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发布提醒:预计16日凌晨起广州将受寒潮影响,气温急剧下降,最低温度或只有2℃。专家提醒,每次气温大幅变化时,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都会明显升高,广大市民朋友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备好御寒棉被、衣物等,特别是老、弱、病、幼、孕人群更要做好防寒保暖。如何远离寒潮来袭时这些疾病的困扰健康过冬?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团队找来多学科专家为你支招。
三类人群应该重点防护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气温下降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寒潮期间,寒冷天气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短暂性脑供血不足、脑卒中等。同时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根据《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三类人群应该重点防护: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心血管病预防
进入冬季,家中老人如何做好心血管防护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鲁明军提醒,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与其生理特点有关,许多老年人存在动脉硬化,如遇寒冷空气袭击,便会全身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爱兰也提醒,有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脑血栓、下肢静脉血栓等心血管病史或者高血压、高血糖等常见慢性病,在冬季若出现胸口闷痛不适、活动乏力、喘不上气、呼吸困难、冒冷汗、心悸、平躺气喘、口齿不清、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有可能是心梗、心衰、脑卒中等疾病急发的前兆或者提示,应及早排查。此外,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若出现牙痛、脖子痛、肩膀痛、手背痛等非典型部位的疼痛,同样需要值得注意,也有可能是心梗发病的先兆,都应及时就诊。
除了老年人群以外,中青年人同样不能忽视冬季突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尤其是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异常、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大量吸烟等健康问题,加上工作压力、熬夜加班、暴饮暴食等因素,也会增加出现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几率。而且这些疾病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中青年人又不了解自身身体情况,都会忽略疾病发生的风险。
为什么冬季慢性病易急性发作?
陈爱兰总结了几个导致慢性疾病急发的重要因素:
1.气温下降导致血管的收缩和心率加快,例如此前收治一位40多岁的患者正是因为气温下降,突发胸痛,送院救治诊断为急性下壁心梗;
2.气候干燥,血液黏稠度都会随之增加;
3.天气寒冷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
4.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或者搬动重物,都可能诱发慢性病急发。
冬季老年人能晨练吗?
鲁明军提醒,心脑血管患者天冷时不宜过早晨练,因为冷空气的刺激会诱发心绞痛发作,最好在上午10时以后天气暖和了再出去锻炼。锻炼时,运动量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确定,运动形式不限:有氧运动、拉伸抗阻运动都可以,但千万不能过度。超过自己能力的竞技性跑步、跳绳、打球、游泳都是有害的。其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避免感冒,人多的地方要少去,减少被传染的概率。
最重要的一点,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就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要知道,由于测血压时间与服药时间关系密切,一两次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血压状况,做好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当出现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脑卒中预防
冬季如何远离脑血管疾病的困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军教授支招,积极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首次脑卒中的发生率,所以高血压人群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而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一旦发现异常,一定要尽快就医,早诊早治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对已患中风的病人及时治疗有降低致残程度。
刘军强调,在脑卒中的抢救中,“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预后效果也越理想。
当怀疑周围有人发生脑卒中时,可通过“中风1-2-0”三步法快速判断识别——
“1”看“1”张脸是否不对称、是否口角歪斜;
“2”查两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0”是(聆)听语言,是否会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若出现上述相应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因为脑卒中发生时,脑细胞会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坏死。针对占脑卒中发病率7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应在发病4.5小时内尽可能通过静脉溶栓以开通血管;或在发病6小时内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接受适当的急性期血管内介入干预治疗,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消化道疾病预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辉教授提醒,寒流来了,受到寒冷的刺激,人体植物神经功能易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可能受扰乱。同时,天冷人体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都可加重胃肠功能负担。特别是冷天喜欢吃热的甚至烫的食物人群,比如喝烫粥、吃火锅甚至喝烧酒御寒,这些饮食习惯对胃黏膜的刺激更是“火上浇油”,要防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
如何远离消化道出血?杨辉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规律,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过冷过热的食物。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酒精会损伤消化道黏膜,而吸烟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对消化道黏膜的破坏,切忌烟酒无度,应积极戒烟限酒,
2.因为冬天外部气温低,吸入的冷空气会使胃肠黏膜血管收缩,引起黏膜缺氧,破坏胃肠黏膜的防御功能,容易出现胃炎和溃疡的疾病,所以冬天出门一定要注意保暖,可戴口罩。
3. 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或呕血、黑便等疑似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减少身体活动,及时送医。
呼吸道疾病预防
重点保护呼吸道,两个部位要保暖
冬季温度低,空气干燥,空气湿度很低,呼吸道成了最易发病的“重灾区”,近期包括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细菌感染等多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加。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袁伟锋介绍,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比如大家熟悉的流感等,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一些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比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大部分的呼吸道疾病感染都有发热、咳嗽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罗纯指出,日常生活中尽量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冬天室内的湿度在30%~6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度”。饮食上要少吃辛辣食物、清淡饮食,多喝水,吃百合、梨、藕、白萝卜等润肺的食物。起居调养宜早睡晚起,并要收敛神气。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
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头部的血管密集,耗氧量大,热量散发也多,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汇”,是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俗话说 “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天气,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袁伟锋指出,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调整生活习惯并合理调整社交行为,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具体包括:勤洗手、正确咳嗽姿势(将嘴巴遮住或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掌或手背遮挡,以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咳嗽后应立即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等。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翁淑贤、张青梅 通讯员:韩文青、许咏怡、刘琪莎、穗卫健宣
图/视觉中国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