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郝少才主任团队,顺利完成东莞首例机器人辅助下DBS(脑深部电刺激术,也名脑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2%,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群的“第三杀手”。
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这些症状成为帕金森患者正常生活的羁绊,给家人带来无尽负担。
金阿姨今年73岁,八年前开始,家人逐渐发现她的身体出现状况,犯病时就像是个生了锈的机器人,整个关节和肌肉都是僵硬的,行动非常迟缓。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阿姨的药量不断增加,但是每次服药后疗效维持的时间明显缩短,肢体震颤、动作僵硬程度明显加重,不服用药物都不能自行行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金阿姨的家人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郝少才主任团队可以开展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12月初,金阿姨在家人陪同下,从宁夏千里迢迢来到东莞,郝少才主任团队随即对金阿姨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和评估,确定金阿姨具备做脑深部电极植入(DBS)手术的指征。
脑深部电极植入术(DBS)是神经外科针对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在脑内深部核团精准植入带有电触点的电极,通过体外程控设定电刺激参数影响神经核团或神经环路的电活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的一种微创、可逆、可调节的手术技术。
12月7日下午,神经外科邀请医务科、麻醉科、手术室、医学影像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进行MDT讨论。院长邵义明教授就手术开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各科室人员进行深入且充分的沟通。与会人员纷纷建言献策,为手术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郝少才考虑患者年纪较大,难以承受患者佩戴立体定向框架的痛苦,决定行机器人辅助下无框架DBS。与传统定向框架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行DBS手术更能充分体现智能、精准、微创和操作便捷的特点。
12月8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郝少才带领团队为金阿姨如期实施了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DBS)手术。手术历时约4小时,双侧治疗电极均一次性置入成功。
目前,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已下地活动,无任何不适及功能影响,手术抖动在未服药的情况下较术前明显改善(考虑到是电极植入微效应),拟定一个月后行开机仪式,期待患者有一个好的治疗效果。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开启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先河,填补了该院神经外科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将推动该院神经外科团队在神经调控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汪万里 通讯员:罗衬章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杨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