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院两位八旬老艺术家口述历史:70年辉煌有来路,当初已奠定基石

辉映日月七十年,煌煌荣光开新篇。广东粤剧院建院(团)70周年系列活动即将隆重推出!2023年12月31日至2024年1月7日,一场戏曲晚会与七台大戏将陆续登场。未来可期,往日可追。记者日前采访了广东粤剧院两位年过八旬的老艺术家——叶兆柏和梁松峰,他们回忆了建院初期的历史,认为广东粤剧院的70年辉煌在当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兆柏(右)和梁松峰

88岁叶兆柏,见证建院初期全历程

根据相关资料,广东粤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3年,今年恰逢建院70周年。2008年出版的《粤剧大辞典》“国营剧团”“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等词条,记载了相关历史——

1953年2月,广东粤剧团(前身为“广东农村粤剧团实验剧队”)、广州粤剧工作团(前身为“广州曲艺大队”)同时成立。

1958年4月,广州粤剧团并入广东粤剧团,成立新的“广东省粤剧团”,业内称“省市合并”。

1958年11月,广东省粤剧团与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南方、太阳升、冠南华、光华等粤剧团合并,成立广东粤剧院,业内称“大合并”。

1960年7月,从广东粤剧院分出的两个团和附属的越秀、珠江、白云、五羊、红棉等粤剧团,重新成立广州粤剧团,业内称“省市分家”。

《粤剧大辞典》多个词条记载了广东粤剧院的历史

“广东粤剧院70载的发展,我就是见证人。”日前,在广东粤剧院,88岁的老艺术家叶兆柏如此表示。叶兆柏8岁从艺,至今已有八十年艺龄,“我从没离开过舞台,今年三月我还在唱《借靴》。”

叶兆柏肯定地说,“1952年11月我参加广州市曲艺大队,这在当时算是‘铁饭碗’了。这个团体以唱为主,我当时是翻跟斗的,不会唱,并不对口,但是他们告诉我,几个月后就要成立剧团了,会有我发挥的空间,所以我留了下来。”果然,1953年2月,国营的广东粤剧团成立。

叶兆柏讲述了他记忆中广东粤剧院建院初期的历史,情况与《粤剧大辞典》的记载相同。

“几经变迁,1960年‘省市分家’。我还是留在了广东粤剧院。”叶兆柏说。

梁松峰1957年考进广东粤剧团,师从马师曾

“我是1957年1月考进省剧团(广东粤剧团),那年我19岁。进去的第二年就变成了‘省剧院’(广东粤剧院)。”著名粤剧导演梁松峰介绍。

1957年1月广东粤剧团招生,那天一早,梁松峰的父亲带他先去喝早茶、再去报名,但聊天聊到兴头上,父亲忘记了时间,过了11点半,梁松峰才到了位于恩宁路的广东粤剧团门口。巧合的是,一进门,他就迎面碰上了正准备离开的马师曾和红线女。

“我爸妈都是粤剧艺人,我从小在戏班长大,马师曾、红线女也认识我。当时听说我想学戏,他们说‘对啦,子承父业!’马师曾马上把剧团准备下班的其他人叫住,把前辈老师们请下来,看看我这个学生。这样我就进了省剧团的学员班,跟着马师曾老师学习。”梁松峰回忆了进入剧团时的往事。

虽然师从马师曾,但梁松峰并不唱“马腔”。“我的行当是文武须生。我有一次自己唱‘马腔’,老师听到教训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马腔’是他根据自身条件创造的流派,但我的声音不适合,不应该硬要别着声音去唱。马院长的提醒和言传身教后来一直指引着我。”

“1958年‘大合并’后演员进行工资评级,评为一级的有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白驹荣四位。”此后,广东粤剧院有五个团,梁松峰说,“每个团的表演风格、人才配置都不同。”一团是院团,二团是生旦团,三团是武打团,四团是喜剧团,五团是实验团。“院团有‘马红’(马师曾、红线女)这样的顶级演员,大项目就放在这个团,排重要剧目时,会从其他团抽人配合,是粤剧院品牌的保证。”叶兆柏说。

随着广东粤剧院的发展,院内的团也在不断调整。当时粤剧院每年有二十多天的“夏休”,名家们利用这段时间相聚一堂。“我们叫它‘神仙会’,会讨论粤剧院各个团的调整创作方向,根据各个团的需要集中人才去打造一些剧。”梁松峰介绍,“那时候粤剧院很兴旺,两个排练场都是爆满的。”

广东粤剧院建院初期“威水”——

回顾往昔,两位老艺术家认为,广东粤剧院在建院初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稳步前行。70年的历史,广东粤剧院(团)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粤剧剧目。建院(团)早期,1956年的《搜书院》,1958年的《关汉卿》和1965年的《山乡风云》尤为经典。

《搜书院》为粤剧赢得“南国红豆”美誉

1956年5月,马师曾、红线女领衔的广东粤剧团,带《搜书院》等剧目上京汇报演出,周总理观看了《搜书院》的演出,并在剧场后台接见了演员。5月17日,周总理召开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广东粤剧团团长马师曾及红线女、林榆,被邀请参加座谈会。“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如此表示。这就是粤剧被美誉为“南国红豆”的由来。

《关汉卿》拍成电影,广东粤剧院首次走出国门

195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包括粤剧在内的十大剧种在北京演出,其中,粤剧备受瞩目,剧目《关汉卿》大获好评。不久,广东粤剧院接到了将《关汉卿》拍摄成电影的任务,等待电影剧本期间,演出团进行了全国的巡回演出。“这是粤剧第一次的创举。”梁松峰说。

1959年,广东粤剧院还第一次走出国门,赴朝鲜演出交流,叶兆柏和梁松峰两位老艺术家都参与其中。叶兆柏笑道,“这是粤剧的‘威水史’。”梁松峰也认为,“这是当时中国艺术界非常突出的一件事,粤剧受到极高的重视和肯定。”

两位老艺术家补充,“正是因为‘大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集中了这么多有分量的表演艺术家、有这么多好的戏,才托起了粤剧院的招牌。”

《山乡风云》被誉为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

让广东粤剧院再次扬名的是《山乡风云》。1965年,为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南五省会演,广东粤剧院集结最强的创作力量,创排了《山乡风云》。

梁松峰回忆,该剧由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文觉非、郑培英、少昆仑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联合主演。“当时,演员们深入罗浮山军营体验生活;另外,主创经常坐在一起,对每一个情节、人物、动作、台词进行讨论,戏就是这样‘抠’出来的。”

“《山乡风云》可以说征服了业内外。”叶兆柏说。

《山乡风云》的唱腔几乎全部运用粤剧的板腔体。当时,全国戏曲院团演的戏曲现代戏大多是“话剧加唱”。《山乡风云》获得了很大成功,首演后不到一年,就被京剧、越剧、豫剧、汉剧、秦腔、赣剧、评剧等十多个剧种移植改编演出。

《山乡风云》被誉为粤剧现代戏的里程碑。“当时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的美誉。”梁松峰说。

“作为老广东粤剧院人,看到当下的广东粤剧院人才济济,佳作频出,越来越兴旺,我们深感欣慰。”两位老艺术家感慨道:“今天的成绩是广东粤剧院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一代又一代广东粤剧院人薪火相传、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70岁的广东粤剧院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见习记者 陆漪蔚

图/广东粤剧院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戴雨静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