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西瓜园》为省老记协广州日报分会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支持下主办的社史回顾与征集栏目,欢迎西瓜园新闻人踊跃投稿。
栏目主持:王晓云
投稿邮箱:
gz202307@163.com
近日在家翻看资料,找到了一张和小记者许一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的合影。许一格当时被评为中国明星小记者,那次是我带队,带着我们《岭南少年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系列报刊)的十几个小记者到北京参加中国优秀小记者评选,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哈,我们又有两个小记者被评为“中国十佳小记者”,小学的是张蒙蒙,中学的是钟健。能从全国几十万小记者中脱颖而出,凤毛麟角,尤其是钟健,连续两届都获得“十佳”称号,实力绝对是征服评委的。这两个小记者,我后面再一一介绍。
图:陈武鹰与明星小记者许一格在人民大会堂前。(陈武鹰供图)
我反复看那张照片,实在太随意,显得不庄重,但只有唯一一张了,我很珍惜,进入人民大会堂不能摄影,我只能在大会堂外留下影像。我是在颁奖会上发言的两个代表之一。第一个发言的代表,一看就是个教育专家,她拿着讲稿,很认真地介绍。到我了,竟没有讲稿,连提纲都没写,但我发言非常顺畅,如数家珍,没有一点卡顿,因为我知道,即使我写了讲稿,到时候兴奋起来,完全会脱稿,干脆不写了。还因为我自信,我们《岭南少年报》的小记者活动是最棒的,有讲不完的故事,介绍不完的经验……我离开《岭南少年报》前,全国评选过三次中国优秀小记者,我们共有五位小记者获“十佳”殊荣,获“明星”“优秀”称号的有一百多位小记者。在全国开展的小记者活动中,我们的成绩可算十分不简单。能在人民大会堂载荣而归,是对我们开展的小记者活动的肯定。
| 孩子的报纸应该由孩子来办
1984年整顿报纸,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指示保留少年报。于是,《广州青少年》报一分为二,由广州团市委办青年报,《广州日报》办的《广州青少年》报则更名为《岭南少年报》。
改版后的《岭南少年报》该怎么办呢?在那个年代,谁敢“标新立异”,办报都跟着大报走。新办的《岭南少年报》如果还是以这样的脸孔出现,还办什么少年报呢?
当时蔡佩霞老师和我是正副主编,她当过老师,又从事少儿报刊工作多年,比较有经验。当我们看到少年报一出版,就受到小读者的热捧,突然有了灵感:少年报的主角是孩子,就应该由他们来办呀,这个想法和以后全国少儿报刊的提法一致的:为孩子说话,让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经过一番筹划,1985年,我们成立了一个“岭南少年报小记者俱乐部”,一篇《请你来当小记者》的文章刊登出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了:要求当小记者的来信、报名表雪花般寄到编辑部。从此,小读者成了《岭南少年报》真正的主人。小记者活动现在已遍地开花,但在当时对家长、老师、孩子们来说可是大事。因为《岭南少年报》是全国第一家由报社办的少儿报纸,小记者活动也是我们也是最早开展,对于我们广州日报社来说,也是干了一件轰动社会的事儿。
从1985年我们开展小记者活动起,培养小记者无数。现在,我也退休了,但据我所知,小记者活动一直坚持下来,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手段的出现,小记者活动办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往事如烟,《岭南少年报》当年如火如荼的小记者活动一直刻在我脑海,恍如昨天的事。
图:出发,小记者们重走长征路。(陈武鹰供图)
| 山村老校长的小记者站
“岭南少年报小记者俱乐部”成立之后,无数小读者来信申请当小记者,许多学校也成立小记者站。学校有,广州市各区有,甚至外县、外市、外省也设立了小记者站。
曾记得,湖南省双峰县有位赵政田老校长,他兴奋地来信申请参加小记者俱乐部活动。当年的湖南双峰锁石乡很穷,但赵校长所在的中心小学,小记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小记者们活跃在校园、活跃在山村甚至活跃到社会,一篇篇小记者稿寄来编辑部,有浓郁的山村特色,有农村孩子热气腾腾的学习生活,是我们城里孩子没见过的,刊登出来,十分有吸引力。渐渐的,锁石乡小学的小记者活动出名了,去采访的新闻单位多了,镇、县有关领导重视了。
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各地去找赵政田校长“拜师”学当小记者的学生多了。记得有个中学生为当上赵校长的小记者,一早就从家里出发,走了六个多小时的路才到赵校长家。从来稿中得知,我们广州的小记者,也在假期专程到湖南找赵校长拜师。赵校长在家里搞起了小记者培训。山村老师生活清贫,但为了开展小记者活动,他专门在家里安了电灯,装了水龙头,甚至让路远的小记者吃住在家里,却从未收过孩子们一分钱。
图:湖南山村赵校长的来信。(陈武鹰供图)
| 小记者们长大后成了大记者
广州的小记者活动最活跃。各小学陆续成立了小记者站,也包括一些中学。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要评选优秀小记者和优秀小记者站。小记者活动基本覆盖校园、社区,让我记忆比较深的是番禺,我们的小记者俱乐部刚诞生,番禺小学生就自动报名当小记者。我跑遍了许多镇、街,参加他们小记者站的挂牌仪式。
以前,我们《岭南少年报》编辑部只管采编、出版,现在开展小记者活动,工作量成倍增加,需要收集小记者来信、来稿,给他们回信、改稿,还要组织小记者活动、培训小记者、参加小记者站挂牌仪式等等。但我们认为值得。因为我们率先在全国开展的小记者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学生除了能学到各方面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外,还培养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
当年的小记者活动,成了《岭南少年报》的品牌,闻名全国,获得了全国优秀小记者活动金奖。至今我还清楚记得许多优秀小记者的名字:袁泽斌,一位主动给《岭南少年报》打分的番禺小记者,我惊讶他熟读报纸的每一篇文章,惊喜他对每一篇文章分析的准确。那时他还是名中学生,后来他真的学了新闻,在广州电视台当了广州早晨的粤语播音主持人。
黄永健当小记者时也是中学生。记得广州人民路天桥六二三路段建成第一天,广州市民上桥观光,桥上密密麻麻的人流形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盛大的场景吸引了黄永健等几位小记者,他们听到消息后啃着面包赶去采访。他们的对新闻的敏感不亚于那些触角灵敏的一线记者。当年和黄永健一起去采访的小记者从上海外语学院毕业后,成为东方卫视的一名英语播音员,少年时期当岭少报小记者时期许下的愿望终于成真。
许善怡,《岭南少年报》的铁杆粉丝。当年她迷上读报纸,妈妈怕她影响学习,不让她订报。善怡就偷偷捡易拉罐和空水瓶,卖了钱用来订报。后来她当上了小记者,而且是非常称职的小记者,无论校内校外,她都会自己提醒自己是个小记者,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她发现自己上学经常路过的马路来往大货车很多,但晚上没路灯,出过交通事故,她自己的好朋友、一位花季少女,就命丧在这条马路上。善怡写了一封信给一位广州市副市长反映情况,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告诉她此事已转有关部门速办。很快,那段路的路灯亮起来了,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小记者的功劳啊。有社会责任感的许善怡做过很多这样的事。像许善怡这样的小记者有很多。当年岭少报还有个“狗鼻子采访队”,就是暨大附小一群小学生,哥哥带弟弟,小记者带同学、带邻居小伙伴自发组织起来的采访队,巡大楼卫生、访社会新闻、关注学生校内外生活。他们写来的稿件,不少都登在《岭南少年报》上,队长廖荣臻也评上了中国明星小记者。
《岭南少年报》小记者人才济济,他们能积极参与活动,在学校的成绩都很棒,当年的小记者在各领域大都成材了:许善谊在广州电视台、湖南双峰小学的黄应来后来是南方日报记者,“狗鼻子采访队”的廖荣臻现在是拿手术刀的骨科医生,还有人去了东方卫视……
| 印务中心前的万人盛会
至今,《岭南少年报》小记者活动仍在继续。回忆中,我深深感谢当年的报社领导,在他们的支持下,岭少的小记者活动闻名全国。记得上世纪90年代,《岭南少年报》进行了全新改版,打破了过去单一4开4版、黑白报纸、头版套红的常规,试印彩色报,吸取国外、中国港澳地区少儿报刊的生动形式大胆改革。《岭南少年报》面目焕然一新,一时在全国少儿报刊界引起轰动,吸引了中国少儿报刊社、上海少年报社、重庆少年先锋报等许多少儿报刊的领导前来取经。报社领导都抽出时间接待。在《岭南少年报》改版同时,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决定在罗冲围建立新的印务中心,举办一场盛大的小记者见面会。为筹备这次活动,社领导亲自坐阵,专门调了广州日报社的黎静、冯樱来充实力量。黎静被任命为副总编。开小记者活动筹备会的,还有广州日报有关的采编、行政部门。在现代化的印务中心举行小记者见面活动的消息,同时在《广州日报》和《岭南少年报》推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前来参加活动的不只是小记者,还有广大市民,争睹现代化印务中心的风采。小记者、小读者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前来参加盛会,许多还是一家三代携手前来。有的路途遥远,甚至在附近租了酒店,提前一天来到。还有许多是校长带队前来参加活动的。这场万人参加的小记者盛会,在《岭南少年报》历史上,至今仍是最漂亮的一仗。
我想起老报人谭国超前辈讲过的话:《广州日报》培育了《岭南少年报》,《岭南少年报》又为《广州日报》增添光彩。
图:1995年广州日报社庆名编名记读者见面会,图中为陈武鹰。(陈武鹰供图)
| 两名“中国十佳小记者”的故事
最后,我以两位小记者的故事为结束。
张蒙蒙、钟健都是我们的小记者,同时是“中国十佳小记者”。
认识张蒙蒙时,她才8岁,我从《广州日报》上看到,她是广东年龄最小的作家,出了一本书《告诉你,我不笨》。这篇报道当即引起我的兴趣,马上去蒙蒙家采访。蒙蒙的妈妈是外国文学史教授,而蒙蒙竟只是个很普通的孩子:小胖妞,样子普通,在班里成绩也普通,也不是班里小干部。第一天到她家,张蒙蒙见到我就往房间躲。唔,我知道了,蒙蒙8岁能出书,功劳在妈妈。当教授的妈妈,让她接触了很多书,特别是外国文学;是妈妈的引导,让她爱上了阅读,也爱上了写作。不过,孩子还是不够自信,甚至还有点自卑。由此,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让蒙蒙参加小记者活动,让她更全面更健康地成长。
图:小记者张蒙蒙写的书。(陈武鹰供图)
从此,小记者队伍里多了一位小作家。我为张蒙蒙写了系列小故事,如《写一篇文章奖励一个雪糕》《放屁也能写》《格林童话和奥地利童话的异同》等等,引起了广大小读者的兴趣,我们又刊登了她在广州购书中心售书签名的消息,许多小记者、小读者闻讯赶来,张蒙蒙成了他们的偶像。我们组织的采访活动也让蒙蒙参加,比如采访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蒙蒙写好了采访提纲,主动出击,问了市长伯伯很多教育上的问题,一下子成了采访的主角。采访后,她写了文章发表在自己的书里。以后,蒙蒙除了每年出版一本新书外,也成了一名优秀的小记者。她被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 “实话实说”节目,还受邀到香港参加讲座。这时的张蒙蒙一点都不怯场,大方得体,自信中还带点小幽默,全场都被她吸引了。后来,小作家又多了个身份——“中国十佳小记者”。
再说说小记者钟健的故事。我带小记者到北京领奖那届,钟健也被评为“中国十佳小记者”。让我们兴奋的是,钟健已经连续两届获得这个荣誉称号。全国几十万小记者,能评为“十佳”,已经是出类拔萃,连续两年获此殊荣,更是绝无仅有。我们为此兴奋了很久。
钟健成了小记者、小读者的偶像。许多人都以为,他一定是个阳光、健康、帅气的少年,但其实他是个有缺陷的孩子。他的父母告诉我们,钟健是个早产儿,他不但长得比同龄孩子瘦小,走路也不灵便,说话不清晰,吃饭吞咽都有困难。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竟有了要当《岭南少年报》小记者的梦想。他说张蒙蒙是他的偶像,他要向蒙蒙学习。从此不停地写稿、投稿,还天天打电话到编辑部。钟健的投稿都没能发表。但编辑部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只要接到他的电话,都耐心温柔地和他聊天,鼓励他。而钟键也没有放弃,《岭南少年报》上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认真看,豆腐块大的中缝文章也不放过。张蒙蒙在购书中心售书,岭少报在体育中心举行小记者活动,他都去参加。
钟健的爸爸当年是飞乐唱片公司董事长,经常要北京、广州两头飞,但他总抽时间陪钟健参加活动。慢慢地,钟健写了许多文章,甚至试着写小说。为了鼓励儿子,钟健爸爸为他专门印刷了一本书,书名叫《一个男孩子的梦》,里面全是钟健的文章。当我收到钟健这本“内部发行”的书时,那种惊喜无以言表。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当上小记者而改变,这种感觉比自己出版了一本书更兴奋。
以后,钟健还经常在家组织一些小记者沙龙、小记者采访活动,甚至还带着《广州日报》记者去暗访卖盗版书籍的现场。小记者钟健的故事引起其它媒体的关注,《南方都市报》为他做了专访,组织了专题研讨会。钟健也因此获得了小记者的最高荣誉——两届“十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成长的奇迹……
《岭南少年报》小记者的故事讲不完。这是《岭南少年报》的办报特色,也为其赢得了荣耀,为我们的集团增添了光彩。希望这个传统特色能够一直保留下去,发扬光大。
文/陈武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