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我在创新“企”跑②丨服务湾区智能制造,就业质量逐年攀升
2024-01-29 11:17:48
广州日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智能制造的崛起,为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加强大湾区产业对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作为该校最早设立的二级学院之一,智能制造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深化产教融合,开设了包括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8个专业,专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同时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校中厂”等校企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省级特色专业契合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智能制造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产业规模、用人需求持续增长。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所在地东莞,毗邻香港、位居广州和深圳两个创新高地之间,是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还是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区、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等十大产业集聚区,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开设的专业与大湾区制造业创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十分契合,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五个专业同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

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省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建设专业、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之一、省级“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另外,学院还有包括数控技术专业在内的3个省级“现代学徒”试点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不仅是广东省第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龙头专业,还是广东省机器人公共实训中心建设项目专业、省级“1+X”证书试点专业、东莞市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将达900万,人才缺口达450万。

智能制造学院的师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的竞赛中屡获大奖。比如在“同立方杯”首届全国职业院校自动化产线装调虚拟仿真技能竞赛中获得高职组二等奖;在2023-2024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精雕杯”快速制造与五轴精密加工技术赛项中获得三等奖;在2022-2023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机器视觉系统应用赛项获得二等奖。学院的老师还获得广东省第六届高校(高职)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装备制造)小组三等奖、2023年广东民办教育优秀教师等荣誉。

校企合作单位均是业内佼佼者

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给予了高校丰富的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实践平台。据了解,智能制造学院建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级工业机器人公共实训中心、广东省“互联网+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东莞市大学生校外定点实践教学基地、东莞市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厚街镇技师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以工业生产标准打造实训平台,将企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融入实训教学过程,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业机器人公共实训中心以工作过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在校生2160多人,2021级学生有340多人,2022级有830多人,2023级学生有近1000人,学生录取及报到人数逐年递增。”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孙文学介绍道,一直以来,学院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深度推行校企合作,与学院有合作的企业不少于七八十家,其中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有二三十家优质企业,遍布东莞、深圳、惠州、佛山等城市,均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比如在东莞,南兴装备、康源电子、金洲纸业、建晖纸业、北京精雕集团(东莞分公司)等名企跟学院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除了与本土企业合作,学院积极开拓周边城市合作资源,和伯恩高新科技(惠州)有限公司、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力劲集团•深圳领威科技有限公司、佛山海尔集团•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顺德美的集团•广东美创希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等都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们跟南兴装备、康源电子合办了‘订单班’,这是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孙文学表示,“订单班”主要是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通过双向选择,筛选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订单班”的课程跟学校既定的培养方案有所不同,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标准课程进行置换,有的企业是师傅带着学生在岗位上边干活边学习,类似于“工学结合”。 “订单班”即订单式培养,培养方向上主要根据合作企业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为企业量身定做初、中级、高级的实用型人才。一般情况下,“订单班”的基础课程由学校方设置,学校老师完成教学,专业技能课则由企业方安排工程师或者技师教学。在学校开设的“订单班”学习,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学生毕业即就业,不用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省去了找工作的时间与精力,从在校学习到就业之间可以无缝衔接。

除了“订单班”之外,现代学徒制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据了解,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深度合作。

学院还和深圳市鑫明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深圳智联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校企共同建设“校中厂”,满足技能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工作场景的实训工厂,把教学场地融入企业文化,实现学习环境与工作场景融合。以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双身份,教学工学交替,是一种岗位成就技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学院还与企业合办各种技能大赛,根据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要求,引导学生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达到“以赛促教,教学相承;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与康源电子合作首届“康源杯”机械制图技能大赛,旨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以及侧重工程制图的绘图能力,推进课赛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

学生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技能,还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智能制造学院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王志钱是智能制造学院2021级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他和班上不少同学在校企合作单位——东莞市精雕职业培训(第二分校)实习。“在这里实习,操作五轴机床,包括编程、上机,基本都是自己动手。”王志钱说,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安排了不少实训课。但学校的三轴机床跟实习企业的五轴机床相比,实操技术的要求会简单很多。不过,由于学校的理论课和实训课打好了基础,他只花了两个星期就上手了。

作为一名准毕业生,就业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实习单位,都给予了我很好的学习条件,我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王志钱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很感激学校和实习企业。“这种合作模式不但让我们学到了更高水平的技术,还拓宽了就业渠道,实习和就业都容易多了。”在前不久结束的2023-2024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精雕杯”快速制造与五轴精密加工技术赛项上,王志钱和他的同班同学劳海宁荣获三等奖。

王志钱的信心既源于自身的实力,也与学长学姐们的出色表现有关。2016级数控技术专业的蔡晓华是王志钱的直系学长。在大二那年,蔡晓华选择了学校与南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兴装备”)合办的“订单班”。在蔡晓华看来,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让在校生提前掌握更多的实操技能,毕业之前就能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2019年大学毕业后,蔡晓华凭借优异的表现顺利留在了南兴装备工作。他一步一个脚印从见习技工做起,现已升为生产经理助理,负责车间及设备的管理。“在学校学了很多理论的知识,可能在现实中未必用得上,但打牢基础很重要。有了理论基础,再加上我们长时间在企业的实习实践,工作可以很快上手。”蔡晓华自认为在公司很有竞争力。

 “对于制造业来说,一个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要完全融入企业其实是比较难的,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解决了很多问题。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产品、技术、文化以及氛围,毕业即可上岗,缩短了培养周期。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后,基本上就能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价值。” 孙文学如是说。

统计数据显示,智能制造学院毕业生的月平均收入超过7000元。比如毕业于2021届的陈燕素现在广西某公司从事“研发id设计师”工作,月薪超过15000元;2022年毕业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冯晓通现在广州某公司从事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工作,月薪超过9000元。近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攀升,2022年就业率达到98.3%。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直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