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广州非遗传承之路:南木生花 吐故立新

从广州市区往南沙,地铁四号线过了新造站,离开地下隧道来到了地面。珠三角的水乡风光从车窗外掠过,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车就要到石碁站,行车方向的左手边,一片既古朴又现代的建筑群渐渐靠近。这就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永华艺术馆。

走进这处园中有院,景中有景的艺术馆,目之所及,处处可见红木家具的身影,这也正是艺术馆的主题。2011年由广州市番禺永华家具有限公司投资筹建,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的艺术馆,是石碁红木文化小镇的地标,也是广州红木的一道独特景观。它将建筑与红木家具的陈设融为一体,逾5000件家具的多样组合使得观众在游走其中之时,可以自然地感受到家具在室内空间中的摆放、组合和变化,在带着日用气息的沉浸式氛围中,体验它们的使用方式,特别是传统红木与现代家居生活习惯的协调。无论大墅还是小居,或者具体到客厅、餐厅、书房、卧室,在这里都有很多精彩的例子。而在工艺长廊中,广式硬木家具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古今工具,花样繁多的榫卯结构,以及在玻璃走廊上观看家具生产全流程,吸引着每一位到访的参观者。

馆中的藏书阁更是一个以中国家具文化主题为圆心的知识“小宇宙”,永华家具创始人陈达强将这些珍贵的私人藏书与公众共享。藏书内容涵盖家具、建筑、非遗、书画、铜器、陶瓷、玉器等诸多门类,其中有超过五分之一是市面上难得一见的绝版图书。

许多有关“广式硬木家具”非遗技艺创新与未来发展的活动在这里举行。不久前广州市广式硬木家具非遗工作站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的“广式硬木家具”行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京南,《收藏·拍卖》杂志主编李木子,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系副主任王柳庄,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首席摄影师刘谷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希等专家学者,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广式硬木家具”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的阐述。在培训开班仪式上广州市番禺区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波就近年来番禺区在非遗领域的探索发展案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都做出了阐释,对未来本区“非遗”体系健全和创新性转化也提出了宝贵的方向和建议。

而一些前所未有的项目也在推进中,比如永华家具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图书馆等多方共建、联合发起展览研究项目。例如“余料之外——广式家具边角料新生计划”项目,就聚焦广作家具“边角料”,尝试创意、产品与产业链的延伸。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广州市番禺永华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伟说,“我们的一种创新,就是把年轻人带过来的、那些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这个‘传统产业’上面。”

拥抱新知而不割裂传统。在陈国伟看来,广式硬木家具创新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回到家具“原真”的状态,“把最传统、最古典的家具的形态,给它重新展现出来”。

在今年的第51届中国家博会(广州)上,永华家具以“园林之城”为主题,演绎了古典家具与极简主义空间相互融合的美学理念。自2018年至今,永华家具已复刻博物馆、拍卖会释出的古典家具近200件(套),其中包括陈梦家旧藏的三层全敞带抽屉架格,伍嘉恩《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中四簇云纹夹头榫翘头案等经典之作。从获第六届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国艺杯”金奖的“木韵国色天香沙发”,到获得设计专利的“兽头圆台”“福龙沙发”等产品。在形式上是扑面而来的古典美学,而功能上又融合现代人体工程学,满足现代人们对舒适感的追求。

家具是家的延伸。一件件富有故事性的古典家具,以空间营造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广式硬木家具的未来,也正需要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之中,迭代进化。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

视频 鹏跃 李曙 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亚妮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王维宣
更多文章
李亚妮
更多文章
卜松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