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元琴坊举办“纪念古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1月6日,“纪念古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周年”暨梓元琴坊癸卯年年会及师徒斫琴作品展示雅集在琶洲国茶荟举行。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珠区文化馆(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梓元琴坊主办。古琴斫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一民、古琴艺术(岭南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吕宏望吕宏望、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赵艺明院长、冯瑞华副院长伉俪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2003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了纪念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周年,古琴斫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梓元琴坊创办人陈一民先生与众弟子举办了此次雅集,通过古琴节目展演、斫琴作品展示等活动,为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在古琴节目展演中,吕宏望与陈一民先生的一众弟子演奏了《梅花三弄》《乌夜啼》《潇湘水云》等经典曲目……现场的阵阵清雅之音,为观众展示了中华古琴的千年古韵和独特魅力。

在斫琴作品展示中,共展出了陈一民先生斫制的“古冈”等名琴,以及其弟子刘笔华等的斫琴代表作,立体地呈现了当代岭南斫琴技艺发展状况,为观众带来了具有千年传统的古琴审美体验。

”这是我斫的第二把琴“,在活动现场,陈一民捧起”古冈“,动情地说。

“古冈”1986年斫制,采用杉木与桐木三层面板结构,第一层面板是老杉木,第二、三层都为老桐木。斫制第一次用了大约两年时间,之后为了追求更好的韵味在1991年进行第一次剖腹修改,修复后觉得音韵与老琴的韵味相比还差一些,于1994年再次剖腹修改,终于做到了琴音圆润,有韵味。

陈一民先生一直致力于古琴斫制技艺的课程教学与文化传承,培养了许多传承古琴艺术和斫琴技艺的人才,如刘笔华被评为了广州市古琴斫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俊堂被评为江门市冈州古琴斫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陈璐被评为岭南古琴艺术禅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今后梓元琴坊将不断推进斫琴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培养更多的斫琴技艺传承人,让岭南斫琴技艺得到延续和传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戴雨静
更多文章
卜松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