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伟民:带着张大千的故事回家

近日,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成果发布,由张伟民执导的纪录片《万里千寻》获得“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纪录片《万里千寻》的筹备与拍摄历时12年,张伟民辗转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探访张大千的子女、家人、朋友、弟子以及艺术家和国际上研究张大千的学者共100多人,通过影片解读张大千后半生的传奇故事。

12月10日晚,张伟民带着这部片子与广州观众进行交流分享。在活动开始之前,张伟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花12年还原张大千漂泊海外的后半生

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一些碎片

广州日报:您在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成果发布会上说:“张大千后半生漂泊海外,今天是他回家的日子。”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

张伟民:当时确实是真情流露,张大千先生祖籍为广东番禺,能够在广州拿到这个荣誉,让张大千先生的故事“回家”,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万里千寻》导演、制片人张伟民

广州日报:您跟张大千先生的故事是如何结缘的?

张伟民:这还得从那摞胶片说起。那是2011年的一天,在我教书的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摞尘封已久的16毫米胶片。这些胶片是在1967年拍摄的,地点是美国加州,胶片中的白胡子老人就是当时旅居美国的张大千。这些胶片静静地躺在那里,几乎没人关注影片里的内容。

之前我是画画的,所以我了解他的画。但看到这些影像我挺震惊的,我很好奇张大千离开故土以后去了哪里,他在海外漂泊的后半生是如何度过的,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让他的艺术进入如此登峰造极的境界?当我把这些历经半个世纪的胶片投到银幕的一刹那,这位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大师竟然在我面前变得如此真实而具体。我觉得我应该去弥补这样一个空白,但没想到我花了12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

广州日报:拍摄这部片子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张伟民:关于张大千在海外,尤其是在南美洲的部分,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记载,这种艰辛可想而知。而张大千又是一个故去的人,我没有办法直接得到任何的答案,只能从蛛丝马迹中寻找一些碎片,我希望把这些碎片拼起来,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张大千在海外漂泊的历程。


《万里千寻》海报

广州日报:那您从哪个方面开始着手呢?

张伟民:很多人问我,你有剧本吗?有没有一个大纲?我说,这个跟常规纪录片的做法完全不一样。这个故事的结构、结局完全是开放式的,因为我没有答案。张大千在海外的整个后半生是一个谜,我只能一边拍摄一边寻找。另一方面,很多当年跟张大千在一起的,包括他的子女,他的朋友、弟子,也逐渐地老去或者故去。对我来说,这是挺紧急的一个状况,所以我每发现一个人,发现一点事情,就是赶快去捕捉下来。

这12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锻炼的过程,随着时间的积累,当我的心灵得到提升,我才能真正得以跟张大千拥有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这12年,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回顾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张大千对哲学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他的诗文里常常会出现苏东坡、陶渊明、王维。

用艺术的形式连接东西方的文化

广州日报:当这部片子完成,您对张大千先生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张伟民:他是一个从东方走向西方的文化使者,他用艺术连接东西方。70年前,在最遥远的南美大陆,当那里的人还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就非常自信地带着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去那里。

张大千有两方印章,上面刻着“不负古人告后人”“直造古人不到处”,这也是他一生身体力行在做的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他用艺术的形式连接东西方的文化,是比古人走得更远,所以他说“直造古人不到处”。

广州日报:张大千的故事放在今天来看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张伟民:在张大千看来,这个世界应该天人合一,是一个和谐、祥和的家园,在他那个时代,这很超前,他真的就是一个文化的使者。这也让我有了一个使命,希望把他的故事带回来,让中国观众了解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大师,他到底在世界上做了什么,他给我们的世界又留下了什么。


《万里千寻》剧照

广州日报:纪录片节有很多观众是年轻人,他们对片子的反应如何?

张伟民: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放映时,很多年轻人过来告诉我,看完这部片子很感动。对于他们的感动,我也很感动,这是对这部片子最大的褒奖。

这部片子在巴西放映时,现场有很多年轻人。影片放映后,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过来拉着我的手说特别感谢我们拍了这部影片,让他们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位东方的艺术大师来到巴西生活。

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张大千不再遥远,他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他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感的一个人,所以观众才会感同身受,才会有这样的感动,这个是我最想达到的效果。


12月10日晚,张伟民带着《万里千寻》与广州观众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要“走出去”“请进来”

广州日报:2019年,您曾带着这样一个故事来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提案大会,如今这部片子又回到这里与观众进行分享。在加强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块,您有没有一些建议或者是经验可以分享?

张伟民:不管我走到哪儿,我的根就在中国。我一直在讲的就是中国故事。我认为,世界要了解中国,必须要“走进来”。这么多年来,我都会带着我的美国学生来到中国做纪录片。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对中国不了解,又不会说中文,怎么可能拍片子?但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和事情,它跟人的连接更加紧密,作为一个纪录片人,他可以去看,他可以去感受,然后可以用电影的语言来呈现,这就已经足够了。

这个事情已经做了十年,去了上海、厦门等地,学生们在拍摄当中对中国的认知也逐渐不再符号化,而是真正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这就是中国故事。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这样的故事说起来比较真实,而不是表面上的概念。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岸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泽彬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泽彬、黄岸 见习记者 陆漪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莫斯其格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杨泽彬
更多文章
莫斯其格
更多文章
黄岸 透过光影看世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