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称“赶集”,广东叫“趁墟”。“墟”是农村自然形成的农副产品集散地,每月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墟日”。
东涌镇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墟市,喧沸热闹的卖场、极具传统特色的交易方式,这种在现代城市中较为鲜见的市场形态却是东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东涌墟历史悠久
南沙的墟市历史悠久,据记载,初见雏形的墟市始于清末民初的东涌鱼窝头墟市。《东涌镇志》有载:“在清代民初,鱼窝头、虾窝头建起1间糖寮和2间简易店铺,组建形成一个小墟场,出现经商行业,经营起小百货、小五金、布匹杂货、药材、鱼肉类、香纸烛宝、凉茶、小农具、小洋货和小食店等小档口。而到1974年,鱼窝头正式建立起农贸市场形成墟市,逢阳历‘一、六’为墟日。”
在东涌墟大大小小的摊位间,与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中,你可以感受到传统墟市的人情味和乡土风韵,看见生活本来的样子。
墟场的货
琳琅满目的新鲜瓜果、款式多样的衣帽鞋服、铺满地面的谷物杂粮……从街头走到街尾,没有一个人能空着手离开东涌墟市。
三块钱一碗豆腐脑、八块钱一斤香印葡萄、十块钱一斤的老式点心……揣着100块在商场里不一定能买到一件棉袄,但在东涌墟市里,棉裤讲价就可以带走三条,够几个人吃到扶墙走。
按斤称的面食点心、论堆卖的蔬菜、整只现切流着油脂的烤猪与烧腊、修理钟表的小铺子、手工缝纫补鞋机,这里孕育着生活的智慧。
墟市里,诱人的绝不只是价格,更是“没有你看不到,只有你想不到。”花鸟虫鱼、活禽海鲜、零食水果、日用百货,漫步于此,不仅有浓浓怀旧气息,还会有“开盲盒”的惊喜。
趁墟的人
“虾呦,鱼呦,活的!”“十元三斤、十元三斤,先试后买,不甜不收钱”伴随着五花八门的吆喝声,趁墟的人穿梭在大小摊位之间,东买买,西看看,不亦乐乎。
对于陈小姐来说,趁墟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放松。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去逛墟市,趁墟是她的童年美好回忆之一。“墟市上各式各样的商品都有,有时候我会买些水果蔬菜,有时候什么也不买,就是‘凑热闹’,墟市的氛围让我觉得幸福。”
地里的蔬菜熟了,鸡鸭大了,鱼儿肥了,何婆婆都会从鱼窝村头拿到东涌墟市里卖,“都是自家种的和养的东西,健康不贵!你看这鸡,肥的很!”地上的蔬菜被一把一把地捆好,系上蝴蝶结,朴素之中又多了几分鲜活与生动。
热爱煲汤的街坊在墟市上认真挑选,平时不太常见的药材、食材在这里买还很新鲜。
接近收尾的墟市韵味十足,商贩们忙活着收摊。白烟缓缓升起,夜幕下的东涌墟市依然热闹。
手工制作的钵仔糕、一元一个的湛江烤生蚝,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热卤和牛杂,也极受欢迎。当咕嘟冒泡的热汤,吸饱汤汁的豆腐泡、软糯的萝卜和弹香的牛杂一起入口,再孤独的人也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走,趁墟去!在凉风骤起的冬日,在东涌墟市。
传统墟市,都有墟期,一般以农历每旬隔5日为一墟。有墟期的墟市,多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村镇。通常相邻的墟市,它们的墟日不会重复在同一天,这样可以使买卖双方拥有更多的交易机会。据了解,南沙延续下来的传统墟市还有10个,其中东涌占了4个。
鱼窝头墟
时间:农历逢一、六
地点:鱼窝头墟场(鱼窝头广场旁)
石排村墟
时间:农历逢二、七
地点:石排村委会对出路面
东涌墟
时间:农历逢三、八
地点:东涌墟场(东涌镇标对面)
大同墟
时间:农历逢五、十
地点:大同村市场旁空地
【记者 聂佩文 通讯员 杨丽容】
【编辑 黄晓霞】
图片来源:黄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