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家族链接

    春节临近,又到了不少在外游子“回老家”的时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少大家族的成员们往往分散在多个城市,有的人感叹“家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如以前充分”,尤其年轻一辈对于“家”的感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此情况下,增强家族凝聚力,重塑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链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石金花的女儿带小朋友回到老屋玩

    “纠结”的异乡游子:

    与老家亲人联系减少   

    老家在河南的陈蕊今年39岁,从读大学开始,她离开老家已经20多年了,如今在广州定居,有两个孩子。谈到过年回家,陈蕊表示有些“纠结”。“爸妈现在也和我一起住在广州,老家似乎可回可不回,回去一趟感觉比较麻烦,不回呢,又会挂念家里的其他亲人。最让我纠结的是,和老家的亲人们如今一年见不到几次,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也比较匆忙,没了小时候那种非常亲近的感觉。”

    来自山东淄博的石金花从事艺术领域工作,平时住在东莞。14岁就离开到外地求学的她也感觉到,如今家庭成员间的情感链接感不再像以前那样牢固,“尤其如今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生活状态越来越雷同,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在外就餐或点外卖变成常态,很多环节变得‘模块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家人每天一起做饭都变得‘奢侈’,大部分的家务都可以雇人代劳,家人彼此交流的时间也慢慢变少,哪怕共处在一个物理空间,大家也可能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因此,如何与家人甚至远在他乡的亲人加强情感沟通,是在异乡定居的人们要面对和思考的现实。”


庐江书院

    强化家族凝聚力:

    建家族祠堂 让血脉“遥相呼应”

    那么,该如何强化家庭情感链接?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申斌博士介绍,清代广东珠三角地区存在非常发达的宗族组织。“他们建造祠堂、编纂族谱,购置经营族田等产业,兴办书院,为有份的族人提供教育和参加科考的机会,确实为强化家族内部的情感链接起到了很大作用。”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向记者介绍:“如位于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何氏庐江书院,就是岭南文化及广府文化的一个看得见的文化传承基地,在绵延家族精神方面值得关注。”

    记者随后走访发现,在喧闹的北京路步行街后面,有一条安静的书院街。江冰介绍,清末民初,这里拥有百家书院与姓氏祠堂。“全省各地考生到此投奔各家祠堂进行备考。进入庐江书院,迎面见到‘蹈德’和‘咏仁’两面石额,倡导仁善和坚守美德的家族精神扑面而来。”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

    江冰告诉记者,这里是由广州、肇庆60多个何姓家族中的各房族人以捐款、认购、入住牌位方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也是目前广州唯一保存基本完整的合族祠书院,“月影追灯影,书声夺市声”的对联,十分形象地传达了当年书院街书香浓郁、书声琅琅的气氛。“书院对参加乡试中举的子弟会送花红银予以奖励,对赴京参加会试的子弟资助路费。此外,各房会在祠中供奉祖先牌位,举行春秋祭祀和颁胙仪式。合族祠书院在教学上虽然无法与官办书院相比,但由于宗族的整合,覆盖面广,作为一种特定的有规模的社会活动,在推动教育发展、强化城乡交流方面也起到很大作用。”

    庐江书院研究会会长何金德说:“哪怕只有一间房间,一个人,一张桌子,也好让定居各地的何家后人尤其是海外游子,来到广州有一个可以握手寻亲的地方。”

    据介绍,庐江书院后裔人才辈出,有近代的革命家何香凝,孙中山先生的导师何启,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与中国科学院何国钟院士等。“试想一下,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沉浸在这样的家庭、家族环境中时,会不会更有家族赋予的自信和气质?”在与何家后人的交流中,江冰不禁感慨:“与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何氏后人交流时,他们端坐交谈,异常亲切,举手投足毫无拘束,仿佛血脉中的彼此呼应。他们在对先人的怀念中彼此激励,在有限的人生中继续传承家族的血脉。他们清晰地明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共做一件事” 

    传承好家风 倡导付出与分享

    记者采访发现,在家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一些当代的城市家庭也在探索开展一些能增强家族凝聚力的做法。

    比如在广州创业的“70后”谢先生就在家族里牵头设立了“读书奖学金”。“除了我以外,家族里条件好一些的亲友也会定期往这个存折里存款,我们约定,对家族里考上大学的晚辈都进行奖励。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会一同祭拜祖先,也借这个契机向家族里的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整个大家族互帮互助,才会蒸蒸日上。” 谢先生觉得,自从三年前家族设立奖学金以来,家族成员间的凝聚力更强了,而他的内心也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

    也有一些家庭在“积极倡导者”的主持下坚持着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大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李枫一直很关注家族凝聚力的建设,她同时也是家族里非常合格的“积极倡导者”:他们的大家庭日常联系非常紧密,微信群消息不断,成员都很活跃,甚至还开设了家族的博客,经常彼此分享。受李枫的感召,她的侄子如今每天坚持在家族微信群中更新“历史上的今天”,为家人“赋能”的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链接。

    “重塑家人间的情感链接,听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还是需要很努力的,必须要行动起来做点什么。”石金花前不久把自家闲置的一间屋子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邀请艺术家驻留办展,老屋有了新的交流用途,她的家人们也会好奇地回来走走瞧瞧,甚至有时大家就在那里一起做饭,回忆过往的生活点滴。“就连我6岁的女儿也开始邀请她的朋友们来玩,她们可能只是在屋顶找到一堆枯草,就拿去在院子里的水池假装插秧,又或者摘了树上的果子在阳台上玩,仿佛找到了发现新事物的快乐。”


家人们回到老屋

    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重塑家人之间的情感链接?申斌认为,超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直系家庭的家族文化建设,不是由于自然繁衍、人口增加,基于血缘关系或亲情、文化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只有在一系列特定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和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某种组织和运作机制后才会衍生出其功能。

    那么,对大部分人来说,如何实现敦亲睦族,传承好家风?石金花觉得,要有意识地“共同做一件事”。“小到一起做饭、吃饭,都是很好的情感交流。像过年也是传统文化中凝聚家人情感的重要仪式,我们要争取‘在地’‘在场’,有付出就有收获。温暖和包容的家庭氛围,对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成长,获得力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冯秋瑜
更多文章
蔡凌跃 开心就是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