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韵·非遗跨界分享会”举行 多领域专家共论“跨界·融合·传播”

12月6日,“粤韵·非遗跨界分享会”在广州市文化馆曲艺园举行。非遗、影视、文学、艺术、文旅界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的跨界融合,研究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与会嘉宾合影

分享会由广州日报社、广州市文化馆(广州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主办,以“跨界·融合·传播”为主题,就如何让非遗从抢救性保护回归生产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让非遗融入当代产业体系,数字技术、文旅场景如何与非遗联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江永忠致辞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广州日报社社长江永忠在致辞中表示,广州日报是非遗的好朋友,广州日报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周广州日报承办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的主题就是“中文报业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广州日报每周三推出的《读懂广州·粤韵周刊》已经出到第95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广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就有很多非遗的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港澳读者和海外读者中反响热烈,勾起了他们对广州的记忆和乡愁。

今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作为首批加入公约的国家,中国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传统非遗呈现出崭新的当代面貌。广州作为国内最早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城市之一,已认定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16项(含扩展项目),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名、非遗传承基地100个、非遗工作站21个。


牟辽川作主题分享

在分享会主题演讲环节,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牟辽川以非遗保护中心与广州美院等合作的广绣图像传播、广式家具余料利用计划、岭南武术动作视觉研究等项目为例,分享了广州实施非遗活化利用工程,推动非遗跨界融合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赵伟斌作主题分享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讲述了广州醒狮与汽车、体育、影视等的跨界合作,并以广州南国醒狮在河源、清远、广州等地的醒狮扎作非遗工坊为例,分享了如何利用醒狮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IP”,借助产业化手段将国际市场与乡村振兴工作连接起来的实践心得。


宋俊华作主题分享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则重点阐述了新时代非遗“双创”的内在机制与实现方式,强调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权益平衡机制。  


圆桌分享

在活动的圆桌分享环节中,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陆增康以雕塑院与市非遗中心合作的“‘塑’说非遗”雕塑为例指出,非遗“跨界”雕塑,是不同艺术语言的融合与强化,当中还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去挖掘。

不久前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珠江人家》中,岭南中医药、粤剧、粤菜等非遗串联起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的人物命运,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非遗与文创、艺术、影视、短视频以及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走入人们的生活,为非遗的传承发展铺垫了更加友好的外部环境。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张静民结合正在推进的“行花街”和“莲麻流溪纸申遗”等项目的创作,解读了在用影像手段记录非遗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他认为需要让年轻的创作者们真正走入一线,在记录、制作、传播的过程中真正认识非遗。

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电影《雄狮少年》出品人程海明从创新和跨文化的角度谈实践体会,他表示,“利用动画的形式特别是动画电影的形式展现广东醒狮,是全世界第一次,我们吃到了创新红利”,《雄狮少年》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与会嘉宾倾听精彩的发言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佛山市作协副主席盛慧在《粤菜记》中以散文的形式描写了超过300种广东菜式,写出了“舌尖上的岭南”。他说非遗是“时间的珍珠”,文学能够帮助擦亮它,让它更加焕发新光彩。  

今年的白云山郑仙诞引入了实景情景秀、潮玩市集、文创点等创新的形式,并发布了全新的“郑小仙”IP形象,引来大批市民游客参与。活动策划、锐丰文旅总经理黄志辉指出,传统非遗可以帮助营造新的消费场景,可以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

 

@广州日报 版权所有 转载需经授权
谢育芬 诗酒趁年华。
更多文章
卜松竹
更多文章