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见“文”录丨始兴宰相粉:味觉与乡情的千年缠绕

米粉之于客家人,就像米线之于云南,面条之于山西。有人说,回故乡最短的路,是从嘴巴到胃。一碗干香爽韧的炒米粉,是多少客家人魂牵梦萦的“家的味道”,是多少游子最绵长难舍的乡愁。


(黄德荣摄)

近日,一辆载有11856斤张九龄宰相粉的货车缓缓驶出隘子镇发往广州、湖南等地的高校、食堂。而来自北京、西安、香港等地的12家合作加盟商,早前也成为全球首批张九龄宰相粉的线下店。这一碗拥有“千岁高龄”的客家米粉,何以“爆红出圈”,火出广东走向世界?

实际上,客家人最钟爱的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客家先祖从北方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广东后,异常留恋故土的食物。北方麦南方稻,聪明的客家人于是用米制品来代替面食,各式各样的米粉就此在客家人的餐桌上扎下了根。

其中,传说出生于韶关始兴清化石头塘村的唐朝名相张九龄,年少时聪慧好学,常常秉烛夜读。母亲杨氏担心他小小年纪身体吃不消。于是她将当季出产的大米,用清澈山泉水浸透,再用石磨磨成稀嫩的粉浆。然后用蒸盘蒸成薄薄的四方粉片,用竹筛撑着放在太阳下晒至八成干。然后以温开水泡软,层层叠好卷起,用利刃细细地剪切成粉丝状,再用稻草扎好后晒个通透。

在小九龄寒夜苦读时,杨氏便用这种“清化粉”烹制供其充饥,让他最终成为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为纪念慈母,将米粉外形改为上朝时用的朝笏状,分送朝中大员。在千年前凉如水的长安夜色中,九龄贤相是否也想起了儿时母亲的味道?

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张九龄,又把“清化粉”尊称为“宰相粉”。时至今日,当地仍然保留着在考试前给学童们吃一碗清化粉的风俗,希望孩子们能像张九龄一样金榜题名。

“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作为宰相粉制作技艺及代表性传承人官国林表示,宰相粉得来不易。“需要经过选米、洗涤、浸泡、磨浆、蒸煮、晒干、过水、切粉、团粉、晒干等十几道繁琐工序才能有‘久炒不烂、久煮不糊’的特征,每一道工序都对匠人的经验、技艺提出了严格的挑战。”

和讲究经验和流程的古式生产不同,越是优秀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宰相粉最受始兴人喜欢的烹饪方式莫过于爆炒。

舀一勺洁白如玉的猪油入热锅,将事先用温水泡软的宰相粉投入其中,大火翻炒片刻,再加入鸡蛋、豆芽、鲜蔬、辣椒丝等继续翻炒。当粉丝被油脂浸润得发亮时,洒入适量生抽、蚝油、盐。各种鲜香调料在大火猛攻之下四面包抄渗入粉丝中,待其融为一色后加一小勺高汤。听到嗞嗞作响,汤汁炒干,撒上一把葱花快速翻炒数下即可出锅。

一盆刚出锅的宰相粉,白粉丝、红辣椒、绿鲜蔬、黄鸡蛋、黑木耳,层层叠叠,搭配有序,这与青山绿水、稻田果园民居随处可见的始兴大地何其相似?粉丝干爽不断,根根分明,带着米香和猛火的镬气、油润爽滑。入口鸡蛋嫩、蔬菜脆、粉丝弹,三者相得益彰互不突出,各种最朴素的食材就这样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感。

顺应自然,追寻本味;不拉扯不黏糊不冒进,讲究和谐共生共赢,这便是客家人藏在食物里的生活哲学。可以说,宰相粉不仅仅是一道饱腹之物,同时还是无数客家人耕读持家、和气生财人生智慧的凝缩和呈现。难怪有人说,最美的人间烟火,尽在一日三餐。这一道宰相粉,不仅暖胃,更暖心。

2015年,宰相粉入选广东省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2022年,宰相粉制作技艺非遗工坊上榜广东省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近年来,始兴充分挖掘张九龄宰相粉地理标志产品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张九龄宰相粉产业园,培育宰相粉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该县有成规模的“张九龄宰相粉”加工企业3家,加工作坊50多家,年产量300多万公斤,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小小宰相粉,融合了积淀千年的美食、文旅、历史、名人元素,正在大步向“国潮美食顶流”迈进,为始兴农业现代化插上品牌的“翅膀”。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图/始兴发布、始兴县融媒体中心
视频/始兴县融媒体中心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影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卜瑜
更多文章
刘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