,将筹划始兴文物和围楼活化利用的长期工作目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始兴县委书记华关表示,今年始兴将启动实施“新时代围楼复兴计划”,进一步健全围楼保护长效机制,“一围一策”开展活化利用,推动围楼周边多元业态发展,让始兴围楼焕发新生机、绽放新光彩。
【记者手记】庭院深深,纸短情长
风从百多年前轻轻拂来,古韵在空中悠悠飘荡。始兴围楼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们气势恢宏、坚韧不屈的物质存在上,更体现在它们所蕴含的客家人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上。
一幢幢围楼象征着一个个古老家族的团结与凝聚。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中,家族是最主要的社会单位之一,而坚固的围楼则是家族的象征。一幢围楼往往聚集着同一个家族的人,他们共同生活劳作,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不管身在何处,古围里走出来的子孙后代,虽沧海桑田却自强不息,虽历经艰难却勇于开拓。这种家国天下的团结与凝聚,正是始兴围楼所承载的重要人文精神之一。
其次,始兴围楼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合。在建造围楼的过程中,始兴人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与气候因素,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条件来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这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是围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生存哲理之一。
正如仿佛一座小城镇般巨大的满堂客家大围建筑群,建在两条河流汇合处的河滩上,却历经百年无一处出现裂缝或下陷迹象。这是因为它使用了9层松木作为地基。客家人坚信“水浸千年松”,意思是上好的生松木深埋地下,就算被水浸泡,不但不会腐烂,反而是时间越长越坚硬,可以起到固定地基防止塌陷的重要作用。
此外,围楼还承载着客家人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统。在围楼中,人们传承着各种传统的技艺和文化,如青草狮、稻草龙、龟蚌舞、外营草席等。始兴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持之以恒的勤勉致力于构建自己的理想生活,用这些精巧绝伦、充满地方特色的技艺,留下了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
(邓华浩摄)
还有,围楼承载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题写横额的“永成保障”围大门联为:“永古千秋泰壮,成今一洞乾坤。”从字面上看,它寄托着建设者的美好愿望——围楼要像泰山一样,永久千年坚固矗立,且自成一个天地,管他春夏与秋冬。
(谢义雄摄)
这些古老围楼的存在,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家园的重要性始终不渝。就像始兴老人常说的:“树高千尺不离根,人行万里要归家”。每一座围楼,都曾是始兴人与家族共同创造和守护的美好家园,包一方天地,容人心寄托。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在这些古老“东方城堡”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故土家园的爱与依恋,无处不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卢燕明、雷茜
图/始兴发布、始兴融媒、始兴县摄影家协会(署名除外)
视频/始兴县融媒体中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