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引导
市统计局解读2023年广州经济运行:稳的基础正在夯实,进的力量不断积聚
2024-01-26 09:16:58
广州日报

1月25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2023年广州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7.78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75.71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262.24亿元,同比增长5.3%。

广州市统计局解读称,2023年,面对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和新旧动能转换周期的压力,广州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全力以赴稳大盘、添动力、强能级。在流量活力释放、结构优化见效、新兴动能蓄力等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下,全市经济运行在承压中稳步恢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

大盘稳定“有韧性”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双向奔赴,是广州经济大盘运行平稳的最大定力。

一是工业生产企稳改善。在传统燃油车市场遇冷、消费电子周期性下行的压力下,2023年8月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连续5个月提升,1-11月实现增速转正,全年同比增长1.4%,透露出工业生产的韧劲。其中,汽车、电子两大产业需求回暖,从广州自身看,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全年同比增长5.3%;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速也回升至3.4%。在市场需求支撑下,合计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四成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双双转正,为工业稳步改善、发挥“压舱石”作用奠定基础。广货加快培优升级,全年家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家用房间空气清洁装置、电冰箱等绿色家电以及营养保健食品、运动类服装等健康类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规上化妆品制造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8.8%,都市消费工业的深厚底蕴逐渐显现,既支撑工业回稳,也为广州进一步培育多元、时尚、高端的消费场景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是消费市场恢复向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时尚消费氛围更浓,全年限额以上服装鞋帽和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5.3%、15.8%。实体消费回暖特征更加明显,限上百货和大型商超销售额同比增长5.6%,比前三季度提升1.3个百分点;以罗森为代表的网红鲜食便利店频频刷圈,带动便利店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0.6%。“食在广州”的烟火气更足,住宿和餐饮业全年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3.3%,比前三季度提升5.5个百分点。其中,咖啡、奶茶等连锁茶饮依旧表现亮眼,星巴克、瑞幸、灵感之茶、奈雪的茶等头部企业保持较好增势。此外,202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1.0%,累计涨幅连续五个月持平,保持低位上涨的物价水平,也有助于稳定居民购买力,进一步支持消费复苏。

三是服务消费精彩出圈。健康消费场景不断延伸,1-11月(错月数据),全市规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其中养生保健服务大幅增长40.4%。文化娱乐消费持续火爆,据广州市文广旅局统计,2023年在穗大中型演出数量、来穗举办演唱会的演艺人员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为了一个人,奔赴一座城”成为广州演艺市场的最佳注脚,叠加年内多部院线电影飘红,长隆、融创等游乐园热度攀升,带动1-11月全市规上文体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娱乐业、文化艺术业同比分别增长30.6%、54.9%和1.2倍。

产业向新“有支撑”

在经济基本盘稳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数字融合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渐集聚成势,成为广州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一是技术创新引领的“新产业”厚积薄发。科技创新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近几年,广州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全市R&D经费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至2022年R&D经费规模达到近千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43%。其中,汽车制造业R&D经费突破120亿元,规模稳居各行业之首;医药制造业研发强度高达6.82%,比2021年提升0.99个百分点。在多年的研发投入积淀下,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向新迭代,2023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65万辆,占整车产量的比重突破20%,较2022年大幅提升10.5个百分点;自主新能源车品牌广汽埃安累计产量破百万,成为全球最快生产破百万的汽车品牌,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医药制造业在传统优势领域和生物制品领域同步快跑,全年中成药产量增长30.8%,百济神州、康方药业等生物药企跻身全市工业百强企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新亮点。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步伐加快,全市工业投资连续22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全年同比增长25.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较2022年提升1.3个百分点,为孕育更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二是高附加值导向的“新服务”崭露头角。广州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融合发展中塑造竞争优势,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023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万亿,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6.6%,较2022年提升2个百分点。高端专业服务业展现活力,1-11月(错月数据)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8%,其中,会展等商务活动接连不断,带动会展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倍。“微笑曲线”两端发力,在市场环境改善下,商务营销需求增加,广告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5%;穗式孵化释放潜能,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质检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4%、23.9%和8.1%,助推广州产业不断向高价值链攀升。

三是数字融合催生的“新业态”欣欣向荣。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深入推进,生产力数字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近几年,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品一直较快产出。以网络购物、直播带货、数字文化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表现活跃,2023年,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占全市社零总额的比重提升至25.7%,限上住宿餐饮业网络餐费收入增速稳定在20%以上。其中,融合了实体门店与线上购物优势的即时零售渐成潮流,具有即时零售特征的朴朴超市、美团象鲜科技持续释放潜力。游戏动漫、新媒体娱乐、娱乐智能设备制造等16个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延续两位数增势,有力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稳步复苏。

能级提升“有活力”

城市活力是经济增长内生动能集聚的要素之一,2023年,广州城市活力加快复苏,市场主体更加强韧、客流运转愈发快速、资金流量日益丰盈。

一是市场活力足。12月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340万户,同比增长7.7%,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34万户。世界500强企业由4家增加到6家。作为经济运行重要支撑的“四上”企业培育成效持续显现,全年新增新设立“四上”企业1704家,同比增长13.1%,12月末在库“四上”企业近4.2万家,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规模。其中,最能显现市场活力的民营经济韧性增强,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先于全市规上工业释放企稳信号,其产值同比增速自6月转正后一路上扬,全年增长7.1%,成为广州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市场主体生力军的活力可见一斑。

二是人气活力高。全年客运量突破3亿人次,同比增长76.3%,其中水路、航空、铁路客运量均呈现高位增长趋势。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6317.35万人次,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机场第一,同比增长1.4倍。在人气高涨带动下,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此外,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投资已连续5年超千亿元,岁末年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捷报频传,亚洲最大火车站白云站建成通车,白云机场东四西四指廊投运,实现T1、T2两座航站楼贯通。枢纽能级优势不断强化之下,也势必集聚更多“八方来客”和高端资源要素,助力更多城市流量转变为经济增量。

三是资金活力强。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对经济增长发挥较好的支撑作用。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6.33万亿元,其中存款、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6093亿元、7262亿元。信贷资金支持市场主体恢复的力度持续增强,近两年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和住户中长期经营贷款余额均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加速推进,11月末,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04.1亿元、36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15.0%。截至2023年底,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31家,超过一半为高新技术企业,为形成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金融生态奠定了基础。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总的来看,过去一年,广州经济持续恢复,稳的基础正在夯实,进的力量不断积聚。但也仍然面临有效需求偏弱、创新突破亟待加快等困难挑战。要努力把城市规划引领、枢纽能级支撑、市场空间赋能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增长动能,聚焦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形成政策措施合力、发挥科技创新引力、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挖掘扩大内需动力,在攻坚克难中不断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巩固和提升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通讯员 林婵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赵方圆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光曼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