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红线女|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感念她对人才培养的不遗余力

12月8日是粤剧大师红线女逝世10周年的纪念日。红线女生前非常关注粤剧教育和传承,她去世前一天还在指导广东粤剧学校的学生。日前,广州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院长、广东粤剧促进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员邓志驹,他详述了红线女与粤剧学院的渊源,回忆了红线女和自己的一段故事。 “我们今天,纪念红老师去世10周年,回忆她卓绝的艺术成就,更感念她对粤剧人才培养的不遗余力。”

身为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提出了粤剧的“青苗计划”,“传承和发扬粤剧艺术,我们当下的粤剧人,更是要在培养人才方面拓宽思路。”

2013年9月7号晚,红线女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观看《六祖惠能》,在贵宾室鼓励邓志驹

红线女与粤剧学院渊源颇深,“去世前一天还在指导我们的学生”

今年3月,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正式成立。粤剧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被誉为“粤剧艺术人才摇篮”的广东粤剧学校。

红线女与广东粤剧学校渊源颇深。1973年粤剧学校粤剧专业教学恢复,她就走遍广东各地招募了一群十一二岁的少年,另外又办起“五七”粤剧训练班,肩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本届毕业班里,走出了郭凤女、曹秀琴、余阳丽等一批优秀粤剧人才。此后,红线女也经常走进粤剧学校的课堂,指导教师和学生。

2001年,红线女为粤剧学校广东青年粤剧团排演《西关女人》

2000年,邓志驹协助广东粤剧学校组建了广东粤剧青年团,邓志驹任团长,红线女任艺术总监。2001年7月,红线女亲自从青年团挑了7名女学生排练粤剧《西关女人》。当年参演《西关女人》的伍韵飞、吴思明、刘丽、梁晓莹等人,如今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粤剧演员。

排演《西关女人》,红线女为学生化妆

红线女在培养粤剧人才方面一向不遗余力。直到她逝世前一天,红线女还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为广东粤剧学校学生的表演做点评、示范。粤剧学院青年教师潘叶儿就是当时在场的学生之一。

潘叶儿是粤剧学校2009级粤剧表演班的学生,当时十五六岁,因为参加纪念白驹荣的演出,班上同学一起为78届毕业班老师跑龙套。“红老师也来看了,我们应该表现得还不错,她说第二天给我们讲课。当时我们整个班的学生一起去了红艺中心,红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在艺术上的一些经历,对我们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期待,还跟我们示范演唱。那是我第一次去红艺中心,对她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非常敬佩。”潘叶儿回忆,“第二天就听到她去世的消息,很难过。”在粤剧学校读了6年,中专毕业后潘叶儿考入中国戏曲学校戏曲导演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如今回到粤剧学院任教。她说,“当初,只是见了红老师一面,就在我心中埋下了好好学习粤剧的种子。”


2013年12月7日,红线女去世前一天,在红艺中心辅导粤剧学校学生

“红线女老师手把手培养粤剧新人,她对粤剧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为当初的学生奠定了最初的艺术观,坚定了他们学习粤剧的初心。”邓志驹说。

邓志驹和红线女的一段交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邓志驹和红线女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邓志驹出生于粤剧文化积淀深厚、粤剧编剧家何建青的故乡——广州白云鸦岗村,从小就感受粤剧的文化的熏陶。少年时代被曲艺名家关楚梅收为徒弟,教授唱功。1981年考进广东粤剧院。

改革开放初期,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院团的年轻人都出去“炒更”,但是邓志驹一直坚守于粤剧艺术。1990年的一天,红线女的学生、广东粤剧院的梁钧强去红线女家中修剪白玉兰树,因为知道邓志驹有很多工具,便约了邓志驹一起去。

来到红线女友爱路20号的家中,当时红线女坐在门口藤椅上看报纸,她问邓志驹“你是哪里的?”

邓志驹说“广东粤剧院的。”

红线女又问“哪个团的?”

邓志驹回答“没下团。”

红线女说“那你是去炒更了?”

邓志驹回答“没有。”

“那你进来,唱首曲给我听。”就这样,在红线女家中的钢琴旁,邓志驹唱了一曲《仕林祭塔》后,又按红线女的要求唱了一曲罗品超的《平贵别窑》。听完邓志驹的演唱,红线女表示:“我准备组建一个小红豆粤剧团,你现在马上调到市团。这是培养年轻人的平台,对你来说是个机会。”

但是,当时的邓志驹准备签证去英国,以留学为名转行做厨师,于是他说“让我想想。”红线女表示:“年轻人,不要想那么多。想多一天你就少学一天。追求艺术,要下定决心。”

“红老师给了三天时间让我考虑。但我当时一心想改行,所以后来没有答复。”邓志驹回忆,“后来我没去成英国。小红豆粤剧团也组建了。此时正兴起卡拉OK。”

据悉,邓志驹录制了三百多首粤曲卡拉OK,主演过上百集电视粤剧节目,创办了个人粤剧声像博览馆。他做行政、幕后,曾任广东粤剧院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粤剧院二团副团长。

辜负了红线女的知遇之恩,邓志驹心中一直有所愧歉。

时间到了2011年,香山粤剧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展现革命志士陆皓东光辉形象的大型粤剧《血沃共和花》,在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取得好成绩,继而在中山纪念堂公演。

演出过程中,邓志驹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里说红老师正在看你们演出,让你们马上安排明天到红艺中心,她要跟你们开个座谈会,探讨一下这个戏。主创人员全部叫上,给个名单我,中午一起吃饭。”

2011年,红艺中心《血沃共和花》座谈会。左起:罗家宝、红线女、邓志驹、潘邦榛

邓志驹是这个戏的艺术总监。“那天去到红艺中心,我坐在红老师旁边。她问‘你是哪位呀?’我半开玩笑说‘红老师,小姓邓名志驹呀。’”

2011年,红艺中心《血沃共和花》座谈会。左起:红线女、潘邦榛、蔡法、黄嘉裕、黎影彤

看到邓志驹一直坚守在粤剧事业,还在培养人才,红线女很欣慰。“她问了我很多,后来她还去了我们粤剧学校的基地——香山粤剧团进行指导。”

红线女在粤剧学校香山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讲课

邓志驹对六祖惠能的人生故事情有独钟,希望打造一台融合六祖惠能、粤剧、广东音乐等岭南文化名片的粤剧。2013年9月7日晚,由邓志驹主演、担任编剧和总监制的粤剧《六祖惠能》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首演。

“我邀请红老师来看。她看完,还没等谢完幕,就已经开始往舞台上走了。她跟我说,明天来红艺术中心召开该剧的艺术研讨会。”邓志驹回忆,“红老师在舞台上就对我说,这个戏很好,主题积极向善而且粤味非常浓厚。”

2013年9月7号晚,红线女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观看《六祖惠能》。左起:黄少飞、红线女、邓志驹、陈笑风、蔡法

但是邓志驹次日就要出发去美国了,红老师叮嘱一回来便联系她,11月11日回到中山后,邓志驹马上给红艺中心的练行村打电话,“《六祖惠能》11月13日要在中山演出。红老师两个月前就说了要跟我们开研讨会,你帮我约一下。”邓志驹得到的答复是“红老师的腰有点痛,过一阵子再说。”

“距离12月8日她去世,也就那么20多天时间。”邓志驹回忆,“那天晚上经过东风路粤剧院的门口,就接到了电话‘红线女老师走了’,我很意外,马上把车停在路边,半天没有回过神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友爱路,在她的灵前痛哭。”

“没有人知道我和红线女老师的这一段交集。没去小红豆团,没有开成《六祖惠能》的座谈会——这两件事让我觉得很愧对红老师。”邓志驹说,“道是无缘却有缘,这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这样的艺术大师,能看中我这样的无名小辈。她是粤剧历史上最顶尖的人物,她的艺术成就无人能超越,在人才培养的用心、用力上,也没有人能比得上她。”邓志驹表示。

提出粤剧的“青苗工程”,“当下粤剧人更要拓宽思路培养人才”

2007年,邓志驹调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助理,往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力。2008年,香山粤剧团在中山成立,并成为广东粤剧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邓志驹任该基地的负责人。特邀众多前辈大咖坐镇指导,汇集一批编导演音美专家传艺,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舞台实践机会。邓志驹在这里相继策划、监制和主演了《血沃共和花》《六祖惠能》《南国菩提》《临川四梦》《朝夕星辰·杨殷》《白门柳·董小宛》等多部原创剧目,改编《白蛇传》《百花公主》《风月救风尘》等传统剧目。

邓志驹调入广东粤剧学校工作已有15个年头。今年3月,成立了粤剧学院,身为院长的他,又有了新的思索。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今年正式成立

1958年办学至今,粤剧学校培养了4000多名学生,分布在全球,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有粤剧的地方就有粤剧学校的毕业生”。邓志驹表示:“向粤剧行业输送人才是一定的,但是从服务的角度看,也需要改变几十年的教学状况,跟上时代的要求进行调整。”

为此,邓志驹规划了两个方向。其一,为世界上有需要的地方提供粤剧教学层面的服务。“粤剧是世界非遗,在海外有很深的华人基础。但近年来发展日渐衰落,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接不上。比如,美国旧金山曾有很多专业的粤剧团和演员,现在都没有了,而当地华人对粤剧艺术的需求还是很期待的。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传承、教学、辅导的服务。”邓志驹说,“粤剧学院是世界唯一的、最具代表性的粤剧教育机构,这是我们存在的另一个维度。我们可以利用相关政策,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世界上更多的社群,同时也拓宽学生的从业空间。”邓志驹设想——老师可以带着几个将要毕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与当地某个大学交流,那里本来就有“老外”学粤剧,粤剧在当地华人群体也有基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这种方式助力粤剧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承发展——这个事情若能做出来,是很有意义的。”

其二,广东本地戏曲的发展不平衡,粤剧学院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帮正字戏培养人才,现在学校还有西秦戏、采茶戏等专业。“雷剧、西秦戏、采茶戏都是要扶持的,有些是稀有剧种,我们学校也有传承发展稀有剧种的教学任务。助力广东省的戏曲传承发展,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邓志驹说。

另外,粤剧的人才培养很关键,但苦于招不到好苗子。“我们以往是闭门造车,在官方网站发一下招生信息,这是远远不够的。”邓志驹提出了粤剧的“青苗工程”,“先从顺德、中山、番禺这些粤剧基础好的地方,找到有兴趣、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兴趣班,然后找小学和幼儿园对接(幼儿园孩子很向往的小学),在小学办一个粤剧班,然后再找一个初中对接,下一步再找一个高中对接……以兴趣班、社团的形式,形成一个体系,我们粤剧学院可以全程对接,我们可能就会在这个线路里找到好苗子。”

20世纪60年代,红线女提议建立了广东粤剧院的青年训练班,那班人后来成为撑起80、90年代粤剧院的中流砥柱。“如果人才断了,损失是没法挽回的。那时候是粤剧院非常鼎盛的时候,她就想到了人才问题,非常的高瞻远瞩。”邓志驹说。

邓志驹

在今天,我们怀念红线女老师,回忆她卓绝的艺术成就,也感念她爱才惜才。“传承和发扬粤剧艺术,我们当下的粤剧人,更是要拓宽思路,培养人才。”邓志驹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图/受访者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张素芹 戏说人间。
更多文章
李亚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